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著力點。文化產業在文化建設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對政府財政投入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我國在促進文化產業發展道路上的具體實踐,以及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需要有相應配套的財政政策來支持,以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強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關鍵詞:文化產業;創新文化;財政政策
中圖分類號:F8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5-0138-02
文化強大乃國家實力象征,加快發展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的文化軟實力,完成我國從“文化大國”到“文化強國”的轉變,是“十二五”期間的必要任務。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較為迅速,但與經濟規模還不相稱,新的社會環境和經濟環境對國家財政政策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一、我國財政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實踐
1.財政注資文化產業投資資金
2011年7月6日,第一只國家級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正式宣布成立。這是歷史上中央財政首次注資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引起全國上下以及國外媒體的高度關注。在我國提出加快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戰略目標下,這只國家級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的成立意義深遠,充分發揮了財政資金的引導和示范作用,標志著中國財政投資方式和文化投融資改革的一次全新的突破。
2.財政扶持文化產業發展
除了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以外,國家財政還大力扶持具體文化產業的發展。動漫產業就是一個典型代表。2010年,在中央財政的支持下,作為扶持動漫產業發展部際聯席會議的牽頭單位,文化部對經認定的重點動漫產品知識產權登記并進行了相應的補貼,經認定的重點動漫企業是以后中央財政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的扶持重點,將享受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營業稅、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五種稅收減免優惠的待遇。
3.財政支持文化財政政策研究基地
為探索財政政策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科學策略和合理路徑,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智力支持,在財政部支持下,2010年6月,由文化部命名設立的國家文化財政政策研究基地在武漢大學揭牌并正式成立,落戶于2010年3月26日成立的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這是繼在高校建立首個國家文化創新研究基地(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之后文化產業研究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在加快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大背景下,文化產業的發展與配套的財政政策的實施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亟需成立專門文化研究機構加以調整和解決,為我國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提供理論和學術支持。
二、我國財政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
1.財政用于文化產業的撥款不足
在中央財政的支持和保障下,“十一五”期間,我國文化產業總體發展增長迅速。201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突破1.1萬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2.78%。可以預測,“十二五”期間,文化產業年增加值勢必會長驅直入,有望在2016年達到3.1萬億元,占GDP比例將達到5%。但是從現階段中央財政撥款來看,我國對文化產業的支持力度還是遠遠不夠的。從圖1可以看出,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2008年進入低谷,只有2.43%,而在2010年達到升到最高,達到2.78%,但是政府對文化產業的撥款在全國財政支出里的比重一直處于不到0.5%的低下水平,與西方經濟發達國家存在明顯的差距,也與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不相符。財政撥款的不足會直接影響到文化產業發展資金不足,嚴重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前進步伐。
圖1 “十一五”期間文化產業增加值與財政撥款情況
數據來源:《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2007—2011》及《中國統計年鑒2007—2011》。
2.財政文化投入結構不合理
我國財政對文化的投入主要可以分為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投入。藝術表演業、公共圖書館業、群眾文化業等具有代表性的公益性文化事業的增加值一直保持上升的趨勢,如圖2所示;近年來國家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財政撥款也逐年增加,如圖3所示。而它們對文化產業增加值的貢獻,遠遠不及以電影業、音像業、游戲業、新聞傳媒業為代表的文化娛樂業。2010年,我國文化娛樂產業市場規模就已經達到828億元;2011年,文化娛樂產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985億元,首次逼近千億元大關,更好地帶動了整個文化產業的更好更快發展。而文化娛樂行業主要是來自金融投資,而不是財政撥款。為了充分發揮政府資金的示范和導向作用,在文化娛樂行業也應該加大財政撥款支持,并進一步優化財政文化投入結構。
