摘 要: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對黨史的了解程度關乎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生死存亡,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強當代大學生的中共黨史教育。
關鍵詞:中共黨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5-0225-02
中共黨史就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奮斗史,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我國實際相結合不斷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光輝史。自1921年7月建黨以來,中國共產黨員已從50多人發展成一支由七千多萬先進黨員組成的一支強大隊伍,黨在90年的奮斗中不斷地發展、成熟、壯大,展現出勃勃生機。黨90年的歷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書。
一、加強當代大學生中共黨史教育的意義
(一)加強大學生的中共黨史教育可以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從而自覺肩負起自身的使命
從1848年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淪為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日亟,無數仁人志士為了中華民族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拋頭顱、灑熱血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只有中國共產黨經過不懈探索才帶領中國人民真正找到了一條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中華民族騰飛的康莊大道。“青年不了解這些歷史,我們要用歷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鄧小平在加強青年歷史教育方面還指出:“要懂得些中國歷史,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 加強歷史教育讓大學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當今世界仍不太平,“無硝煙的戰爭”正在繼續,他們應提高警惕、認清形勢、繼往開來,自覺肩負起這光榮而偉大的歷史使命。
(二)加強大學生的中共黨史教育可以澄清歷史是非,引導大學生自覺抵制各種邪惡勢力的分化企圖
近年來,各種歪曲、丑化黨的歷史的社會思潮沉渣泛起,尤其是對中國歷史上存有爭議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更是肆意詆毀。以對毛澤東的評價為例,一股否定毛澤東進而否定毛澤東貢獻的思潮來勢兇猛,對此,鄧小平曾經指出:“拿他的功和過來說,錯誤畢竟是第二位的。”通過歷史教育,讓大學生明白我們黨從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是一項嶄新的事業,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階段,由于沒有現成的經驗教訓可參考,難免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可我黨每次都能力挽狂瀾,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在復雜的國內國際背景下不斷成熟和壯大。“要用我們自己的歷史教育青年,也要揭露那些別有用心的人” 加強大學生黨史教育,可以擴大其歷史視野,培養其歷史思維,自覺抵制各種邪惡勢力,堅定對共產黨的信心。
(三)加強大學生的中共黨史教育可以讓大學生在學習革命黨人的優良作風、革命精神中,自覺提升自身素養
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年代創造的許多可歌可泣的歷史素材對當代大學生的成長教育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如不畏艱險的長征精神,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精神,“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李大釗精神,兩彈一星的開創精神,公而忘私的抗洪精神等等。當代大學生都是在和平、物質豐裕的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缺少百折不撓、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品質與大公無私、先人后己的奉獻精神,不能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歷史教育要以鮮活的事跡、真切的情感打動學生,讓學生以先進歷史人物為榜樣,自覺培養起高尚的情操和優良的品質。
二、大學生對中共黨史了解的現狀分析
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肩負著歷史賦予的光榮而偉大的使命。“他們是否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如何認識和評價這段歷史,不僅關系到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進展,關系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和多民族統一國家歷史文化的認同,而且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 據有關學者調查研究表明,目前大學生對學習歷史的態度總體上比較積極,認為中國歷史內容豐富多彩,尤其是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建設史更是跌宕起伏,通過課程學習可以掌握我國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以及明確自身的歷史使命。但也存在部分大學生學習歷史態度不明確,將學習目的看成是只為了得學分,認為歷史就是過去了的事情,當下是和平年代,應少談戰爭、革命。還有部分大學生不喜歡歷史學習的原因是不喜歡當下的這種教學方式和側重點,認為授課教師照本宣科、課程考試方式死記硬背。分析當代大學生了解歷史的現狀,就不得不分析他們了解歷史的途徑。根據2010年8月中國社科院青年中心和光明日報成員對大學生進行歷史學習途徑的調研結果顯示,當代大學生獲取歷史知識途徑的順序依次為:課堂學習、電腦網絡、影視劇、書刊報紙、專題教育、其他(降序排列)。這反映出當代大學生了解歷史知識途徑的多元化趨勢。分析現狀是為解決問題尋找突破口,分析我國大學生對黨史的了解現狀,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黨史教育指明了明確的方向。
