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大學生就業壓力明顯加大的今天,素質教育對于增強大學生綜合實力、提高就業能力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素質教育與就業能力的關系入手, 說明高校推行素質教育改革是提升就業能力的必要措施和有效手段。
關鍵詞:素質教育;就業能力;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5-0239-02
教育以引導人的發展為宗旨。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自然是高等教育永恒的追求。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就業形勢,為了使大學生畢業后在社會上更具競爭力,盡快實現就業或創業,必須進一步強化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把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高等教育的出發點,重視人的素質,肯定人的價值,尊重人的個性,關注人的本體功能,以體現高等教育的價值目標。
一、素質教育與就業能力的關系
素質教育是20世紀80年代我國教育界提出的一個本土化概念。所謂素質教育,是指在學校教育的環境下,按照社會發展的需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的成長規律,使人的先天稟賦和后天影響相結合,開發受教育者的身心潛能,促使其全面發展的教育。大學生畢業后,走上社會,就業或創業,靠的正是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逐漸積累起來的綜合素質。特別是在大學學習階段,正是大學生為就業創業作好各方面準備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強化大學生的素質教育,使大學生具有強健的體魄、健全的人格、扎實的專業能力、強烈的創新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質,對大學生順利就業,持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就業能力這一概念源于就業,較為常見的幾種定義有: 所謂就業能力是指大學畢業生在校期間通過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開發而獲得的能夠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求、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本領,在內容上包括學習能力、思想能力、實踐能力、應聘能力和適應能力等。也有人認為,就業能力是一種與職業相關的綜合能力,是一種具有適應性和靈活性,涉及能力本身,通過知識的學習和素質的開發而形成的能夠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求,能夠在社會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核心素質群。它首先是一系列能夠適應就業的素質群,包括知識、技能、態度、個性、心理承受力等綜合素質;其次,它是通過學習和素質的開發而形成的,可以塑造和培養;再次,它是一種與包括道德素質、團隊精神等。
從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看出,素質教育與大學生就業能力是相輔相成的一個整體,也是一項系統工程,是政府、社會、學校、學生共同的責任。提升就業能力也是解決社會就業難的一個現實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要積極搭建綜合素質教育培養的平臺,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二、加強素質教育,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審視我國高等教育的特點,不難發現,我國大多數高等院校比較注重專業知識的傳授,但對就業所需要的綜合素質缺乏系統性培養,使相當數量的學生缺乏就業能力,無法適應用人單位的要求,進而造成“就業鴻溝”的形成。因此,筆者認為,高等院校對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就業能力的系統性培養是破解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關鍵。以下筆者將就高等院校如何培養學生,以及培養什么樣的學生來探討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問題。
(一)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培養,使其樹立正確的職業觀
大學生就業問題既有客觀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觀方面的因素。從主觀方面看,大學生的職業理想、人生價值觀、就業觀、創業觀及誠信素質等都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而思想道德素質又居于靈魂和核心地位,因此,加強高校思想道德素質教育與道德實踐對大學生就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培養優秀的思想品德素質,使學生學會做人。優秀的品德素質,是一個人最基木的素質和靈魂,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提高思想品德素質的目標是使學生具有強烈的事業心、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高尚的精神境界和文明的行為舉止。思想品德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使學生學會做人。在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過程中,我們要重視‘道德內化”的積極作用,將道德規范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重視學生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的發展過程。在培養自我教育能力的過程中,要把立足點放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上,幫助學生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每一步都鞭策自警”,樹立愛崗敬業精神。
