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德國歷史法學派的代表人物薩維尼創造了完整的物權行為理論并被德國民法典采用后,其理論便在世界法學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隨著我國物權法的制定,長期被我國法學界所忽視的物權行為理論成為研究的熱點,諸多問題,尚待澄清,尤其是對于物權行為“有因”還是“無因”這一核心問題,學者們更是各抒己見。
關鍵詞:物權行為無因性;價值判斷;善意取得;不當得利;公正原則
中圖分類號:D91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5-0198-03
探討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問題, 首先應從物權行為理論談起。物權行為理論主要包括三個原則:一是獨立性原則;二是無因性原則;三是物權變動的形式主義原則。這里所說的無因性原則中的“無因性”是指立法者為交易安全之目的,基于政策之考慮,將原因行為從特定的法律行為中抽離,不以原因之欠缺或不存在致法律行為受其影響。
不少支持物權行為無因性的學者都有著這么一個判斷,那就是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和無因性之間存在邏輯上的必然關系。他們認為,既然承認了獨立性,那就必然要承認無因性理論,在論證物權行為獨立性的基礎上;他們通過直接過渡到無因理論合理性的論證,進而完成對整個物權行為理論合理性的證成。我認為,無因性理論只是一種獨立的價值衡量而與邏輯無關。物權行為之無因,既不是因為羅馬法早就如此,也不是因為邏輯上必當如此,而是因為立法者認為應該如此。正如王澤鑒先生所說,所謂的無因性,并非謂該法律行為沒有原因,而是立法者基于政策之考慮,有意將原因從特定的法律行為中抽離的結果。因此,“無因性原則既不是先天就‘正確的’,也不是先天就‘不正確的’”,它只是“法律的一種確定”。物權行為是否無因,“是一項依據價值判斷及利益衡量來決定之立法政策問題”, 而不是有些學者所認為的無因性原則是獨立性原則進行邏輯推理的必然結果。既然無因性是立法者基于價值判斷作出的立法選擇,而不是物權行為的天然屬性,那么真正值得討論的問題就不是“物權行為是否具有無因性”,而是“物權行為應否具有無因性”。那“物權行為是否應具有無因性”或是否應該承認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取決于立法者對其價值上的衡量或判斷的結果。
不少學者支持物權行為的無因性,支持的理由主要是他們認為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具有明確法律關系和保護交易安全的作用。《德國民法典》在制定之時,其立法理由書也認為,承認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具有兩項優點,即明確法律關系和保護交易安全。(1)可以使法律關系明晰,有助于法律關系的適用。依照物權法理論,應將債權關系和物權關系完全區分開來,就如買賣而言,可以將其分為三個獨立的民事行為:一是債權行為(買賣合同),二是轉移標的物所有權的行為,三是轉移價金所有權的行為。這三個行為完全分開,概念清楚,關系明確,每個民事行為的效力容易判斷,且幾個法律行為之間沒有影響力,有助于法律的適用。(2)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具有更好的保障交易安全的作用。自物權行為理論被創立以來,其無因性之所以存在的最重要理由,一直被認為是抽象性原則具有“交易安全的保護機能”。依承認物權行為無因性立法,在買賣關系上,標的物交付后,如果買賣合同未成立、無效或者被撤銷,并不影響買受人取得物權,也不影響買受人向第三人轉移所有權。從而有利于保護買受人和第三人的交易安全。
首先,支持者認為無因性理論可以使法律關系清晰、明確,有助于法律的適用。我國臺灣學者王澤鑒先生就認為,“依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 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完全分離。如就買賣而言,分為個獨立的法律行為,個行為完全分離而獨立, 概念清楚, 關系明確,每個法律行為之效力容易判斷,對法律之適用甚有裨益。” 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中債權行為被人為的抽離出來使其與物權行為相互獨立,同時,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之間的聯系也被人為切斷,使得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喪失原因關系,彼此沒有影響力。也就是說,債權行為適用債權法、物權行為適用物權法。他們認為,這樣能夠使法律關系“概念清楚, 關系明確,每個法律行為之效力容易判斷”,因而“對法律之適用甚有裨益”。但是,我們知道債權行為本就是物權行為得以產生的原因,物權行為是否有效跟前面的債權行為的效力息息相關,若這種關聯性被人為地切斷,無疑就破壞了其邏輯性,影響到了整個行為本身,這就涉及到了其實質性問題。因為這種將兩個法律行為的效力獨立判斷,所得出的結論可能就與獨立判斷之前完全相反,對交易安全的影響太大。除非這種人為切斷原因關聯能夠更好地保護交易安全,否則僅僅因為“每個法律行為之效力容易判斷”就認為“對法律之適用甚有裨益”無疑太輕率了。
