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合肥市“濱湖新區”的概念于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提出,“十一五”規劃正式將其落實到實施階段,不但有創新的規劃理念,而且有科學的功能定位以及長期的發展愿景。合肥市濱湖新區的推出具有客觀歷史必然性,也是合肥市實施跨越式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整個新區項目成本小、發展快、標準高、理念創新,既堅持以人為本,又兼顧經濟事業發展,對今后城市化過程中不斷出現的城市新區的建設和發展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合肥;濱湖新區;創新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673-291X(2012)05-0060-02
引言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處江淮之間、巢湖北岸,有良好的區位優勢、豐富的自然資源、便利的水陸空交通、充沛的人力和較低的綜合商務成本。2009年,合肥全市GDP、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進出口和出口總額等多項經濟指標都在省會城市中爭先上位,其中人均GDP增速連續3年位居全國省會第一。合肥市是中國二級區域綜合交通樞紐,擁有國際一級駱崗機場和在建的4E級新橋國際機場,預期到2020年,客貨吞吐量將分別達到950萬人次和12.24萬噸。滬漢蓉、京福、商杭高速鐵路及寧西鐵路等在此交匯,206、312國道和合寧、合徐、合蕪、合安、合淮阜、合銅黃、合六葉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合肥水運經巢湖通江達海,是交通部規劃中的內河航運中心,正在啟動的江淮運河建設項目,將使合肥成為溝通長江和淮河的水運中心,并且合肥港近、遠期還將計劃各建一座集裝箱碼頭。
隨著合肥市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人口急劇擴張,據2007—2008年的統計數據,合肥市每年凈增人口超過20萬,老城區的人口密度已高達每平方公里4萬人。因此,合肥市在“十一五”期間確立了“141”城市發展戰略,即在合肥規劃區范圍內構建“一個主城、四個組團(副中心)、一個濱湖新區”的現代化濱湖大城市框架,實現城市形態由單中心、高集聚向多中心、組團式轉變;由“環城時代”向“濱湖時代”跨越;推進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概括來說,建設濱湖新區是立足當前和尋求合肥未來10—15年新發展空間、提升城市承載力的必然選擇。
一、濱湖新區概況和功能定位
濱湖新區位于合肥主城區東南部,規劃范圍為南依巢湖,北靠南二環,西接滬蓉高速公路,東臨南淝河,規劃總用地面積約196平方公里,是合肥建設現代化濱湖大城市“141”發展戰略的增長極,合肥經濟圈乃至全省新的中心,也是全國層面上皖江城市帶承接現代服務業轉移最重要的載體。濱湖新區將通過營造六個環境(交通環境、生態環境、醫療環境、教育環境、購物環境和休閑環境),構建六大中心(區域性金融商務中心、行政辦公中心、會展旅游中心、文化體育中心、研發創意中心和商業居住中心),使新區迅速成為全省的新核心 [1]。
二、濱湖新區的創新發展理念
(一)濱湖新區的各項機制創新
一是“建管分離”的領導體制。濱湖新區領導體制的最大特點是“建管分離”,由主要領導強力推動,市直部門主動服務。新區建設指揮部下設濱湖新區建設指揮部辦公室(以下簡稱濱指辦)、巢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以下簡稱巢管委)、濱湖新區建設投資公司(以下簡稱濱投公司)。建設指揮部代表市委、市政府負責建設和招商引資工作,而建成區域的城市管理和社會管理則由當地政府——包河區負責。建管分離模式使指揮部有更多精力實施建設和招商,同時使城市管理和社會管理得到了保障。二是創新的管理機制。濱湖新區建設指揮部實行“三位一體”運行模式進行扁平化管理,機構統一設置,不同身份人員統一調配,實現小機構大服務。