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旅游目的地開發模式在不斷創新,對旅游目的地產品開發獨創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將教育學與旅游學兩門學科交叉融合在一起,是為了順應市場需求而研究開發的修學旅游的需要。雖然我國修學旅游開發起步較晚,但依托豐富多彩的旅游資源條件,修學旅游目的地的開發模式也各具特色。由于鶴慶緊鄰麗江這個特殊的地理位置,若發展與麗江同質的旅游產品,其旅游地形象會被完全屏蔽。因此,鶴慶要結合自身旅游資源特色,借助麗江的旅游品牌優勢,開發具有文化創意性的修學旅游。
關鍵詞:鶴慶;修學旅游;開發模式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5-0102-03
旅游目的地開發模式在不斷創新,對旅游目的地產品開發獨創性要求越來越高。將教育學與旅游學兩門學科交叉融合在一起,是為了順應市場需求而研究開發的修學旅游的需要。雖然我國修學旅游開發起步較晚,但依托豐富多彩的旅游資源條件,修學旅游目的地的開發模式也各具特色。由于鶴慶緊鄰麗江這個特殊的地理位置,若發展與麗江同質的旅游產品,其旅游地形象會被完全屏蔽。因此,鶴慶要結合自身旅游資源特色,借助麗江的旅游品牌優勢,開發具有文化創意性的修學旅游。
一、修學旅游的理解
(一)修學旅游
修學旅游與文化旅游有著某種密切的聯系,因此,學者對修學旅游的認識主要是在對文化旅游理解的基礎上的。修學旅游由Richards and Raymond( 2000)第一次進行定義,認為修學旅游是文化旅游的擴展或反應,是為游客提供發展、創造潛能的機會,即通過積極參與課程的學習,這種類型的旅游是度假勝地提供的一個特色旅游方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2006)將修學旅游的定義為:修學旅游是旅游走向參與和真實體驗,旅游者參與學習藝術、文物、或一個地方的特殊文字,并提供與創造地方生活文化的當地居民的連接。白四座(2008)認為,修學旅游的主體是學生群體,而修學旅游是為這一群體設計的以學習為目的的旅游產品。維也納經濟大學的旅游研究對修學旅游的內涵理解是從修養的角度出發的,認為修學旅游是暫時在異地的人的空余時間的活動,主要是出于修養,其次是出于受教育、擴大知識和交際等原因的旅行。
修學旅游者與文化旅游者最大的區別在于修學旅游者不再滿足于純文化視角的觀察,而是要尋找一種積極的參與。因此,修學旅游滿足了旅游者更高層次的需要——自我實現,可以認為修學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下一個發展階段。
(二)產品特征
1.參與性
從修學旅游與文化旅游的區別看可以發現,修學旅游的重點在于體現其極強的參與特性。修學旅游的目的是旅游者深入了解旅游地的文化、自然資源,實現自身素質的提升。因此,修學旅游產品要體現參與體驗性強的特征。
2.交叉性
修學旅游是旅游學與教育學融合交叉的產物,因此,修學旅游產品不僅僅是滿足旅游的需求,還要使游客獲得文化教育的功能,是寄學于游之中,在游樂中增長學識的功能。
3.個性化
修學旅游產品豐富多彩,從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參觀國家公園、訪問歷史古跡,到涉及職業選擇、自然體驗、考察先進企業甚至體驗商人活動等等,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充滿時代的個性。
4.可持續性
修學旅游產品的可持續性非常高,由于修學旅游是個不斷創造的過程。修學旅游資源依賴任何的藝術或創作過程,通過人們的創造力進行更新再生。修學旅游模式的旅游產品開發,使得歷史民族文化資源能夠完好的保存,手工藝品打造技術獲得傳承,自然生態環境得到更好的保護,因此,修學旅游產品的開發是可持續性的旅游開發。
二、國內修學旅游目的地開發模式
(一)傳統文化體驗型
傳統文化體驗型在我國主要集中于有深厚歷史文化沉淀的華中、華北地區。國內最先開發的修學旅游是1989年的山東曲阜修學旅游。山東曲阜是傳統文化體驗型修學旅游目的地的典型代表,主要開展對孔子生平及其哲學思想的研究探討活動,以及對中國書法、武術、音樂、民俗、烹飪等的培訓活動。因此,傳統文化體驗型的修學旅游方式主要為“旅游+培訓”、“旅游+研討”。傳統文化體驗型的修學旅游模式具有整合周邊旅游資源,推廣旅游地文化的作用。以曲阜開展修學旅游為例,其旅游發展帶動了孔子誕生地尼山、中華民族軒轅始祖黃帝誕生地壽丘、元圣周公廟、復圣顏子廟等“旅游冷線”的升溫,從而帶動了區域旅游的整體發展。從文化角度而言,修學旅游的推出有助于曲阜對孔子文化的推廣,通過各式活動的培訓、研討,旅游者不僅僅書面理解儒家思想,更將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二)差異文化交流型
