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我國的制造業各行業1995—2009年間的面板數據建立相應的計量經濟模型,對我國入世以來的FDI技術溢出效應做實證分析,結果表明,FDI對我國的制造業確實存在技術溢出效應。
關鍵詞:FDI技術溢出效應; 門檻效應; 制造業面板數據;計量經濟模型
中圖分類號:F2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5-0073-03
技術創新是一個國家經濟長期發展的重要決定因素,同時也是一個國家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源泉和動力。毋庸置疑, FDI的流入對我國的經濟增長發揮了巨大的促進作用。我國吸收的FDI大部分都流向了工業部門,其中60%—70%都流向了制造業[1]。由于我國制造業各行業存在行業屬性的差異,相應地,FDI的流入對各行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可能不盡相同。因此,探討FDI對我國制造業不同行業技術溢出效應的差異,進而探尋導致該差異的原因,對我國制造業各行業有針對性地利用外資促進其自身的經濟發展和技術創新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
一、FDI的技術溢出效應與門檻效應
所謂技術外溢,是指FDI的流入對東道國經濟效率和經濟增長以及發展能力會發生無意識的影響,即通過間接的作用來改變東道國相關產業技術進步的過程[2],但是,國外的學者研究表明,FDI的技術外溢通常發生在一些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基礎設施相對較為完善的發達國家以及部分發展較好的發展中國家。Bore-nztein(1998)把這一現象稱之為“門檻效應”[3],也就是說,只有當經濟發展超越了一定的“門檻”水平, FDI才會產生相應的技術外溢。廣義上的“門檻”實際上就是指影響FDI技術溢出的諸多因素的某一特定水平,在此“門檻”水平之上,FDI的技術外溢才能得以體現;反之,則不會體現,甚至會抑制經濟體的發展。基于國外學者的研究,筆者認為,FDI對我國各行業技術的提升也具有“門檻效應” 的特點:即只有當影響FDI技術溢出的因素超越了“門檻”水平,FDI的引入才能夠對我國各部門的技術水平起到促進作用。筆者將主要從勞動生產率這一方面來探討,另外考慮到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溢出效應可能會不會立即顯現出來,也就是說會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本文將試圖做動態分析研究。
二、計量經濟模型的設定
假定我國制造業部門的生產函數為柯布-道格拉斯形式的生產函數,即為[5]:
Y=F(K,L),亦即Yit=AitKαitLβit (1)
其中,下標i代表行業;t代表時期;對上述生產函數的兩端取對數并令yit=lnYit,ait=lnAit,kit=lnKit,lit=lnLit,則上式可轉化為
yit=ait+αkit+βlit (2)
全要素生產率是衡量一個國家或者行業技術進步水平的關鍵指標,在此假定全要素生產率為FDI的函數,即ait=a(FDIit),為了避免異方差問題,取其自然對數,即有ait=δ+γfdiit;那么(2)式可以表示為:
(3)
考慮到行業有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之分,FDI的技術溢出可能會對這兩種類型的行業部門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基于行業屬性的考慮,文中引入虛擬變量D1i。當該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時,D1i取1;反之則取0。采用勞動密集性指數li來表示行業屬性,部門的勞動密集性指數定義為[6]:
其中,vi和ni分別表示產業部門的產業增加值以及從業人數,vT,nT表示全國所有產業的增加值和所有產業的從業人員數目。如果這一指數小于1,則該產業為勞動密集型,反之為資本密集型;
那么,分析FDI產生的技術溢出效應的模型可以設定為:
(4)
由于FDI的技術外溢存在門檻,為了找到這一門檻,在方程(4)的基礎上引入虛擬變量D2i,如果該行業超過了其發展門檻,D2i取值為1;反之 取0。則有:
(5)
首先,假設行業發展的門檻就是各行業最低的勞動生產率,此時,所有行業的的取值均為1,利用上述方程(5)進行回歸,然后再假設勞動生產率倒數第二低的行業的D2i取值為1,勞動生產率最低的行業的D2i值為0,以此類推,逐一回歸,比較各個回歸方程,找出使得項的T檢驗值最大的方程,與之相對應的勞動生產率就是決定外商直接投資(FDI)技術溢出效應的行業門檻。
確定了行業發展門檻之后,為檢驗在行業性質以及行業發展門檻共同作用下FDI帶來的技術溢出效應,同時將虛擬變量和引入方程,則有:
(6)
三、數據來源與說明
