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8年開始的新一輪世界經濟危機,終于沖破了資本主義社會框架的最后一道壁壘,以次信貸危機作為引發的導火線,將周期性的危機火焰燒遍了全球。由此,出現了《資本論》的供不應求而銷售一空情景,世界范圍內重新展開了新時期下的對馬克思主義的新的審視、思考和研究。此研究,拋卻了對經濟危機的深度的糾纏,拋卻了對階級矛盾的不放,以可持續發展的觀點重塑對未來社會的要求和出路的探索,更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新背景下,通過對現存的社會問題的分析,尋求向更完善的社會制度過渡的方法,從而為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的人類社會的解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個人價值;中國:發展
中圖分類號:D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5-0007-02
一、馬克思主義中個人價值的論述
(一)馬克思眼中的人類社會
馬克思時時刻刻是站在整個人類社會的高度進行他的研究的,無論是哲學、政治經濟學,還是他的科學社會主義,都是為了揭示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為了人的自由,徹底的解放而做出的努力。
馬克思認為,人類通過勞動,產生了自我,自我的產生給世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類文明的發展史要符合自然發展的規律,因為:首先,人類的出現是由于地球生態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人類和其他生物一樣,都是一種外部生態環境發展到一定的階段之后,由量變引起質變的最終結果。其次,人的形體的產生是適應生物發展生存的需要。漫長的生物進化歷程,多少物種消失?只有那些適應自然法則的生物得以生存和發展。第三,人類發展總是以適應自然為前提,滿足自身需求為目的。手和腦的出現,給人的勞動創造了可能,同時勞動又反過來促進人類的進步。為了極大地滿足人的需要,人們通過工具延伸手和腦的功能,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技術和工程,提供了多種適應自然、發展自然的手段。最后,從松散無序走向有機有序。人類自從產生以來,就面臨著兩個挑戰,一方面是如何處理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是如何處理人和自然生態之間的關系[1]。而這兩種挑戰的應對情況如何,也會直接影響人類自身的發展前景。
(二)馬克思主義中有關人的需求理論——人民群眾創造了歷史[2]
人民群眾通過勞動的實踐創造了歷史,通過高一級別的創造性的生產力實踐,創造了更高級別的社會形態的歷史事實,充分體現了:有何種生產力,就需要有何種生產關系與之相適應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其中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的代表,也是生產關系的直接體現,生產工具的創新,是整個人類進步的歷史體現。人民群眾通過勞動實踐的相互關系(社會聯系產生的根本原因),不斷調整生產關系,從而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而又是通過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創造了現實生活需求之外的新的需求,而對新需求的不斷研究,實現條件的不斷滿足、奠定(物質條件、思想條件),更加刺激了人類向前發展的動力,而未來社會正是在此種社會生產和生活需求的刺激和引導下,一步步走上了開拓的路途,只不過此種需求是對現實社會存在下的正當需求的升級[3]。社會正當需求的不斷變化,正體現著社會的發展。而這種需求本質上就是人的價值。人的需求的不斷滿足,正是人的價值不斷實現的過程,就是人在同社會的相互關系下的自我解放。
而怎么才能更好的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里,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呢?這不僅僅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更是對于現存問題的一種自我解答的需求[4]。我們對于問題的解決,也直接決定了我們將來社會能夠發展到哪個高度和人們對于此種生活的滿足度。
二、中國發展面臨的問題與解決途徑
(一)中國發展面臨的問題
我們國家,經歷了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前后經歷了多種歷史的洗禮和沉淀,既有過經濟文化的空前大繁榮:東西兩漢時期、唐宋時期,又有過被三座大山共同剝削的時期:近代中國的歷史。而導致中國近代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的,除了大炮和殖民侵略,更為重要的原因,就是社會形態的落后:中國既沒有找到一個先進的階級去領導人民大眾取得政權取得勝利,也沒有更加先進的生產關系,更加沒有先進的生產力。而我們的社會主義正是在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家用盡畢生的奮斗而找到的一條符合中國現狀、符合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科學的道路。只是由于我們國家的社會形態發展的歷史起點相對較低,經濟文化極其落后,生產力條件也極其落后,導致我國的物質生產力的發展條件的積累相對不足,從而體現出了一系列的發展的矛盾,特別是現今階段的社會發展,由于處于社會轉型期,更是呈現出了一系列發展的生產力和生成關系相脫節、相矛盾的狀況:(1)中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已經被貧富差距所造成的相對貧困所取代[6]。人的解放的政治意義是富人打擊窮人的力度大小的標志。中國人民的各種需要,被貧富差距牢牢的扼住了喉嚨,而富裕者通過抽象的政治操作,不僅可以控制各種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而且可以輕易的影響社會秩序。(2)地區和區域發展的政治經濟不平衡。由于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和歷史上經濟發展的歷史沉淀的原因,東西部的發展差距已經越來越明顯,即使是在東部的內部地區,也是存在不小的發展差距。(3)人與自然矛盾的突出。直接體現在經濟社會層面上,就是發展的過于粗放而造成的對資源的過渡浪費和對資源的相對利用率低。自然為人的生存,不僅提供了場所,而且提供了原始的資源,但是隨著發展的經濟利益需求的增大,人們往往過于追求現今的物質經濟利益,從而放棄了自然本身,對環境的污染也越來越嚴重,人們面臨自然環境生存的威脅。(4)人與社會關系的矛盾。人的生存,是所有一切生產、生活關系總和的產物,人的生產生活離不開社會,社會對人的發展有制約作用,市場經濟的全面確立,人們受西化思想的影響也越來越多,只講權利、不講義務的自由追求也越來越多,從而導致了過于以“個人解放”為中心,過于講索取、而不講應該盡的義務和貢獻。