差異文化交流型在我國主要是集中于經濟較發達地區進行的異國文化或港臺文化的交流。隨著政治經濟推進,東部沿海地帶成為差異文化交流的集中區。近年來,福建成為閩臺文化交流的修學旅游目的地,是基于國務院出臺的文件中明確福建旅游發展戰略定位為海峽旅游。與此同時,閩臺高校之間積極的高新技術項目的交流與合作為兩岸修學旅游豐富活動內容。差異文化交流型的修學旅游方式主要為“旅游+科研”、“旅游+尋根”。從差異文化交流型修學旅游目的地培育的來看,主要的推動力量是政府的強有力的政策措施給予的保障。
(三)民族文化探索型
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并且各民族之間生活習俗差異大,民族風俗千姿百態。中西部地區是少數民族集聚區,因此,民族文化探索型的修學旅游主要由中西部地區推出,通過打造獨特民族風情,以吸引東部、北部地區旅游者及海外旅游者探索少數民族文化。而民族文化探索型修學旅游目的地尚未有系統的打造,是具有較強的開發潛力。
三、鶴慶開發修學旅游的資源現狀
鶴慶旅游資源豐富多樣,結合修學旅游產品的特性要求,鶴慶適于開發的修學旅游資源主要體現在獨特民族風情的手工藝、渾然天成的自然景觀、文化沉淀深厚的小鎮古韻上。另外,由于鶴慶處在大理、麗江之間的特殊地理位置,為其開發修學旅游提供資源支撐。
(一)歷史古跡資源
鶴慶古鎮沉淀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擁有完全生活化的白族特色建筑、保存完好的文廟?!八暮衔逄炀笔降陌鬃褰ㄖ?,融入在居民的生活中,為修學旅游進行的建筑考察提供完好的模型。文廟里濃濃的書卷氣,為古鎮點綴上一抹文學韻味。這里還有茶馬古道上馬幫遺留下的痕跡。豐富的歷史文化古跡,使得地處“大理—麗江”黃金旅游線上的鶴慶更具靈魂的展現旅游地魅力。
(二)藝術創作條件
新華村位于鶴慶縣西北部,從唐南詔國時期就有人從事金、銀、銅器手工加工工藝,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依托著悠悠歲月里“小錘敲過一千年”的漫長歷史和傳承和發揚了祖輩遺留下來的手工技藝,新華村2000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民俗文化村”。新華村最具特色的是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打造,是西南地區具有相當名氣的銀器打造集聚區。銀器新華村現建有東南亞較大的民族手工藝品展示園、新華村國際生態園、五星級維景國際酒店、民族三市街、小橋流水等旅游項目,為游客的修學旅游提供基本的設施保障。
(三)自然生態資源
鶴慶自然資源豐富,為修學旅游進行的自然界考察提供現成素材,主要提供的調查研究資源為生物資源和地下水資源。
生物資源:在鶴慶縣的草海濕地等處均可觀察到小天鵝、赤麻鴨、紫水雞、白骨頂、灰雁、小、鳳頭、黑頸、普通秋沙鴨、大白鷺、針尾鴨、琵嘴鴨等60多種鳥類;云南省分布的32種鴨科中,鶴慶濕地就發現17種以上。
龍潭資源:鶴慶縣地下水資源較豐富,有數十處水從山下流出或從地上涌出,有些出水處形成大小不等的水塘,稱為“龍潭”。龍潭在鶴慶縣境內均有分布,約有60多個,根據水溫的不同,又分為溫泉、熱泉等。鶴慶因此有“泉潭之鄉”的美稱。僅從鶴慶壩子從南到北10多公里的西山腳下,就有羊龍潭、溫水龍潭、白龍潭、黃龍潭、西龍潭、黑龍潭、大龍潭等。
(四)周邊支撐條件
鶴慶地處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緊鄰麗江市,并且麗江機場坐落于鶴慶的北面,是“大理—麗江—香格里拉”黃金旅游線上重要的旅游地。周邊旅游資源對鶴慶開展修學旅游起到資源支持作用,并且大理、麗江已形成的旅游品牌形象,為鶴慶開發修學旅游獲得客源保障。
四、鶴慶培育修學旅游目的地開發模式
(一)修學旅游目的地培育模型
修學旅游目的地培育既要考慮旅游地是否有供給因素,也要結合旅游者需求,進行全方位的打造。基于Rossitza Ohridska-Olson and Stanislav Ivanov(2010)①構建的修學旅游商業模型,結合國內旅游發展的情況,提出修學旅游目的地培育模型。這個模型從供給和需求兩個角度考慮。一方面,供給因素是結合旅游目的地的實際情況,提出培育修學旅游目的地需要的開發條件。培育修學旅游的基本條件是具備旅游基礎設施,在此基礎上,將重點考慮旅游地的文化資源是否具有多樣性,并且地方文化是否能凸顯當地特色。另一方面,從旅游者需求角度,旅游者對修學旅游的需求主要是對文化體驗的需求,對自身修養提高的需要。