根據我國統計局統計年鑒年度數據,我國制造業共劃分為39個行業,但是每年所統計的行業有所不同,諸如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其他礦采選業、木材及竹材采運業、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以及燃氣生產和供應業這6個行業有些年份并未納入統計,因而數據缺失,無法收集到完全的數據。經過整理可以搜集到我國制造業34個細分行業的完整數據,故而選取這34個細分行業的有關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各變量相關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并做相應調整。
四、計量回歸
由于FDI的技術溢出效應可能存在滯后性,分別選取滯后時間為1年、2年、3年等。通過比較回歸結果,找出使得FDI的系數估計量的T值最大的一項,即表示該滯后年限是FDI帶來最大技術溢出的滯后年限。由于面板數據同時具有時間和截面序列的兩維性,故而對模型的設定決定了參數估計的有效性,因此,首先必須要對模型的設定形式進行假設式檢驗。面板數據模型主要包括不變參數模型、變截距模型以及變系數模型3類。因此,要對相應的模型設定進行F檢驗,選出相應的模型形式;而變截距形式又分為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兩種,為進一步確定模型的形式,應繼續采用Hauseman檢驗加以判斷。
首先選滯后期限為一年,以不變系數模型對(4)進行回歸,通過檢驗可得模型應采用不變系數形式。同理選取滯后年限為2年、3年,比較這3個模型的回歸結果可知,當滯后年限本別為1年、2年、3年時,FDI系數估計量的T值分別為13.703 26,16.324 36和14.809 28,因此,應該將滯后期選取為2年并加以分析。其結果如下:
由回歸方程可以看出,FDI對我國制造業各行業產生的技術溢出效應的系數的估計值為2.683 94-2.064 664。即對資本密集型行業技術進步的影響系數為2.683 94,對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影響系數為2.68394-2.064 664D1i,即0.619 276。由此可見 ,行業屬性對于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溢出效應有較大的影響,外商直接投資對資本密集型行業的技術進步和創新促進作用遠大于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促進作用。
通過反復回歸可知,行業發展門檻為勞動生產率4.47萬元,從結果來看,這些未通過行業門檻的均為勞動密集型行業,而資本密集型行業都通過了行業的發展門檻,部分勞動密集型行業通過了行業發展門檻。
確定了行業發展門檻后,其回歸結果如下所示:
從回歸方程可以看出, FDI對我國制造業各行業技術進步和創新的影響系數為,那么對于未通過行業發展門檻的部門來講,外資對其影響系數為-1.084 309,而對于通過該門檻的行業來說,影響系數為-1.084 309 +2.254292D2i,即1.169 983。這一結果表明,當行業超過發展門檻的時候,外商直接投資會對其技術進步和創新起促進作用,而未能超過發展門檻時外資的引入會阻礙其自身的技術創新和進步,由此說明,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外溢的確存在“門檻效應”。
下面,我們對行業屬性和門檻效應共同作用下的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外溢效應進行檢驗,其結果如下:
(11.144*)(2.5969*)(7.44719**)(8.8539*) (-2.6908*) (4.66819*)
(9)
通過回歸方程(9)可以看出,在行業屬性和行業發展門檻的共同作用下,外商直接投資對于我國制造業各部門技術創新和進步的影響系數為,當勞動密集型行業的發展沒能跨過行業發展門檻時,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制造業技術進步影響系數的估計值為-0.9294-0.73775,即-1.667 15;當勞動密集型行業的發展跨過了行業發展門檻時,外商直接投資對于我國制造業的技術進步影響系數的估計值為-0.9294-0.73775+2.968 2,即1.301 05;當資本密集性行業的發展超過了行業發展門檻時,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制造業技術進步影響系數的估計值為-0.9294+2.968 2,即2.038 8。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當勞動密集型行業的發展未能跨過行業發展門檻時,FDI的流入不僅不能為相關部門帶來技術溢出效應促進這些行業的技術創新和進步,反而還會抑制阻礙這些行業的技術進步;當勞動密集型行業的發展超過了行業發展的門檻時,外商直接投資會促進這些行業的技術進步和創新。我國的資本密集型行業都能夠超過我國制造業的行業發展門檻,外商直接投資的引入會促進我國資本密集性行業的技術進步,而且外資對于我國資本密集型行業技術創新和進步的促進作用要大于對跨過了行業發展門檻的勞動密集型行業的技術進步所發揮的促進作用。
五、結論與建議
技術溢出效應就是指跨國公司具有的研發能力、產品技術和管理技術從外商投資企業向東道國企業非自愿地擴散效應,促進了東道國技術水平的提高,但是,跨國公司又無法獲得全部的收益,甚至會阻礙東道國經濟的發展,它是一種經濟外部性的表現[7]。通過上述相關計量經濟模型的回歸分析,得到兩個結論。