至于無因性理論能夠更好地保障交易安全這點,我們要明白與無因性相對的有因性理論能夠更好地保護出賣人的權利,而無因性理論能夠更好地保護買受人和第三人的權利,換句話說不管是無因性理論還是有因性理論都不能完全保護民事關系中每個人的權利。問題就在于是出賣人的權利還是買受人和第三人的權利更值得保護,這才是爭議的核心。對無因性持支持態度的都認為應該優先保護后位取得人的利益,以維護交易安全和促進資源的效率配置。認為物權行為理論及其無因性原則保證了第三人“從無權利人處取得權利”的正當性,由于第三人并非交易中某一單個的個體,而是穩定的社會經濟秩序的化身,其利益比原所有權人更值得保護,因為強調第三人利益的保護,就是保護經濟秩序的穩定,維護了更高層次的公正。而與無因性原則配套的不當得利制度能周全地為原所有權人提供救濟。但我們都知道,民法中的平等原則、公平原則都是民法的一個基本性原則,他們都要求民事法律關系主體在民事法律關系中平等的享有權利,其權利平等的受到保護,并且要求以權利、義務是否均衡來平衡雙方的利益。而無因性理論卻嚴重損害了出賣人的利益,因為依照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原因行為無論因為什么原因、何方過錯而未成立、無效或被撤銷,買受人或轉讓后的第三人依然取得所有權。而不管買受人或第三人是否惡意,出賣人都只能依不當得利的規定請求返還不當得利,其地位由物的所有人降為普通債權人,喪失了其在物權法上可以主張的權利,這是十分不公平的。這會給出賣人帶來一系列不利的后果:如果買受人已將標的物轉讓,即使第三人是惡意的,也能取得物的所有權,出賣人不能對第三人主張權利,只能請求買受人返還轉讓所得的利益;如果買受人已將標的物提供擔保,即在標的物上設定擔保物權,該擔保物權優先于出賣人對買受人的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如果買受人的其他債權人將該標的物作為強制執行的標的,出賣人無權提出異議;如果買受人破產,出賣人對于該標的物亦無取回權,而只能與其他債權人一道按債權額比例受償。再有我們不能簡單的將不確定的第三人等同于經濟秩序,畢竟只保護買受人和第三人,而不顧嚴重損害出賣人的合法利益所得來的“穩定秩序”是不公平的,是虛假的。可能持無因性理論的人又要反對說到,如果不適用無因性理論,那買受人和第三的權利不是得不到保護,這不也是不符合公平原則的么。
物權行為的無因性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其理論和立法上的缺陷使其“使法律關系明晰,有助于法律的適用”以及“保障交易安全的作用”的作用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實現,甚至適得其反,造成法律關系主體雙方利益保護的不對等。其實我們完全可以采用一些制度化或原則化的規定來實現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所帶來的“利”,而彌補其“弊”,以求能夠更好地實現人們所希望達到的保護交易的目的。
首先要提的是善意取得制度。善意取得制度在各國都有所規定,包括在實現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的德國。《德國民法典》規定,讓與的物雖不屬于讓與人,但受讓人因其善意仍可取得物的所有權。其他如《法國民法典》、《日本民法典》、《瑞士民法典》,都是用善意取得制度來保護善意第三人利益的,進而維護交易安全。善意取得制度系指動產占有人或不動產登記人以動產或不動產所有權的移轉或其他物權的設定為目的,移轉占有于善意第三人時,即使動產占有人或不動產登記人無處分其權利,善意受讓人仍可取得所有權或其他物權的制度。善意取得制度并不是像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那樣對于所有的第三人都加以保護,而將第三人分為善意的第三人和惡意的第三人,有的還需要滿足一定的形式條件才承認其取得所有權。我國《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規定“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行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我們對于第三人予以區分,根據其進行相應法律行為時善意與否,是否實際已經取得所有權來決定是否對其進行保護,而非即使惡意也予以保護,這樣才更好地實現民法中的公平和正義。正是這樣,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中關于對于第三人的保護完全能夠更好地被善意取得制度所替代,能夠更好地保護交易安全和維護交易公平。