圖1 修學旅游目的地培育模型
(二)鶴慶修學旅游目的地開發模式分析
針對市場細分,明確客源市場,突出自身文化特色的旅游資源,明確鶴慶培育修學旅游目的地的存在性和可能性,從而對鶴慶開發修學旅游的模式基于游客參與、產品創新、資金投入等的角度進行研究。結合需求因素,鶴慶開發修學旅游目的地的主要呈現三大主題:歷史民族文化探索、制作手工藝品體驗、自然生態科考。三種模式都強調修學旅游的積極參與性要素,使得游客在游玩的同時獲得心靈上的充實。
1.文化探索模式的修學旅游
(1)校園型修學旅游
古鎮坐落在鶴慶縣城,城中完備的基礎服務設施為修學旅游的開發提供了基本保證。主要發展思路:借用文廟坐落在鶴慶一中校園內的便利,為喜好校園體驗的修學旅游者提供時光倒流的感受,使其在學校的氛圍里感受重返中學時期的純真。另外,為周邊地區進行寒暑假修學旅游的學生提供歷史文化的教學,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到游玩的樂趣。
(2)建筑型修學旅游
鶴慶是白族少數民族集聚區之一,擁有保留完好的白族民居建筑,即“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構建模式。主要發展思路:以鶴慶有歷史文化的古建筑為主要旅游吸引物,為喜好建筑和藝術的旅游者提供白族民居的居住與考察方式的修學旅游。
2.藝術體驗模式的修學旅游
(1)手工體驗型修學旅游
新華村的手工藝體驗不僅僅在于這里有手藝精湛的銀器打造者,還因村落的環境氛圍帶著悠閑氣息而使旅游者獲得更多的感官享受。體驗銀器敲打的修學旅游項目具有不斷創新變化的潛力,通過旅游產品的開發打造,推出不斷更新的新奇體驗。主要發展思路:以愛好藝術的學生群體為主,為其提供親自參與手工藝品的創作的體驗,結合新華村龍潭資源條件,開發手工體驗與旅游密切結合的修學旅游。
(2)藝術研討型修學旅游
以本身擁有民間藝術人才資源為依托,結合緊鄰麗江機場的區位優勢,開發具有較高研究性質的藝術型修學旅游。主要發展思路:研討型的修學旅游對提供的基礎服務要求較高,而新華村已建有民族手工藝品展示園、新華村國際生態園、五星級維景國際酒店等旅游基礎設施能滿足這種類型的旅游開展。銀器手工藝打造是鶴慶旅游開發最大的特色,并且已享有一定的國際知名度,因此,定位修學旅游者可從國際民族文化交流的層面開展。
3.自然科考模式的修學旅游
(1)地質考察型修學旅游
在鶴慶有一種新奇的體驗是,地表不斷的有清澈的泉水冒出,形成大小不一的水潭,而水潭里一簇簇幽綠的水草飄揚著。鶴慶的各個龍潭為整個縣城創造出優美的自然環境,具有自然生態的觀賞價值。造成處處有龍潭的現象是由于鶴慶地處斷裂帶,具有的特殊地理條件。因此,形成以各代表性龍潭為考察對象,結合龍潭周邊文化旅游資源,連成具有科考價值的修學旅游線。
(2)鳥類研究型修學旅游
這里鳥類品種多樣,特別是冬季候鳥來此棲息時,可為觀鳥愛好者呈現豐盛的視覺盛宴。這種類型的修學旅游具有較強的季節性,旅游資源開發模式為城市公園,為愛好鳥類研究的旅游者提供一個鳥類觀察的平臺,淡季時又能成為當地居民休閑場所。城市公園開發中要以保護濕地、保護鳥類為前提,盡量保持原生態型,在外圍地區完善旅游服務基礎建設。
五、總結
鶴慶良好的地理區位優勢為其發展修學旅游提供了客源保障。基于鶴慶資源條件優勢,其修學旅游目的地開發模式主要凸顯三大特色資源,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地形象。但目前關于修學旅游的供給、開發管理等方面內容還很缺乏,因此,鶴慶開發修學旅游在借鑒國外經驗基礎上還需要結合自身特色進行不斷摸索。
參考文獻:
[1] Lindroth, K., J. Ritalahti, T. Soisalon-Soininen. Creative tourism in destination development[J]. Tourism Review. 2007.
[2] 羅明義.論文化與旅游產業的互動發展[J].經濟問題探索,2009,(9).
[3] 苗小倩.淺析修學旅游項目開發與管理[J].東方企業文化,2007,(9).
[4] 丁敏, 楊颯.論我國修學旅游的發展現狀及對策[J].商業時代,2010,(17).
[5] 陳非.修學旅游初論[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8).
[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