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被稱做“經濟學的‘哥德巴赫猜想’”的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的命題與《共產黨宣言》確立的公有制如何實現的命題,是馬克思沒有明確的正面回答的兩大理論難題。某種程度上兩大命題看似二律背反,實質是同一問題的兩種表現形式。以“物權法二元結構論”為基礎構建的“物權法雙重結構論”可解決馬克思的“重建個人所有制”的難題。
關鍵詞:集合共有;共同所有;分別占有;個人所有
中圖分類號:DF411.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5-0205-02
一、馬克思所有制思想的經典理論難題
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的命題是與其在《共產黨宣言》所提出的“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理念緊密相連的。長期以來,學者存在一種觀點,即“消滅私有制”與“重建個人所有制”看似矛盾。其實,結合《共產黨宣言》上下文的語境,可以清楚看到“消滅私有制”是特指要“消滅資產階級奴役他人勞動的私有制”[1]。而“重建個人所有制”重建的不是既往的孤立的單個人的所有制,而是公有制基礎上的個人所有制。在馬克思看來,取代資產階級私有制的公有制基礎上的個人所有制的重建與公有制財產的實現是一以貫之的。
馬克思由于受時代局限性影響,“私有制消滅”的共產主義尚未實現,因而沒有正面回答“共產主義如何賦予任何人占有社會產品的權力”,“財產在利用過程中如何獲得部分新增財產的所有權”,即如何重建個人所有制和如何實現公有制這兩大理論難題。但馬克思認為這兩大問題是共生的思想是明確的。
二、破解難題的理論基礎——物權法雙重結構論
現行的解釋和處理財產理論大多源于私有制背景,要破解馬克思的“命題”,唯一的出路只有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公有制在法學上的表述就是公有財產權。但根本的一點是公有財產的歸屬與利用的天然分離。國家、集體都是集合性民事主體,其任何一個公民都不是國家所有權或集體所有權的主體,而公有財產的占有、利用必須由具體的法人或自然人去操作。有學者在檢討傳統物權理論輕視財產利用的自物權、他物權體系,發現和指出了作為這一體系理論聯系實際的所有權權能分離學說存在的邏輯錯誤的基礎上,提出了平等獨立的物權理念,創立了全新的物權理論——物權二元結構論[2]。由此產生了占有權的概念,任何財產利用的前提是占有財產,只有占有了才可以利用。在現代社會,財產問題主要是兩個:一是財產歸屬;一是財產利用。那么,財產的歸屬問題由所有權解決,財產的利用問題由占有權來解決。人類財產關系變化的規律與趨勢是:從財產的自然利用走向財產的歸屬。但與此同時,由于財富或資源的稀缺性、發揮物的最大效用的需要,以及人的本質屬性所決定,人們有必要以一定的方式將財產聚集起來進行利用,這便是財產的共有[3]。
由此可見,既有的物權法都是單一結構,即“單有”,物權法事實上存在另一結構——共有。從而有學者創設了一種新的理論,稱之為“物權法雙重結構論”[4]。依照“物權法雙重結構論”重構共有制度和物權法不是要完全推倒重來,只是需要對傳統物權法的體例按“單有與共有并列”,將共有從所有權中解脫出來,將傳統共有解釋為“分別所有與共同占有的結合”,并增列“集合共有”這一新的共有形式即可。集合共有非基于財產的集合,而是自然人以一定身份的結合,是為了實現一定的共同生產和生活目的。其基本內涵是數人基于某種特定的身份,平等、永不分割地對財產整體所享有的所有權,其中若有共有人脫退或死亡,其權利便喪失并自然地添加于其他共有人的一種共有權制度 [5]。集合共有的提出,解釋和處理了人類以一定身份結合而組成的共同體的財產共有現象產生的深層原因是“人的聯合”。傳統物權法對共有的解釋和處理存在邏輯和學理上的矛盾,傳統物權法的結構究其實質都是單一的,物權法事實上存在雙重結構,即“單有與共有并列”。提供了可行的理論和規則,其意義十分重大。長期以來,人們想當然地把“公有”理解成“人人都是所有者因而人人都沒有”,產生這樣的理論其主要由于對公有制下財產問題的特殊性認識和研究不夠。其實,只要將公有制的內容自然地融入現代社會的“財產歸屬與財產利用相分離”的財產關系之中,并跳出大陸法系共有制度的固有模式,借鑒英美法融合日耳曼共有制度產生新的共有形式的方法,重新構建大陸法系的共有形式,并以集合共有來解釋和處理公有財產權,一切問題都將得到解決。
三、以物權法“雙重結構”理論的三層結構解決“命題”
