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勝任力模型本是為提高企業生產績效而用于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然而,鑒于企業與高等學校的最終目的都在于生產“產品”,因此,勝任力模型完全可以適用于高等院校金融學專業的人才培養。
關鍵詞:勝任力;金融;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61X-(2012)05-0232-02
引言
自20世紀80年代起,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推進,國際以及國內金融環境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金融領域正在經歷著新一輪的金融深化過程:金融創新層出不窮,市場競爭日益加劇。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如何能夠在競爭中站穩腳跟,已成為金融領域各個市場競爭主體迫切關注的話題。在苦苦地尋找之后,理論界和實踐界有相當一部分人都認為,培養出更具勝任力的管理者與員工乃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之一。經過理論與實踐的艱難探索與縱深發展,勝任特征模型脫穎而出,已經成為指導人力資源開發理論與實踐發展的重要理論之一。而著眼全球范圍,《財富》全球500強的企業已經有超過半數將勝任特征模型應用到其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實踐的各個環節中去,勝任力模型為從整體上全面提高管理者和員工的素質提供了新理念、新理論和新方法。在具有勝任力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大部分的市場主體都希望能夠通過優秀人才的吸納以及培養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取得良好的經營績效。而如此愿望的實現需要高等院校這樣的人才培養機構和企業之間的密切配合。
然而,考察我國高校金融學人才培養的歷史與現狀就不難發現,我國高校金融學應用型人才培養績效不甚理想,高校金融學人才培養與金融機構的人才訴求之間存在著脫軌的斷裂現象,致使金融機構在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瞬息萬變的金融市場環境的同時,不得不去積極探索如何培養適合企業以及市場發展的優秀從業者,并為此付出了比較大的成本。因此,隨著金融深化的大舉推進,以及金融市場發展對于優秀人才需求程度的逐漸提高,有一種聲音出現了,那就是企業希望高校在人才培養上能夠培養出更具勝任力的優秀畢業生,適當減輕其人才培養的壓力,以支持企業的發展。至此,在金融機構發展的實踐中,在企業對于高校人才培養的訴求以及高校對于金融機構此種訴求的回應下,具有勝任力的人才培養重擔,就不僅僅落在了企業的身上,更主要地落在了高等院校身上。
因此,結合金融機構對于高校金融學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訴求,以及高校金融學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對于企業訴求的回應,高校大膽地將主要被應用于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與實踐的勝任力模型,應用到高校人才尤其是金融學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中來,力求做到高校與企業之間人才培養軌道的順利對接,構建出金融深化背景下高校金融學人才培養的新路徑,以此促進高校金融學人才培養績效的提高以及金融機構的進一步發展和金融深化進程的穩步推進,實屬意義重大。
一、勝任力模型簡介
勝任力模型(Competency Model),是指要做好某一特定的任務角色需要具備的勝任力要素的總和。它主要包括3個要素,即勝任力的名稱、勝任力的定義(指界定勝任力的關鍵性特征)和行為指標的等級(反映勝任力行為表現的差異)。其建模方法主要包括戰略導向法、行為事件訪談法和標桿研究法。根據勝任力的建模實踐,以行為事件訪談法為基礎開發勝任力模型是相對有效的模式,可使數據搜集的過程更加全面和準確,從而保證勝任力結構的有效、合理,并且是針對工作環境和職業特點的。
勝任力的理論基礎是冰山模型和洋蔥模型,它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開始于20世紀的60年代。該模型的出現主要是由于泰勒理論以及智商學說效用甚微,人們迫切希望尋找到影響生產績效提高的根本原因,卻苦于沒有更加切合實際的理論作為支撐。為此,以哈佛大學戴維·麥克萊蘭(David McClelland)教授為首的研究小組,經過大量深入研究發現,從根本上影響生產績效提高的是包括“成就動機”、“人際理解”、“團隊影響力”等一些被其稱之為勝任力的因素。隨后該研究小組將勝任力界定為:“能區分在特定的工作崗位和組織環境中績效水平的個人特征。” 截至目前,已有包括美國、澳大利亞政府在內的各類機構都建立了各自的勝任力模型,用于提拔政府工作人員或進行人力資源的管理工作。也有大學等教育機構和學術團體將其引入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中去,但遺憾的是此種引入尚不普遍。
二、勝任力模型應用于金融學人才培養的適用性分析
勝任力模型本是用于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以提高企業生產績效的,并不是發軔于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過程中。然而從某種角度來講,大學和企業一樣都是承擔著一定“生產”任務的主體。所不同的是,企業生產的是商品或者服務,大學生產的則是“人才”。但是二者的最終目標都是為了提高“生產”績效。因此,勝任力模型在高校人才培養中完全具有可適用的余地。當然,也可以適用于高等院校本科金融學專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
(一)模型構建目標相同
