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規模小、貸款頻率高、財務狀況差、擔保品缺乏等原因,農村中小企業只好通過正規金融渠道融取所需資金。非正規金融具有交易成本低、運作簡單方便等優勢,成為中小企業所青睞的融資平臺。但非正規金融畢竟是一種不規范的金融形態,政府應采取相應措施規范其運作,使其更好地服務于農村經濟,乃至國家經濟發展大局。
關鍵詞:非正規金融;缺陷;規范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5-0155-02
一、我國農村非正規金融發展現狀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發展過程中,農村金融體系的改革至關重要。由于現行農村金融體系嚴重滯后于農村經濟的發展態勢,造成廣大農村地區普遍存在的資金供需矛盾,形成金融市場“缺口”,而這正好為非正規金融提供了發展的機遇和空間。
眾多調查研究表明,在中國廣大農村地區,非正規金融非常普遍。《發展中國家的非正規金融市場》(Montiel、Richard Agenor,等,1994)一書中估計,中國的非正規金融占貸款總量的33%—67%;國際農業開發基金會(IFAD)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農民的信貸需求主要依賴于非正規金融,其從非正規金融渠道貸款的規模大約相當于來自正規金融機構的4倍;農村固定觀察點辦公室的調查顯示,2000年每個農戶累計借入款中來自民間借貸的約占68.8%,私人借款中有息借款的比重高達47.7%。
另據統計,2007年底,我國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為261 690.9億元,其中,鄉鎮企業貸款余額僅為7 112.6億元,占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的2.72%;個體私營企業貸款余額為3 507.7億元,僅占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的1.34%。美國次貸危機發生后,在全球經濟緊縮背景下,中小企業從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資金更加困難,因此,中小企業不得不通過非正規金融解決資金短缺問題。
二、非正規金融的缺陷
(一)市場風險
1.信用風險
農村非正規金融在其發展初期確實能有效降低信息成本,但在農村非正規金融組織膨脹的情況下,隨著規模的擴大,參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日益嚴重,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在所難免,不僅難以收回貸款,甚至還會出現不法借款者挾款私逃引發金融風險現象。
另外,農村非正規金融的借貸對象大多是個人或中小企業,借貸合約能否順利實施很大程度上依存于個人或中小企業的信用狀況,有些農村居民可能并不注重個人信用問題。另外,在中小企業經營狀況不佳甚至虧損的情況下,由于其在市場上生存的緩沖能力弱,也具有較高的信用風險。
2.利率風險
除了上面提到過的零利率或低利率,高利率是農村非正規金融市場的另一顯著特征。這種借貸利率水平高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4倍以上,其暴利運作模式不僅致使借款方高成本運作,使其原來就很緊的資金鏈變得更加脆弱,也容易危及借款方的生存并引發支付風險,從而使融資鏈條斷裂并引發金融風險。
另一方面,盡管零利率或低利率借貸風險較小,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社會的急速變遷、農村人口流動日益頻繁,貸方可能因為借方的外出打工或戶口遷移而無法獲得應有的回報.甚至連本金也會流失。因此,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變遷,傳統意義上的零利率和低利率也存在一定的風險隱患。
3.供求結構風險
首先,農村非正規金融由于資金來源的零散性、短期性,且金融組織一般規模較小,點多面廣,導致風險無法有效分散,不敢也無力做中長期投資,因此,從供求的期限結構上來說,非正規金融無法滿足農村中小企業對中長期資金的需求,致使其會繞過非正規金融而轉向其他融資渠道;
其次,從供求的空間結構來看,農村非正規金融組織僅僅為某個區域的需求方提供服務,其活動限制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限制了業務經營范圍,壓縮了利潤增長空間,很可能導致農村非正規金融在業務經營上陷入惡性循環。也難以在社會范圍內進行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
(二)非正規金融活動具有蔓延性
農村非正規金融組織大多缺乏規范的組織形式和良好的運營機制,運作范圍和規模又過于狹小,風險無法有效分散。因此,一旦出現債務危機,就可能沿著已經形成的鏈條或網絡向下傳遞,引起一系列的風險,甚至影響到整個社會的正常生產經營秩序。與正規金融機構相比,非正規金融活動比較分散、隱蔽,當蔓延性初現端倪時不容易被發現,當蔓延性已經擴展開來時,想補救為時已晚,由此可能引發局部的金融風險,破壞社會穩定。
(三)缺乏相應法律法規的支持