圖2 2005—2009年中國文化事業分行業增加值
數據來源:《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2006—2010》
圖3 2005—2009年中國文化事業分行業財政撥款
數據來源:《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2006—2010》
三、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財政政策建議
1.加大財政資金投入
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內容:一是積極探索政府購買服務模式,對一些文化報刊和文化雜志,以“政府采購”的方式支持其擴版不加價、免費贈閱、有買有送;在安排“表演下鄉”、農村電影放映、農家廣播電視村等經費時,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鼓勵民間資本投入,充分調動社會各類文化機構提供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積極性。二是對文化產業的財政撥款資金也采用轉移支付的方式,以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性轉移支付相結合的形式資助。并且轉移支付的對象以中西部貧困地區和落后的農村地區為主。三是大幅增加對國家重大文化名勝古跡、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保護的投入,加大對革命遺址、紅色旅游和少數民族特色風景區的旅游維護和重建的撥款。總之,擴寬財政文化投入方式,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提高我國文化產業在國際文化市場上的地位。
2.完善稅收優惠政策
針對文化企業發展的不同時期實施不同的稅收管理,建立靈活的稅收支持機制。在文化企業的初創時期,對文化企業在購買無形資產的進項稅額允許抵扣。在文化企業發展中期,政府應實施貸款利息優惠政策。在文化企業成熟后期,政府應扶持構建有利于文化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讓企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占有一席之地。對資金周轉出現臨時性困難的文化企業,在一定的期限內暫緩應繳稅款或者以稅收返還的形式設立專項資金,解決文化產業面臨的資金短缺問題;對文化企業用于再投資的收入,免除其已繳稅款;對創新含量高的文化產業,實施減免進口關稅。對于中小型文化企業,在增值稅方面可適當降低一般納稅人標準,對企業研究創新所獲得的獎勵,免征或減征個人所得稅。
3.調整和優化財政文化投入結構
對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應該制定不同的財政資金計劃,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必須明確經營性文化產業在在整個文化產業中創造價值的核心地位。除注資公益性文化事業外,加大對經營性文化產業的財政投入尤其是以電影業、音像業、游戲業、新聞傳媒業為代表的高產出、高利潤娛樂產業,是財政資金需要調整的行業。政府應該和市場合作,共同擔負起文化娛樂產業蓬勃發展的重任,推動產業鏈的發展。同時,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寶貴經驗,合理界定財政應該支持的文化產業范圍,科學權衡各類文化產業的財政投入。
4.重視文化產業投入資金的績效考評工作
各基層政府和綜合部門應該樹立科學發展意識和正確的績效觀,重視文化產業投入資金的績效考評工作。績效考評應該圍繞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為核心,因此要加強績效考評管理和監督工作,特別是要實現監督方式和管理模式向事前審核、事中監控與事后專項檢查相結合轉變,而不是傳統意識上的集中性、臨時性的事后評價。要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績效責任制,利用績效考評軟件的信息化、系統化,提高資金分配使用的透明度和覆蓋面。同時要針對文化產業的特殊性,設置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和評價程序,使文化產業投入資金的績效考評工作走上制度化、科學化、規范化的軌道。
5.改善政府的管理方式
我國政府職能轉變的總體目標是建設社會主義服務型政府。一方面,政府的管理形式從微觀管理為主轉變為宏觀調控為主,改變對文化企業過度干預的現狀,集中精力制定適合文化產業發展的方針政策,培育文化產業綜合應用性人才和文化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市場監督和管理,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化文化市場體系。另一方面,完善文化領域法律法規體系,制定和頒布一些與文化建設、發展密切相關的文化基本法律,如《廣播影視法》、《出版法》、《藝術演出法》、《圖書館法》、《美術館法》、《博物館法》等,以及文化產業投融資運行法規、財政稅收法規等。
參考文獻:
[1] 吳學麗,李秀金.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地方財政政策研究[J].經濟縱橫,2010,(2):81-83.
[2] 梁云鳳,孫亦軍,雷梅青.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財稅政策[J].稅務研究,2010,(7):23-26.
[3] 王德高,陳思霞,盧盛峰.促進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財政政策探析[J].學習與實踐,2011,(6):105-111.
[4] 介明菊.論文化產業發展中政府職能的轉變[J].管理學刊,2010,(3).:61-63.
[5] 徐升權.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律制度建設與創新[J].科技與法律,2010,(4):6-9.
[責任編輯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