以 “物權法雙重結構論”來破解馬克思經典理論命題,就必須為公有制的實現設計出一套合理的運作規則來消解公有制與個人所有制之間的“矛盾”。這里將“物權法雙重結構”理論中的共有理論部分展開為三層結構來討論。
第一層結構是共同所有。公有財產為共同體成員集合共有即共同所有,包括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兩種形式。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但嚴格地執行全民所有制要有極為嚴格的約束條件,而現實的社會主義難以具備。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普遍存在國家所有的現象,只是在資本主義社會這些都不體現公有制的內容和價值。但它們運作國有財產的方式和體制可資借鑒。發達國家的國家所有權確立起了多個所有權主體,即中央和地方政權分別所有。在公有制國家,將較小范圍的地方政權所有權也稱之為國家所有或全民所有,易引起歧義,但它在性質上無疑仍屬國家所有權,因為地方政權是國家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集體所有是指一定區域內自治共同體的財產屬本共同體全體成員集合共有。集體財產所有權,一是通過召開共同體成員大會,用直接民主的方式來行使;二是通過召開自治共同體成員代表大會,用間接民主的方式來行使。同時可授權共同體管理委員會代表共同體行使集體財產的經營權,進而貫徹落實全體集體成員的意志。但共同體管理委員有可能利用職權損害集體成員的利益。因此,必須將共同體管理委員會的經營活動中的重大事項置于全體成員的監控之下。集體所有權的行使和保護可通過共同體自治來實現,共同體自治的內容由特別法規定[6]。
第二層結構是分別占有。公有財產可為共同體成員分別占有和利用,是公有制實現的主要方式,但必須合理地設計公有財產的利用規則,以實現公有財產的保值增值[7]。財產利用關系在大陸法系也有一定的體現,用益物權可以說是對財產利用關系的概括。但在傳統社會,物權法之所以出現幾種用益物權,是為實際生活所迫,根本不是為了調整財產利用關系。在現代社會,財產利用更多地表現為所有權人將財產交給他人利用。非所有人利用所有權人的財產,超出了所有權規則的范疇,需要一套新的專門解決財產利用問題的規則。對此,“物權二元結構論”已用“占有權”打造了統一、完整的財產利用規則,并以“資產經營權”來表述占有人占有和經營他人資產的權利。
第三層結構是個人所有。公有制下如何實現個人所有權是解讀“重建個人所有制”命題的核心。依據所有權決定新的財產利益的歸屬,一直是傳統物權理論的基本準則,即使現代社會已出現了許多與之不合的事實,也沒有改變傳統物權理論的原則立場。利用物權可以成為確認非所有人對新增利益擁有一定的所有權的依據。這一新的利益分配機制對于解釋馬克思經典理論的命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土地承包經營權、國有企業經營權是典型的利用物權,農民、國企管理者和勞動者以及社會主義社會的任何人都可憑借其創造性勞動獲得新增部分財產的所有權。至此,社會主義公有制下的個人所有權就能得以真正建立[6]。
綜上所述,馬克思經典理論的命題,事實上包含三層結構。公有制實行社會財產的共同體成員的共同所有,但共同所有的財產可為共同體成員分別占有;當共同體成員分別占有著社會財產時,共同體共同所有的財產已在為共同體成員利用;共同體成員在利用社會財產的過程中又能獲得部分新增財產的所有權,至此,公有制基礎上的“個人所有制”就能得以建立。伴隨“個人所有制”的重建,公有制也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5.
[2] 孟勤國.物權二元結構論——中國物權制度的理論重構[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 50.
[3] 胡玉鴻.“人的聯合”的法理疏釋[J].法商研究,2007,(2).
[4] 胡呂銀.論物權法的雙重結構[J].法學評論,2007,(6).
[5] 胡呂銀.在超越的基礎上實現回歸——實現集體土地所有權理論、思路和方式研究[J].法商研究,2006,(6).
[6] 胡呂銀.“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法學求解[J].法制與社會發展,2008,(3).
[7] 胡呂銀.公有制實現的理論與制度探尋——以中國財產法律制度為視角[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12(3).
[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