2.培養團隊精神和協作意識。團隊精神和協作意識是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民族走向成功、邁向輝煌的基石。這就要求大學生在這方面要有強烈的責任感,敢于承擔肩負的歷史使命。大學生要成才,不僅要學習成績好,還必須要有團隊精神、有協作意識,要善于與他人合作,要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大學生應該更好地吸收團隊精神和協作意識的精髓,在學生時代應該積極參加校、系、班的各種集體話動,假期里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充分吸收團隊精神和協作意識的精髓文化。
3.培養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用人單位認為,大學生最起碼要有事業心和責任感,把精力放在干事業上,為企業出力,與企業共創業、共度難關。只有具有較強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才能將自己的聰明才智貢獻出來,才能引導單位走向輝煌發展之路。擔任學生干部和黨員的畢業生常常被用人單位優先錄用,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組織管理能力較強,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往往比普通同學有更強的責任感和服務他人的意識。
4.培養艱苦奮斗精神和務實作風。用人單位需要的是實干者,踏踏實實工作、有吃苦精神,而不是好高鶩遠、眼高手低的庸人之輩。許多企業人士認為精明可以贏得一時利益,但要干大事,還要腳踏實地,努力耕耘,成為實干家”。
5.加強誠信教育。當前,很多學生為了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站穩腳跟,在個人求職簡歷上包裝過火,編造各種子虛烏有的榮譽證、資格證和學習成績,杜撰那此毫無根據的社會實踐活動和學生干部履歷。而另外一些人為了自己的單方利益,擅自撕毀就業協議,給用人單位造成了極大的經濟損失,也給學校的聲譽蒙上了陰影,對學校的學生就業產生巨大沖擊。因此,這就要求高校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在日常管理和對外宣傳方而增加更多的投入,建立健全誠信檔案和學生信用網上查詢。
(二)培養良好的專業素質,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
學生只有具備了學習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才能盡快適應新的工作。在信息社會里知識的更替速度加快,要使自己對某項工作能得心應手就必須做到不斷更新自己已有的知識。作為即將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最活躍力量的大學生,更應該養成善于學習、善于思考的習慣,并且要懂得如何學習,拓寬學習面,充分利用好書籍、網絡等各種學習途徑
1.以市場人才需求為導向,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高校應根據社會發展的趨勢以及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和就業市場及時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及人才培養方案。可通過市場調查,了解每種專業人才所需要具備的知識和技能,并在此基礎上設置有針對性的專業,對不太緊缺的專業可以隔年招生或停止招生。同時還應根據社會發展變化,調整課程內容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注意加強基礎,拓寬專業,注重高素質、強能力、會創新、能創業的學生培養探索“合格+特長”的培養模式,即要求學生在主修專業課程合格基礎上,選修一門以上的特長課程,使培養的學生畢業后能與社會需求合拍,從根本上改善大學生就業現狀。
2.以提升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為根本,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是以個人專長為核心的知識、能力、素質等各方面的綜合體。課程體系的構建和教學內容的落實是實現培養目標,提升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只有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辦學思想,始終瞄準市場需求,不斷增強課程的適應性和綜合性,培養的學生才具有較強的就業競爭力。在保證各專業核心課程的條件下,應該根據市場需求設置課程。堅持每年進行市場調研,客觀分析市場需求,把市場需求作為專業人才培養的依據,不斷調整課程體系、優化教學內容。
(三)培養適應性的實踐能力,增加大學生就業機會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實踐。大學生走向具體工作崗位,不管是從事基礎研究,還是從事行政管理規劃設計、產品開發、營銷策劃、教育教學等工作,都是在做事。所以,高校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學會做事,從而加強學生的就業能力。
大學生能否適應社會或適應性的強弱,直接決定著學生事業成功與否,影響學生的生存與發展。現代社會是不斷變革的社會,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涌現,環境不斷發生變化。作為當代大學畢業生,適時地調整自己以適應周圍的環境顯得特別重要。個人對他所處的環境不適應,就很難有所作為;反之,就能以更短的時間、更少的代價融入社會。因此,大學生要積極主動地適應環境、適應社會,而不是抱怨環境、抱怨社會。作為高校本身,要加強與外部社會的聯系,建立學生實習基地,聘請用人單位的各類人才作為兼職導師,通過社會實踐供需見而會、向用人單位推薦優秀大學生等形式,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進而增加學生的就業機會。
總之,提高大學生就業率的根本出路在于高校推行素質教育改革,高校推行素質教育改革是促進學生的全而發展,提高大學生就業率的有效措施和手段。這有利于提高人們對通過素質教育改革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認識,增強人們對素質教育改革的信心,指導高校正在進行的素質教育改革的實踐。
參考文獻:
[1] 康冰. 翻譯不確定性的后現代主義語境闡釋[J]. 黑龍江高教研究, 2011,(5):167-168.
[2] 王歡. 拓展素質教育,提升就業能力—論大學生“就業難”現象的原因與對策[J]. 高等農業教育,2006,(3):79-82.
[3] 夏金元,胡小平. 試論思想道德素質與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J]. 教育與職業,2006,(14):102-103.
[責任編輯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