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小金庫”的特征及其用途的把握,分析“小金庫”存在的客觀原因,提出治理辦法:加強領導干部、會計從業人員的法律法規和職業道德教育;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健全財務管理,實施財務公開;加大處罰力度,嚴懲“小金庫”行為。
關鍵詞: 防治;小金庫;治理辦法
中圖分類號:D262.6;F8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5-0288-02
說到“小金庫”,人人都不陌生,其顯著特征就是化大公為小公,化小公為私分,化私分為私吞,公款淪為個別領導干部的“私房錢”。雖冠以“小”字,容量卻大得驚人。據相關披露,2011年以來,全國各地區各部門扎實開展反腐倡廉專項治理。在“小金庫”專項治理方面,全國累計查出“小金庫”58 225個,涉及資金266.54億元;給予行政處罰1 942人,移交司法機關處理623人。“小金庫”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一種不折不扣的腐敗,同時也滋生、孕育了更大的腐敗。
一、“小金庫”的支出用途與存在原因
(一)“小金庫”的支出用途
從查處的“小金庫”的支出用途來看,主要有以下方面:
1.以為職工謀福利、留住人才為借口亂發獎金、補貼;
2.拉關系走后門進行請客送禮或為有關部門付賬;
3.小團體旅游的費用;
4.購置不便公開的商品;
5.少數幾個人私分;
6.用途不便公開或應由個人負擔的費用;
7.為本單位職工發放工資獎金、繳納應由個人負擔的個人所得稅;
8.其他支出。
(二)“小金庫”存在的客觀原因
分析“小金庫”存在的客觀原因,不外有幾點:
1.單位領導財經法紀觀念淡薄。一些領導片面地認為,只要是公款不獨落個人腰包,就不算違法;只要不是太過分,是可以容忍和理解的。單位上要解決一些“迎來送往”、互相交流學習的開支,沒有來源只有采取非正常手段設立“小金庫”來解決。設立“小金庫”是不得已而為之的。
2.單位財務管理不規范,內部控制機制不健全。一些領導為一己之私,借口改善職工待遇,改善單位辦公條件等,或是為方便一些非法用途,私設小金庫,侵占私分,甚至從中中飽私囊。設立“小金庫”是個別人的利益驅使。
3.謀私、攀比心理嚴重。由于社會的分配機制的不公平體現在地區、行業、企業、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不同國家機關在履行國家管理職能過程中因權力屬性的差異而導致辦公環境、收入、福利方面的巨大差異,使各自領域內的管理者迫于壓力去謀求解決的途徑,做出利己的選擇,為實現團體福利盡可能最大化使出“八仙過海”的本事,從而誘發“小金庫”的產生。攀比心理使然。
4.缺乏基層的有效的監管。由于現行會計人員管理體制的不完善,會計的任免獎懲都是單位說了算,“端人家的碗,受人家管,就不能揭人家的短”,所以,即使財務人員發現單位有違規違紀現象時也不能做到堅決抵制,有的甚至同流合污,制造假賬,銷毀原始記錄,設置取證障礙。
5.處罰力度不夠,導致“小金庫”現象難以得到有效遏制。但凡私設“小金庫”,都是為了部分“小團體”的利益,一旦查出來,因不能落實到具體的人頭上,執法難度較大;一些單位和部門也為了保全自身利益,或不給上級主管部門和領導的臉上“抹黑”,只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懲處太輕,在較大程度上又助長了這一不良風氣。
二“小金庫”的主要形成方式與治理辦法
“小金庫”是社會的毒瘤,它不僅破壞了正常的經濟秩序,而且已成為黨風和社會風氣的“腐蝕劑”,是滋生違規違紀違法行為的土壤和溫床。我們要預防和治理這一“頑癥”,必須堅持標本兼治、堵疏結合、懲防并舉、綜合治理的方針。
(一)“小金庫”的七種主要形成方式
中紀委、監察部、財政部、審計署《關于在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開展“小金庫”專項治理工作的實施辦法》(中紀發[2009]7號)中,列舉了“小金庫”的七種主要形成方式。