濱指辦為濱湖新區建設指揮部的辦事機構,與巢管委一個機構兩塊牌子,負責區域規劃、項目管理、招商引資等工作;巢管委負責合肥行政區劃內巢湖風景名勝區規劃、保護、利用和管理工作。濱投公司承擔濱湖新區內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及公益性項目的投資、融資、建設、運營、管理;管理及成熟化經營土地;環境治理、環保景觀建設,旅游、房地產開發等職責。濱投公司用人機制靈活,有利于“從工作實際出發”,構建與建設世界名區要求相適應的人才體系,卓有成效地開展各項工作。三是“簡便高效”的工作原則。濱湖新區堅持探索建立符合市場經濟運行與社會全面發展的內部管理模式。新區黨工委、新區建設指揮部對濱指辦、巢管委、濱投公司內部工作人員進行整合,新設置7個職能部門,即行政部、發展部、征管部、招商局、項目部、財務部和綜合部。新設部門結合“定員、定崗、定責”的要求,進一步規范崗位職責,優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2]。
(二)濱湖新區的規劃創新
濱湖新區的設計面向全球招標,堅持“高起點、高標準”的原則,描繪濱湖新城藍圖。合肥市規劃局懸重金向全球征集濱湖新區概念性規劃及核心區城市設計方案,旨在由此讓合肥的未來通過巢湖,走入長江,融入“長三角”。新區規劃堅持在城市建設形態上體現時尚、現代、生態,在服務上體現世界水準。規劃方案的運行主要依托周邊成熟區域,扎堆建設,迅速聚集人氣。另外,合肥市還征求廣大市民對濱湖新區規劃的意見,提高規劃的公開性和公眾的參與度,將新區概念性規劃及核心區城市設計方案向廣大合肥市民公示,希望社會各界和廣大市民積極參與。
(三)濱湖新區的建設創新
濱湖新區的建設首先注重“以人為本”,同時注意“環保優先、集約用地、關注民生”,走城湖共生的路線。截至2010年7月,濱湖新區落實簽約房建面積突破1 506萬平方米,相當于老城區(環城馬路以內)房建面積的近3倍。一個可容納30萬人口規模的生態宜居新城區已經初步形成。目前,已有近5萬人遷入戶口或入住新區,一批配套的醫院、學校、商業項目已投入使用 [3]。作為未來皖江城市帶承接現代服務業轉移最重要的載體,生態環保是濱湖新區的一大特色。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優化能源結構、發展可再生能源成為新區建設的研究課題,重點關注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的應用,并通過有效機制在局部地區得以實現。為了“不讓一滴污水流進巢湖”,新區建設引進了中水回用系統、太陽能風能照明量化,循環理念被引入到濱湖生活;對淤泥、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開展巢湖岸線生態整治,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材料、新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新區建設,保障濱湖新區的可持續發展。采用德國超微膜技術實施中水回用,園林化人工濕地污水生態處理技術,鋪設排水降噪瀝青混凝土路面。2009年10月,住建部正式批復濱湖新區為“城市生態建設示范區”。
(四)濱湖新區的招商引資創新
新區將大招商和招大商相結合,把實力強的大企業、大項目引進濱湖;強化項目土地的預公告制度和規劃的預方案制度;強化招商項目管理,以合同管理為核心,明確土地價格、建設內容、開發模式、承擔責任、建設時序和違約處罰等,確保項目在建設內容和時序上按既定目標實施。2006年11月15日開始,新區累計完成投資277億元,招商引資項目38個,總投資額近300億元。截至2009年年底,濱湖新區外來商業投資項目、社會事業項目、拆遷安置項目、文化體育項目、居住項目等,擬建并落實簽約房建面積達1 423萬平方米,累計開工1 066萬平方米,竣工并投入使用340萬平方米。濱湖世紀城、浦發銀行后援基地、濱湖城市天地及重點打造的國際金融后臺服務基地等項目已經入駐 [4]。
三、濱湖新區建設的長遠意義
(一)濱湖新區對整個泛長三角地區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