我國農村的非正規金融屬于典型的誘致性制度變遷的結果,是一種非政府引導的、未取得合法身份、不能依法受到保護的“邊緣化”金融活動,天然地面臨著制度性風險。雖然2004年到2006年中央連續3個一號文件都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民間金融的作用,但由于條例中對農村非正規金融準入與監督缺乏全面規范,同時我國農村地區生產力水平差異較大,因此,要實現非正規金融在各地的規模效益還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四)與我國現行金融體制之間的摩擦
首先,非正規金融的高利率削弱了正規金融的資金運作能力。由于非正規金融的利率一般高于正規金融機構和農村信用社,這使得一些企業和個人不愿意把手中持有的暫時閑置資金存人銀行和信用社,減少了正規銀行和信用社的存款來源,影響信貸業務的開展,同時也加重了農戶和企業負擔,不利于我國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
其次,非正規金融的“逐利”性影響了政府宏觀調控的力度。非正規金融在民間資金借貸活動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很容易使資金流入國家產業政策所限制或禁止的一些行業、企業,有的甚至可能用于非法經營活動。
再次,非正規金融易成為滋生農村金融風險的溫床。大量資金游離于銀行體系以外,缺乏規范的監管,就容易滋生高利貸、金融詐騙等非法金融活動,嚴重危害金融安全和影響社會穩定。
最后,非正規金融易造成國家稅收流失。由于非正規金融涉及范圍廣,隱蔽性強,民間借貸缺乏有力的監管和約束,并且我國現行法律對農村非正規借貸利息所得是否征收并未做出詳細明確的規定,這兩點直接導致民間借貸利息所得稅的大量流失,甚至給國家稅收穩定帶來消極影響。
三、對非正規金融規范的建議
(一)合法化及制度化
首先,應當對非正規金融的活動范圍、活動內容、審批程序以及風險處置方式等進行規范,適當放松金融管制特別是利率管制,提高利率波動的幅度和彈性,使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在同一基礎上競爭,為非正規金融與正規金融進行水平聯結提供政策依據。
其次,應當通過制定相關法規適當降低正規金融的進入門檻。在市場進入上,適當降低在農村設立正規金融機構的市場準人標準,鼓勵引導民間資本組建中小銀行及其他形式的金融組織,對不同規模的機構設置不同的準人標準與業務經營范圍;在退出上,金融監管當局應加強監管,對非法經營、風險集聚過大的金融機構進行清理、關閉或重組。
此外,還應通過加強相應的法律法規建設、存款保險制度建設、登記制度建設及征信制度建設等,促進非正規金融由低級形式向高級形式轉變,最終納入正規金融的制度體系。
(二)加強監管
首先,要制定相應的非正規金融法規來規范民間借貸行為。應著力構建能夠有效發揮農村非正規金融效率和優勢的法律、政策框架,對農村非正規金融交易主體雙方的權利義務、交易方式、契約要件、利率管制、稅務征收、違約責任和權益保障等方面加以明確,自下而上地推動農村非正規金融向規范化方向發展。
其次,對不同形式的非正規金融實行分類監管。一是不干預互助性質的私人借貸活動,只是在法律上對其形成的契約進行有效地保護,鼓勵其向規范化、契約化方向發展;二是對于民間集資活動實行事前備案制度,通過事前審核控制減少風險;三是對于通過民間中介組織進行的間接融資活動,應將其作為非正規金融監管的重點。
此外,應建立多種類型的信用中介機構管理公司,如征信公司、貸款信用擔保公司等,為非正規金融提供個人征信、法律咨詢和信用擔保服務,引導非正規金融借貸規范化運作。
(三)與正規金融在業務上加強聯系和互助
1.正規金融與捆綁信貸的聯結
捆綁信貸,或稱互聯性交易,是指信貸與商品交易的互聯,這在發展中國家非常普遍。通過這種互聯,可以增加借款人獲得貸款的數量和降低交易成本。在菲律賓稻米種植地區,稻米的銷售是通過稻米商、領取傭金的代理人、稻米加工商、批發商和零售商等進行的。這些代理人往往是非正規放貸者。他們從正規金融獲得信貸資金,然后向稻米生產者即農戶提供信貸,在稻米成熟時農戶將稻米銷售給這些代理人,同時還貸。這種聯結模式在我國如果經過適當改造,還是具有很大的現實可行性的。
2.正規金融與小組金融的聯結
小組金融包括合會、小額信貸等。1989年,印度尼西亞的13家銀行在12個非政府組織的幫助下,向420個互助組織提供貸款,然后由它們向組織內成員貸款。截至1990年3月,7家私人銀行和11家政府銀行分支機構向互助組織提供了229筆小組貸款,這些資金被3 500個成員所運用,增加了其信貸可獲得性。這種聯結模式對我國也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孫巖,劉中秋.農村金融供給與非正規金融發展[J].農業經濟,2008,(11).
[2] 王亞飛,楊華榮,唐爽.金融缺口、非正規金融與農村金融制度變遷[J].西南大學學報,2009,(3).
[3] 蔣伏心,周春平.交易成本、非正規金融與中小企業融資[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9,(2).
[4] 韓克勇.我國非正規金融監管方式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4).
[5] 姜霞.我國非正規金融的績效分析[J].改革與戰略,2010,(7).[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