上述四點矛盾,為我們解放生產力,大力發展和改革當代生產關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解決中國發展問題的方法
問題是必須要面對的,逃避不是辦法,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呢?如何才能通過解決問題而實現人民大眾的根本利益呢?最重要的,筆者認為是要在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發展和研究認識上,實施科學發展觀。更要在改革開放的前提和條件下,實現如下幾點:(1)要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實施政府調控機制和社會協調機制互聯,政府行政功能和社會自治功能互補,政府管理力量和社會調節力量互動的管理方式,形成對全社會都有效的管理覆蓋和協調覆蓋,并在此基礎上完善人民內部處理矛盾的方式和方法。(2)加速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支援西部發展的戰略,并持續給我國中部地區的崛起注入持續的活力和動力,不斷加大中西部地區的經濟投入和人才培養的投入,以建立重點城市和項目為契機,城市覆蓋城郊,主要城市帶動周圍城市群,實施發展的科學一體化。(3)逐步提高高收入人群的稅收,逐步提高社會福利,實現第二次分配甚至是第三次分配,縮小貧富差距,要注意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因為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的安全網,是和諧社會的基本體現和保證,更要加大收入分配的調節力度,緩解部分社會成員和地區、區域之間的收入差距拉大的趨勢。(4)要在教育制度和體制上面有所作為,真正的實施素質教育,普遍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和要求,培養學生要以培養興趣為主,提高人民的藝術和文化的水平,繁榮藝術和文化,引領我們自己的新的娛樂方式。(5)對于少數民族的聚居地區和區域,要注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注意提高他們自主創業和自主發展的能力,“授之于魚”不若“授之以漁”。在經濟有了一定發展的情況下,為成功邁入或是過渡到更高一級的高度文明的“世界級”時期,實施三個轉變和轉型:由現今的物質經濟時代向未來的知識經濟時代轉變;由現今的物質文明高速發展的時代向未來的精神文明高度發展的時代轉變;由現今的以個人利益為最高利益的時代向未來的以集體和國家利益為根本利益的時代轉變,做足準備。
(三)對未來的暢想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領導國家政權的黨是無產階級政黨——共產黨,這個政黨是:(1)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的始終代表;(2)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始終代表;(3)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始終代表 [7]。
在我們中國這個社會主義社會里,任何人的根本利益從根本上來說是一致的,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國家的各個民族同胞都可以團結起來去建設,去面對發展的問題,各個民族為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而奮斗、奮戰在各個戰線上。筆者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不僅成為經濟大國,而且必將成為經濟強國。因為:第一,中國的社會制度是最為優越的;第二,各個民族的關系是最為和諧的;第三,歷史上繁榮時期的發展,也為我們振興中華民族,尋求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理想的目標和一定的方式、方法和出路。
我們一定要在科學發展觀的引導和指引下,堅持實現經濟和社會、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只要這樣,我們就一定能夠實現人的解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全部徹底的解放:“使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夠完全自由的發展和發揮它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會因此而危機這個社會的基本條件,每個人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人類解放的根本目的和具體表現就是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要不是每個人都解放,社會本身也就不能得到解放。”[8]
參考文獻:
[1]李亮.論馬克思的人類發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毛澤東.如何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北京大學哲學系.馬克思主義與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4]鐘明華,李萍.人學視野中的現代人生問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漢斯·馬丁·布里.全球的關注[N].人民日報,1990-09-07.
[6]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責任編輯 海 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