(一)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制造業技術進步的影響存在著“門檻效應”
當行業的發展沒能超過行業發展門檻時,外商直接投資的引入會阻礙行業的技術進步;而當行業的發展超過了行業發展門檻時,外資的引入會促進行業的技術進步。FDI對未通過行業發展門檻的行業技術進步的影響系數為-1.084 309,對于通過了行業門檻的行業來說,影響系數為1.169 983。我國大多數的行業都能超過這一門檻,因此,外資的引入確實會促進我國整個制造業整體的技術進步。
(二)對于我國制造業來講,FDI對勞動密集型行業和資本密集型行業技術進步的影響程度不同
行業的勞動密集性程度是影響是否引入外資的重要因素,也是影響外商直接投資對技術進步作用程度的重要因素。FDI對資本密集型行業技術進步的影響系數為2.683 94,對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影響系數為0.619 276。當同時考慮行業屬性以及技術門檻時,FDI對我國沒能跨過行業發展門檻的勞動密集型行業技術進步影響系數的估計值為-1.667 15;對跨過行業發展門檻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影響系數的估計值為1.301 05;對發展超過行業發展門檻的資本密集性行業的技術進步影響系數的估計值為2.038 8。究其原因,主要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對于技術的吸收能力較差,致使FDI對于這類行業的技術進步促進作用不是很大,甚至是抑制作用;而資本密集性行業的國際化程度比較高,能夠很好地承接發達國家資本密集型產業生產環節的國際轉移,進而獲得良好的發展機遇,同時,這類行業對技術有著比較強的吸收能力,因而,FDI在這類行業中發揮了比較大的技術溢出效應。
由以上結論我們可以看出,雖然FDI對我國制造業的技術進步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但是由于技術溢出存在門檻效應,FDI的流入同時也會阻礙我國部分勞動密集型行業的發展。因此,在引進外資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由于我國大部分的行業都跨過了行業發展門檻,并且對于跨越行業發展門檻的行業的技術進步都有積極地促進作用,因此,應該繼續積極引進外資,各級政府應該積極地改善總體經濟環境;企業也要積極地引進外資,充分發揮我國廉價勞動力相對過剩的比較優勢,加強對員工的技術培訓以提高對FDI技術溢出的吸收能力。
2.引進外資時應注意產業選擇問題,引進FDI應該以勞動生產率較高、全要素生產率提升較快以及技術提升空間比較大的行業為主,根據以上分析,資本密集型行業應該被視為重點引入外資的范圍,因為這類行業積極引進外資可以產生更大的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利益。
3.技術吸納力對于FDI的技術溢出有重要的影響,只有當一個行業的生產率發展到一定的水平時,這一行業才會具有一定的技術吸納能力,外商直接投的技術溢出效應才能夠發生,故而提升該行業的生產率至關重要。
4.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在FDI技術溢出過程中,技術溢出效應與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的相關關系通常為在初級階段,溢出水平會隨著技術差距的增加而升高。但是當技術差距增大到某一水平以至于當地企業無法在現有的經驗、教育水平及技術知識基礎上對國外先進技術進行吸收時,溢出效應將會與技術差距呈現負相關[8]。這一轉折點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發展門檻,因此,東道國應具備一定的基礎設施水平以及勞動技術水平才能跨過發展門檻,享受FDI技術溢出帶來的益處。
參考文獻:
[1] 李岳云,趙明,吳瀅瀅.我國工業部門FDI技術溢出效應和吸收能力研究[J].國際貿易,2008,(6):118-119.
[2] 楊健全,文雯.FDI在我國技術溢出效應的局限性及因應策略[J].現代財經,2006,26(8):29-33.
[3] 張宇,蔣殿春.FDI技術外溢的地區差異與門檻效應——基于EDA與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J].當代經濟科學,2007,29(5):101-111.
[4] 李梅,譚力文.FDI對我國技術創新能力溢出的地區差異和門檻效應檢驗[J].世界經濟研究,2009,(3):68-74.
[5] 王濱.FDI技術溢出、技術進步與技術效率——基于中國制造業1999——2007年面板數據的經驗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0,(3):93-117.
[6] 岳君昌.國際貿易.比較優勢與技術傳遞[D].北京:北京大學,2000.
[7] 何春燕,鐘慧中.FDI對我國技術溢出效應及其提升策略[J].商業研究,2005,325(17):115-118.
[8] 李哲,馬君.FDI技術溢出效應問題研究述評[J].現代商貿工業,2010,(4):160-161.
[責任編輯 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