第三人在從非權利受讓人處取得交易標的物物權時的主觀心態是否為善意難以判斷或衡量是認為善意取得制度不可能取代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的主要理由。但我認為,當事人主觀上是否善意并不是難以判斷,這里的善意、惡意不能完全以第三人受讓當時的內心主觀善惡來區分,而是通過第三人的客觀行為來體現出來的。比如說其客觀上支付了合理的對價,我們就可以認為受讓當時是善意的,因為第三人的這種支付合理對價的行為沒有損害任何人的利益,也完全符合市場公平交易的原則。所以說通過規定善意取得的一些成立要件,從客觀上判斷第三人的行為在當時是否為善意,如果是善意的,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予以保護,如果是惡意的,不予保護,這樣其實更加簡單、明確。我們絕不能因為無法判斷受讓人當時的主觀心態就對第三人一概予以保護,即便其實質上是惡意的。
第二個是不當得利制度。物權行為無因性最大的缺陷就在于為了保護買受人和第三人的利益而損害了出賣人的利益,違背了民法中的平等、公平原則。而借助不當得力制度可以對出賣人的權利加以保護。無因性理論和不當得利制度雖然擁有相當的整合性,但我們應看到這種通過不當得利制度所獲得的保護并不完全,更不能對這個“最大的缺陷”做到完美彌補,而只能做到部分彌補。不當得利制度是指沒有合法根據,或事后喪失了合法根據而被確認為是因致他人遭受損失而獲得的利益。例如,在買賣合同中,出賣人與買受人簽訂買賣合同,雙方交付價金和貨物后,發現買賣合同屬于無效合同,但買受人此時已經轉讓給我第三人,第三人善意取得了標的物,出賣人就不能向第三人主張權利,此時為了保護出賣人的權利,出賣人可以依照不當得利制度要求買受人返還轉讓所得的價金。可能有人會認為此時物權請求權也是變更為了債權請求權,也是對出賣人權利的削弱和損害。但我們知道,適用不當得利時是因為第三人已經支付了合理的對價,并且完成了交付或登記的形式要件,這時候第三人已經適用善意取得實現了物權,物權關系已經穩定,這時候,當然應當優先保護第三人的權利,出賣人只能適用不當得利進行救濟。而如果第三人不符合善意取得的條件,這時候應當優先保護出賣人的利益,出賣人有物權返還請求權,而不是債權請求權。
第三個是公信力原則。上面提到的善意取得和不當得利都需要一個原則來保證其實現,那就是交付或登記的公示生效原則即公信力原則。比如我國判斷是否為善意取得,其中就有一個構成要件是“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如果沒有確立公示生效制度,那判定是否構成善意取得就十分困難和模糊。而采取公示生效主義,動產持有人和不動產登記人被默認為物權所有人,如果第三人相信了這種表現出來的公示效力而發生物權關系,就能說其主觀上是善意的,當然構不構成善意取得還得看具體情形。
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并不是由于物權行為獨立性邏輯推演而來,也不能說承認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就必然要承認無因性。無因性理論只是人們為了保護交易的安全人為地將原因行為從抽象行為中抽離出來形成的,只是一種價值上的衡量。而由于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本身理論和立法上具有很大的缺陷,讓其并不能很好地保護好交易各方的利益和交易安全。然而,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固定的制度或原則,彼此相互適用,相互配合,完全可以達到立法者想要保護交易安全的初衷。由此而言,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可謂已失去其存在的依據。
參考文獻:
[1] 鄭玉波.民法物權[M].臺灣:三民書局,1998:37.
[2] 趙勇山.論物權行為[J].現代法學,1998,(4).
[3] 孫憲忠.再談物權行為理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
[4] 田士永.物權行為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345,347.
[5] 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五冊[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33.
[6] 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一冊[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264,267.
[7] Hans Brox.Allgemeiner Teil des Buergerlichen Rechts.S.65.
[責任編輯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