三、進一步加強當代大學生中共黨史教育的路徑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以史育人的優良傳統,中國共產黨更是強調歷史教育的重要性,這就為加強大學生的歷史教育提供了可供參考的途徑和方法,但歷史教育要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體現時代的要求。針對目前的現實情況,加強大學生的中共黨史教育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改革以往的教學方式和手段,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要讓先進思想占領大學生的頭腦就必須改革以往的教學方式和手段。歷史本是一門發人深省的科學,可許多授課教師照本宣科或口若懸河地“滿堂灌”,忽視教育對象的主動性,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教師應該主動提升自身素質,創新教學方式,在教學中用感人的歷史事跡、鮮活的人物形象以及利用網絡、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把反映重大歷史題材的經典影片納入到教學內容當中,使大學生在欣賞經典影片的過程中,掌握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變得生動形象,達到以真理的力量、邏輯的力量、藝術的力量和情感的力量教育大學生,激發他們愛國熱情的目的。
(二)積極利用各種紅色資源,激發大學生主動學習黨史的熱情
調查結果顯示,課堂教學仍是大學生獲取歷史知識的最主要途徑,這既反映出高校開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必要性,但同時也說明了大學生接受歷史知識的被動傾向與主渠道的單一性。要將大學生接受歷史知識的被動性變為主動性,就應“ 開展形式多樣的黨的歷史知識、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英雄模范事跡的教育,積極推動黨史教育進學校、進課堂、進學生頭腦” 積極利用課內外一切紅色資源讓大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完成黨史的教育。首先,學校可以以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等紀念日來緬懷革命先烈,創造一種愛國氛圍來感化大學生。其次,烈士陵園、革命歷史博物館、革命家故居都是加強大學生歷史教育的一個良好資源,可以使他們在參觀游覽中感悟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游覽中領悟追求真理和人生價值的意義。2004年胡錦濤在參觀南京革命紀念館時就曾鄭重地指出:“這里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地方;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無論什么時候都不要忘記慘痛的歷史。” 第三,學校應該請一些資深的老一輩革命黨人進行現身說法,這樣會產生更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也更能打動人心,收到最佳教育效果。更值得一提的是,近幾年,國內許多大學新增了紅色社團,紅色論壇、紅色知識競賽、紅色文藝節目等可以使廣大師生處處可觀、可感、可學的紅色教育資源,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且得到廣泛的好評,各個大學都應借鑒這些有價值的經驗,充分發揮好“第二課堂”的作用。總之,歷史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大學生萌發主動學習黨史的熱情,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黨和政府多管齊下,加大宣傳力度,優化媒體環境
當代大學生處于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大量知識是通過網絡、電視等多媒體獲得的。但近幾年來,網絡上掀起一股惡搞風,大批歌頌歷史人物和英雄人物的經典之作也慘遭“肢解”,面目全非。對此,黨和政府要有效地監管和正確引導電視、廣播、電影、報刊等大眾傳播媒體,弘揚主旋律,加強正面報道、正面宣傳、正面教育,讓《五星紅旗迎風飄揚》、《亮劍》、《建國大業》等這些紀念中共真實歷史的影片感染人民,更重要的是感染大學生。據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調查顯示,自2011年《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在中央一套播出以來,全國觀眾達到5億多人。有報道稱,很多“80后”、“90后”看到《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后,被其中前輩們為國家和民族崛起而冒險回到祖國、甘愿隱姓埋名的精神所深深感染。一位接受采訪的大學生說:“商業社會從來不缺‘娛樂之星’,少的是‘民族之星’。”這反映出當今大學生并不是排斥觀看紅色歷史劇,而是厭煩歪曲真實歷史、缺少精神內涵的影片。黨和政府要優化媒體環境,加大宣傳力度,“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里,正確的東西灌輸的多了,頹廢消極的東西就沒有了市場。在一定的視覺、聽覺范圍內,正確的、積極的東西感觸的多了,就會對非理性、偽科學的東西產生免疫力。”
“回顧歷史是為了更好的開辟未來” 。在新時期,加強大學生黨史教育,“用黨的偉大成就激勵人,用黨的優良傳統教育人,用黨的成功經驗啟迪人,用黨的歷史教訓警示人。”讓黨的宗旨充實大學生的精神世界,讓黨的先進性占領大學生的思想陣地,引導大學生追求崇高的人生價值,自覺肩負起黨和國家賦予的光榮使命。
參考文獻:
[1]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4.
[2]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6-358.
[3] 鄧小平文選.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8.
[4] 光明日報調研組.大學生,新中國歷史知多少[N].光明日報,2010-08-19(11).
[5] 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