勝任力模型致力于相關主體“勝任力”的培養,從指標的選取到具體模型的建構都是圍繞這一具體目標展開的。可以說,勝任力模型的應用目的非常明確。而目前國內高校本科金融學專業也是以培養具有現代金融業發展實踐“勝任力”的人才為其具體目標的。因此,在人才培養目標上完全符合勝任力模型的最終指向。例如,北京大學金融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比較寬厚扎實的經濟金融理論基礎和從事具體金融業務工作的能力,熟悉金融相關專業的原理性知識,具有較高的外語和計算機運用水平,具有較強的市場經濟意識和社會適應能力,能夠勝任金融和其他領域工作的人才;東北財經大學金融學專業則確立了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主的“知識+能力+素質+人格”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方案……總之,以上述院校為代表的開設金融學專業的高等院校基本都是以造就具有金融“勝任力”人才為其培養目標的。這就解決了勝任力模型應用于金融學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大方向問題。
(二)指標選取具有可行性
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勝任力模型的構建,選取的指標主要是能夠提升企業生產績效的知識、技能、特質、態度以及動機等因素。而這些指標在金融學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完全具有對應性。與上述因素對應的分別是知識、實踐能力、人才特性、社會認知度以及自我職業規劃等因素。所以,勝任力模型不僅在大方向上適用于金融學人才培養,即使是在具體指標選取以建構模型環節也是具有可行性的。
(三)模型應用具有有效性
將勝任力模型應用于高效金融學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不僅要解決模型的構建問題,更為關鍵的乃是要考慮到模型應用的有效性問題,而不是將潛心構建的模型束之高閣。雖然明確將勝任力模型用于金融學人才培養的例子并不多見,但是,通過各高校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上已經是初見端倪。具體地講,各高校金融學課程體系建設方面,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課堂講授式的純理論教學,而是針對學生的特點和社會需求,開設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等門類豐富的選修課程,并且日益看重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從人力到物力方面加強校內外實驗基地建設,為學生順利步入社會搭建一座堅固的橋梁。可見,勝任力模型已經被廣泛地進行了非自主性應用。
三、勝任力模型下的金融學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一)確定合理的人才培養目標
金融學人才培養包括從專科、本科、碩士直到博士的培養層級,但是應該明確的是,不同的層級應該有不同的培養目標。碩士以及博士階段主要培養學生的理論研究能力,而作為本科階段的金融學專業,則應該以培養實踐性、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因此,在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設置上就應該將這一目標加以明確和突出,而不應該越級設置為碩士甚至博士階段的人才培養目標。認清這一點之后,在將勝任力模型應用于金融學人才培養時,就應以培養應用型人才作為模型的構建目標。
(二)完善課程體系設置
本科階段的金融學課程設置應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因此其課程體系的設置也應圍繞這一主線展開。具體地講,應該緊密結合金融理論與實踐發展的動態,在開設金融學基礎理論的基礎上,增加與金融實踐發展動態緊密聯系的實務課程。另外,為培養個性化人才,還需要開設種類豐富的選修課程。而且選修課程的設置不應局限于經濟領域,而是應該充分利用全校性的師資力量來開設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在內的選修課程。
(三)加強實驗基地建設
改變現有的實驗基地建設存在的數量少、配套設施不完善、實習項目單一落后、實習課程大幫哄、校外實習基地形同虛設的狀況。加大實驗基地軟硬件設施投入力度,同時通過周密的實驗課程設置增強學生的參與性。另外,加強校企合作,促使校外實習基地能充分發揮學校與社會之間的橋梁作用。
(四)注重學生的人格塑造
將勝任力模型用于高校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一環,就是要注重學生的人格塑造,注重培養具有個性化的應用型人才,而不是千篇一律。因此,就需要根據學生的性格、情緒、特質、價值觀、人生觀以及自我職業規劃等特點,開設專門的輔導課程以及職業模擬活動,為學生日后能在激烈的求職競爭中脫穎而出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黃勛敬.贏在勝任力——基于勝任力的新型人力資源管理體系[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8.
[2] 孫杰,孫寶民.地方高校畢業生勝任力培養方式探析[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132.
[3] 馮明,尹明鑫.勝任力模型構建方法綜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7,(9):230.
[4] 蔡厚清,馬小強.勝任力模型溯源[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0,(10):51.
[5] 周霞,景寶峰,李紅,李海基.研究型大學創新人才勝任力測量與啟示[J].高教探索,2010,(6):36-37.[責任編輯 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