目前的長三角“兩省一市”經過近20年的高速發展,已經導致土地資源、人力資源、能源資源供給緊張,商務成本及用工價格普遍上揚。因此,長三角急需一個拓展空間,以利于產業結構的升級與產業布局的騰挪轉移。這必然要求長三角附近有一個成本更低的空間——土地資源豐富、勞動力價格低廉、市場潛力廣闊、交通條件良好。安徽省合肥市等周邊城市無疑首先符合這些條件。合肥市重點打造的濱湖新區將是未來的泛長三角現代服務業中心,若發揮其區位和資源優勢,積極參與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主動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不斷加強同兄弟省份的橫向經濟聯合和協作 [5],終將成為泛長三角區域新的經濟活力增長點,促進泛長三角區域的溝通合作和融合發展。
(二)濱湖新區的發展思路和規劃指導理念不僅著眼當下,而且著眼于長遠。
1.新區的建設管理采用創新的工作機制。在工作機制上實行建管分離,實現權責分明,充分調動市、區兩級的積極性。實行建管分離體制,既可避免多頭管理、政出多門、職能交叉,又能讓相關部門集中精力抓建設、抓發展,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2.濱湖新區的總體規劃堅持了“高起點,國際化”原則。新區規劃設計通過互聯網面向全球招標,經過嚴格篩選和優化整合形成最終方案。規劃設計方案特點鮮明,要突出“生態環保”的理念和“獨具魅力”的發展方向,建設特點鮮明、綠色低碳的新區。同時,采集全市人民的意見和建議,為新區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依據 [5]。
3.新區選址科學。濱湖新區的選址建設吸取了改革開放以來各地開發區和新區建設的經驗教訓,依托現有的經濟技術開發區,便于解決水電氣熱等基礎設施便捷接入的問題,以較小的成本迅速啟動,快速發展。依托周邊成熟老城區,轉移并放大優質教育、醫療、文化娛樂資源,吸引周邊群眾和外地優秀人才聚集。新區的優良城市功能與經開區的工業集聚最大限度實現優勢互補,不但節約了建設成本,而且為雙方的長遠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4.新區堅持基礎設施優先、社會事業優先、群眾利益優先、聚集人氣優先,開創新的發展模式。新區設計了便捷的多層次的立體交通系統,使新區與周邊區域聯系更為密切,方便市民通達各地,并且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資涌入。新區的水、電、氣、熱等管線隨道路建設一次到位,教育設施、醫療設施、文化設施建設跟上基礎設施建設,防止新城變為白天熱鬧、晚上沉寂的“死城”;啟動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項目,解決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問題;同時跟上商業設施建設,建成餐飲、娛樂、休閑、文化、金融服務等相融合的綜合社區系統,提升新區的品味檔次,適應打造現代國際名區的要求。
5.新區建設突出生態環保。新區重點建設了再生水廠和污水處理廠,采用國際新技術進行中水回用和污水處理;另設生態修復、全線截污等一系列環保工程,建設綠色環保新區;在道路照明、建筑亮化中全力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絮凝和凝固技術,對淤泥、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形成良性循環,從而達到社會、環境、經濟三個效益的完善結合。
參考文獻:
[1] 張亮.關于合肥濱湖新區規劃建設的若干問題思考[J].中共合肥市委黨校學報,2006,(4).
[2] 朱良平,朱 愷,方漢杰.關于城市邊緣區現代化發展模式的調查研究報告——以合肥濱湖新區、政務文化新區為例[J].硅谷,
2010,(2):133-134.
[3] 夏士應.打造合肥環湖旅游經濟帶[J].決策咨詢,2003,(12).
[4] 王傲蘭.大幅擴展城區面積,將合肥市建成現代化濱湖城市[N] .中安網,2003 -11 -24.新聞匯總.
[5] 呂連生.從泛長三角視野謀劃合肥濱湖新區發展戰略[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責任編輯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