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以來,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傳統建筑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中國傳統民居在技術水平上能因地制宜,充分注意利用地方資源、地方材料,巧妙而合理地利用本地傳統技術進行建造,其建筑形式幾乎完全由當地的氣候特點、地理狀況、地域風俗等決定,從而取得良好的生態效果。
關鍵詞:傳統;民居建筑;設計;生態因素
中圖分類號:Tu24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5-0278-02
人類最初的建筑只能算一個藏身之處。《韓非子·五蠹》記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遠古人類常常就地取材,利用原始而實用的建造技術搭建棲身之所,這樣的建筑針對各地的氣候條件、地理狀況有不同的適應方式。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其技術特點中實用合理的因素漸漸形成固定的模式傳承下來,加上各不相同的建筑形式,形成帶有濃厚原生態色彩的地域建筑、傳統建筑。根據現代生態學的起源——達爾文的進化論的觀點,體現了所有生物(實際上也包含了人類的建筑形式和建造技術)“都要依據環境的變化而不斷進行自我變異以創造最佳的生存條件”,即所謂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中國傳統民居在材料,空間組織及其形式上都與地方氣候環境、地理狀況和資源利用等因素密切相關,從而取得良好的生態效果。具體設計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就地取材
民居素以就地取材為主,不同的地區有各自不同的特點,東北的土房,陜北的窯洞,西南的木房,傣家的竹樓,其樸素材料的質感、色彩和紋理,自然天成,頗具特色,形成具有地域性和生態性的獨特建筑。
中國大量民居對木材情有獨鐘,素有“墻倒屋不塌”之說。從抗震角度言具有極明顯的優越性,而且典型的梁柱體系使空間分割靈活,堪稱SAR住宅體系楷模。木構架結構作為民居普遍采用的形式,從原始社會始,末期逐漸形成,沿歷代沿襲相承,用材漸趨標準化,結構趨規范化,已構成自己的獨特風格。木結構的誕生是有其歷史淵源的,很明顯,它與特定環境所能提供的取材范圍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其誕生初期,人少地多,森林稠密。木材與石材相比,易于加工,搬運便利,具有輕盈靈活之氣,滕然升空之勢,有很強的造型潛力。另外,木材作為可再生資源,其對環境的破壞程度之小,對人類居住環境的污染之微也充分體現其生態性。當然,除木材外,豐富的石材、黏土、竹子等也是古人采用較多的就近且環保的建筑材料。
鄉土建筑在材料運用上注重就地取材。材料來自大自然,廢棄時再回歸自然循環,不污染環境,建設過程中也節約了運輸成本。自然材料在使用中常表現出多方面的生態功能,即使經過加工,在很大程度上還能反映自然的特征和滿足人們返璞歸真、回歸自然和大自然融合的心理要求。麗江古城的傳統天井鋪地材料是以瓦片、卵石、碎磚,以其石嵌成各種圖案的面層。這種面層縫隙多,透水性強,可以使陽光和雨水迅速滲入,使大地保持很好的生態特性,利于草本植物生長。夏季地下的濕氣也能快速蒸發,使地面溫度降低,調節周圍的微氣候和溫、濕度環境。
二、因地制宜
因山就水,順勢隨形,村落的大小分合,房屋的前后高低等都與環境條件相關聯。民居集落體現了一種自然延展的生長體制。平地上的民居,多構圖集中,秩序井然;山地民居則高下起伏,重疊錯落;高差較大的地方還產生了一半懸于山外的“吊腳樓”。可見,民居對“禮”的遵從是有選擇的,條件苛刻時則隨遇而安,并不遵守矯揉造作的一定之規。分析歷史上村落的衍變過程,會發現北方平原的村落多成團成簇,擴展趨勢有一定的任意性;而江南民居則沿海呈帶狀發展,這就在無形中最優利用了地形,節約了建筑材料,充分利用了自然條件。
三、重視選址與環境
我國有許多流傳久遠的民間傳說和故事,形象地反映了先民建村時對“土地肥沃”、“水草豐美”、“花木繁茂”、“魚躍鳥鳴”等自然條件的摯愛,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水”。水是生命之源,是村落得以發展的關鍵所在。桃花源的出現,線索也正是武陵人所緣之“溪”,“漁舟容易如春山,仙家日月閑,綺窗紗幌映朱顏,相逢醉夢間”,江、河、池、溪、井,成了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治河理水,也就成了聚落環境治理的重要內容。因此,在選擇時就會選一些山清水秀、花木繁茂之所,為人居環境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氣候調節地。
四、設計結合氣候策略
氣候因素是所有生態建筑設計都必須重視,在設計和取材上還是采取因地制宜、設計結合氣候條件的設計原則。
(一)炎熱地區
各地區多利用空間組織和特殊的建筑構造增加室內的空氣流動速度;結合建筑的造型防止太陽光線直射室內以降低室溫;選擇當地儲熱性能較高的構造材料和結構以隔熱。例如,云南西雙版納的“竹樓”大多為竹、木結構,屋頂挑檐深遠,形成大片陰影使下部房間陰涼,底層架空和帶縫的木樓板,使底部室外空氣滲透到室內,空氣自然流動帶走熱量,使室內較為涼爽。又如,重慶地區的吊腳樓民居多采用地方建筑材料和相應的施工建造技術,使其依山就勢、順坡附巖、挑懸奇險。獨特的建筑形式造就了大量的吊腳樓下及吊腳樓之間的中介空間、狹窄空間、陰影空間,夏季有效地避免了陽光直射,同時利用不同空間的氣壓差異形成良好的通風,為人們提供了宜人的環境。