1.違規收費、罰款和攤派設立“小金庫”;
2.用資產處置、出租收入設立“小金庫”;
3.以會議費、勞務費、培訓費和咨詢費等名義套取資金設立“小金庫”;
4.經營收入未納入規定賬簿核算設立“小金庫”;
5.虛列指出轉出資金設立“小金庫”;
6.以假發票等非法票據騙取資金設立“小金庫”;
7.上下級之間相互轉移資金設立“小金庫”。
這里列舉了七種常見的主要的形成方式,實際這七種方式可以歸納為兩大類,第一大類是收入不如法定賬冊,如上述1、2、4項,簡稱截留收入式。如果是單純就賬查賬時不會發現的,就需要檢查人員根據被檢查單位的業務職能、機構設置、內部管理等情況進行綜合判斷。這種截留還包括機關事業單位的預算外收入、基金收入、事業收入、接受捐贈、贊助等取得的資金,勞務收入、價外費用、正常或不正常的折扣、折讓、傭金、回扣等。第二大類就是可以在被檢查單位的會計賬冊中發現一些線索,通過對有關經濟業務的核實來查證,通過查賬時可以發現的,如上述3、5、6、7項,其共同點就是先在大賬上通過一些手法把錢轉出去,再進行消費或支出,簡稱套取式或騙取式。這一大類需要檢查人員有足夠的查賬經驗和技術方法,通過檢查賬簿和職業判斷鎖定“小金庫”線索。這也是機關事業單位比較常見的形式。
(二)“小金庫”的治理辦法
筆者認為,從以上“小金庫”的七種主要形成方式,我們可以找出治理的辦法。
1.加強領導干部、會計從業人員的法律法規和職業道德教育,提高對財務制度和財經法紀的認識,規范財經秩序,樹立科學發展觀,正確的政績觀、利益觀;深入開展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增強自覺抵制“小金庫”的意識,筑牢防腐拒變的堤壩。
2.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健全財務管理,實施財務公開,從源頭上防止“小金庫”問題的發生。首先,要依法建賬核算,規范票據的使用,加強結算審核。依照《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規定,依法設置會計賬冊,依法領用票據,嚴格“票款分離”制度。其次,執行“收支兩條線”管理,不得隱瞞、截留、滯留、挪用和坐支,不得多收、少收、緩收或不收。再次,嚴格預算管理。各級各部門應編制年度財務收支計劃,全面反映收支內容,不得隱瞞、肢解財政收入,不得巧立名目虛列支出,套取資金。另外,要抓好重點領域,對工程投資、物資采購、廣告促銷、會議接待這些資金流量大、涉及領域廣、財務環節多的項目進行重點檢查,重點檢查工程招投標,建設施工、監理,固定資產購買、驗收、入庫等環節,發現問題及時整改。最后,實施財務公開制度,定期公布賬目,將財務資金置于“陽光”之下,讓“小金庫”無藏身之地。
3.加大處罰力度,嚴懲“小金庫”行為。暢通“小金庫”舉報渠道,對群眾反映問題認真調查,弄清事實,對舉報有功的單位和個人實行重獎;對發現的問題,要組織力量迅速介入,做到分類處理,一查到底,一經查實,依法依紀嚴肅處理。
記得有一位共和國的總理曾經說過:“所有會計人員必須做到‘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堅持準則,不做假賬’,不屈從和迎合任何壓力與不合理要求,不以職務之便牟取一己私利,不提供虛假會計信息。”作為一名會計人員,從我做起,從自身做到,不做假賬,從凈化自己身邊的小環境做起,這就是對違法違紀行為的抵制,就是對“小金庫”行為說“不”!如果人人都做到了,防腐拒腐就不再是一句空話和口號。
參考文獻:
[1] 全國查處\"小金庫\"資金266億元[N].京華時報,2011-09-24.
[2] 中紀委、監察部、財政部、審計署.關于在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開展“小金庫”專項治理工作的實施辦法(中紀發[2009]7號).
[3] 小金庫形成的危害及對策研究[EB|OL]公文易文秘資源網 www.govyi.com.
[責任編輯 海 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