(二)嚴寒地區
廣泛利用地方材料的導熱性以充分吸收太陽熱能,并采用某些遮蔽手段以抵御寒風的侵襲。例如,黃土高原上利用條條沖溝、塊塊坡地挖掘而成的黃土窯洞,既不占耕地,還可防止水土流失,同時泥土良好的儲熱性使洞內冬暖夏涼,適于人的居住要求。
(三)溫帶地區
即使設計策略基本相同,建筑形式也會隨地域環境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如院落和檐廊是中國大部分地區的傳統民居平面布局形式,但在寒冷干燥、日照較少的北方,表現為建筑南北向較長,院落空間開闊,以得到充分的日照。而在濕熱多雨、日照較長的南方,建筑南北向相對較短,院落空問較小,建筑的陰影正好投射于院落中,形成陰涼舒適的小天井。
五、經濟性
中國傳統民居的重要技術特征體現在經濟性方面:首先,建造成本低。除了建造技術簡單,還注重建筑材料的重復利用和回收利用。例如,在我國南方地區的民居中,對磚的利用,除了普通的用作砌墻外,還作為鋪地材料,與鵝卵石等組拼成豐富多變的圖案,其透水特性較好,既便于雨水滲透,又利于植物生長;而室內的青磚鋪地,其平整和潔凈以及拼砌的紋理,令人備感舒適清爽。其次,邊角料還可以用于拼砌花漏窗,即使是破損的磚也能敲碎了作為三合土用于地基材料中。其經濟性還體現在低能耗上,傳統民居建筑幾乎完全利用建筑構造形式、空間組織、材料使用來維系室內外的氣候平衡,較少采用額外的空調系統,同時除了必要的水、電、氣外,幾乎不需要更多的能源來維護運營。
六、環保性
一般建筑物的興建往往對該地的植被保護、水土流失、山體開采等造成負面影響,而傳統民居建筑由于在建造過程中注意與地方的自然條件密切結合,因而很少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大規模的破壞;在建筑使用過程中,地方性材料由于其有機的特性對自然環境污染較小;即使在建筑生命周期完結之后,建筑材料也可以作到“來自自然,還于自然”。因此,中國傳統民居具有很好的環保特性。
傳統民居除以上建筑過程中,有對生態的具體要求外,其構造形式的生態觀念也是必不可少的。傳統民居建筑的形式構造常常呈現出有機而自然的特征。以我國傳統的木構建筑為例,在三方面含有樸素的生態觀念。
(一)整體結構的仿生特性
中國鄉土建筑以木材為主要建筑材料,木材具有柔性和彈性,木構架中的節點又都普遍使用榫卯構造連接,如同動物的骨骼關節能在一定程度伸縮和扭轉,地震時能通過自身的變形吸收和消耗地震的能量。這種結構是我國傳統建筑仿生柔性結構的一個組成部分,體現了中國建筑哲理中“順應自然,以柔克剛”的思想。
(二)構造標準化、模數化
在宋代的《營造法式》和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中,均詳細地規定了各種部件模數的關系和做法。在施工中,穿斗式木構件被暴露出來,梁、枋、柱、檁受力明確、脈絡清晰,沒有可有可無的構件,表現了極強的結構邏輯和技術美學,十分類似于現代的高技派建筑。
(三)開放式結構
木構建筑由立柱、橫梁、檁條、椽子等結構構件組成,某個部件損壞了,可以替換而不影響整個結構。圍護結構的門窗、屋面上的瓦等構件可以隨時更換,使傳統鄉土建筑易于維修,可以持續使用。現代的輕質高強材料和預制裝配技術也是致力于建立這樣一種開放式結構,組成的部件可維修、替換、搬遷而不影響結構體系,圍護構件也可以維護、更換,而且是與外界交換能源流、物質流和信息流的開放構件,使建筑功能可持續發展,建筑成為開放式建筑。
面對現在國際化、地球村的提法,我們古老而優秀的中華文化更需要彰顯。中國的傳統民居無疑就是這優秀文化的一朵奇葩。保護、傳承這些流傳久遠又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是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特別是在如今信息化共享的時代。我們希望通過研究、發現中國傳統民居建筑中的生態因素,能有更多的有著傳統文化積淀,又有現代科技、節能高效的生態建筑產生。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民族的優秀建筑文化無論從它所富含的美好寓意還是它因廣袤地域所彰顯的多樣風格,以及它所蘊涵的純樸的生態因素都值得我們靜心研究,以便更好地為人類美好的生活、居住環境服務。
參考文獻:
[1] 王其鈞.中國古建筑語言[M].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2] 林憲德. 綠色建筑生態·節能·減廢·健康[M].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3] 李楠.中外藝術精粹[M].長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4] 王其鈞.近現代建筑語言[M].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7.
[5] 李少林.中外文化藝術史叢書 [M].呼和浩特:內蒙古出版社,2006.
[6] 蕭默.東方之光:古代中國與東亞建筑[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7] 戴志中,楊震,熊偉.建筑創作構思解析——生態·仿生[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 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