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工業化進程跨入新階段和社會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的多重條件下,縣域經濟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與此同時,縣域經濟的發展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考驗。在對臨汾市縣域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指出了臨汾市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進一步提出推進臨汾市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以期能為臨汾市縣域經濟進一步發展起到借鑒作用。
關鍵詞:臨汾;縣域經濟;問題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5-0062-02
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對解決中國的“三農”問題,推進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現代化進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和現實意義。臨汾市共有縣域經濟單位17個,即17個縣、市、區。如何正確看待縣域經濟在發展中的特點和問題,積極采取應對措施,促進縣域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是實現經濟發展的關鍵。
一、臨汾市縣域經濟發展概況
臨汾市古為帝堯之都,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東倚太岳,西靠呂梁,中部是遼闊富饒的盆地。臨汾市境內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整個地形呈東西向排列更替的條帶狀。農業以糧棉和多種經濟作物為主,土地產出率較高,農副產品資源豐富。臨汾市礦產豐富,能源工業發展潛力巨大,是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之一。境內旅游資源豐富,名勝古跡眾多。
由于臨汾地理特點、產業分布、區域分工等條件,近年來,臨汾的縣域經濟呈現了“一軸雙核兩帶”的發展布局,在全市范圍內形成了空間布局合理、資源配置科學、整體功能協調、發展動力強勁的縣域經濟總體發展格局。
二、臨汾市縣域經濟發展現存問題
(一)發展思路不明確,基礎設施投資少
首先。,就臨汾市全市看,縣域經濟大多以農業為主,且特色不明顯,有一定的封閉性。縣域經濟發展基本靠經濟作物基本上是種小麥和玉米。有一些縣目前還沒有找到合適的發展路子,沒有形成本地的支柱產業。此外,政府職能轉換滯緩,對縣域經濟的規劃、調控、服務都不到位,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其次,由于沒有統一的協調管理部門,加之個別地方和部門出于局部利益,對發展縣域經濟政策落實不夠,存在一定程度的政策棚架現象。同時,由于長期以來臨汾市實行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忽視了各級城鎮的建設,城鎮基礎設施投資少,城鎮化建設發展步伐不快。
(二)縣域人均GDP懸殊,平均水平差距大
1.縣域差距過大
2009年,臨汾市人均GDP在20 000元以上的有6個縣市,分別是古縣、安澤、侯馬、蒲縣、堯都和曲沃;人均GDP在10 000—20 000元的有6個縣市,分布是翼城、襄汾、洪洞、浮山、鄉寧和霍州;其他5個縣市人均GDP在10 000元以下。
2.城鄉差距逐步拉大
近幾年,伴隨經濟的快速發展,臨汾城鄉差距在逐漸拉大,農村經濟發展明顯滯后,農民增收緩慢。農村居民人均收入不到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的1/3,而且增長速度也長期低于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長速度,收入差距呈不斷拉大的趨勢。
3.農業效益比較低,區域特色不明顯
近年來,臨汾市隨著農業生產的成本上漲,再加上自然災害頻發,農業生產的效益得不到快速提升。臨汾部分縣域是山西優質雜糧、優質干鮮果和優質中草要生產等特色農業生產基地,但由于政策、資金、技術等配套措施的缺位,特色農業分散經營較多,規模化、集約化生產較少,使得特色農業沒有發揮出其真正的優勢。
4. 經濟結構不合理,產業發展不平衡
臨汾市縣域地區生產總值基本呈穩步上升趨勢,2003—2010年的平均增長率為13.31%,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03年以來,第二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保持在67.59%左右,一般預算收入的平均增長率為39.0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平均增長率為19.72%。
從產業結構方面看,現存的產業結構是以往投資在產業之間配置的結果,而現在的投資結構又決定著未來的產業結構。目前,臨汾市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現為:一、二、三產業發展不協調,一產基礎薄弱,二產比重過大,三產發展不足;二產大而不強,產業結構單一,增長方式粗放性、產品初級化特征明顯,資源環境代價大,企業規模小,規模經營不足,接替產業培育遲緩;三產中傳統產業比重大,現代服務業發展明顯滯后。
5.主導產業單一,抵御風險能力差
從工業來看,臨汾市的17個縣(市、區)大致可以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采掘業為主導產業,主要縣市有吉縣、浮山、蒲縣、鄉寧、大寧、霍州、洪洞等,2008年,采掘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均超過60%以上,吉縣最高,占95.4%;第二類是以制造業為主導產業,主要縣市有襄汾、曲沃、侯馬、翼城、堯都等,制造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均超過70%以上,襄汾最高,占98.9%。這些縣市工業又多集中在煤焦鐵等重點行業,因此,受相關行業整頓和關停的影響最為明顯。從農業來看,多數縣市依然是以種植業為主,林業、漁業和農林牧漁服務業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僅有5%左右,畜牧業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平均不足30%。這種結構不僅產值低,而且易受氣候影響,一遇旱澇災害,就會大面積減產,農業總產值及增加值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下降之勢。
6 .生態環境惡劣,經濟發展欠持續
20世紀90年代起,隨著煤炭、焦化、鋼鐵等重化工業企業的增多,臨汾市逐漸成為一個典型的資源型工業城市,煤焦鐵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70%以上,尤其是小焦爐、小冶鐵、小火電等“重污染、高排放”落后產能的擴張,使得“兩山夾一川”原本透風率只有50%多的臨汾盆地遭到嚴重的環境污染,一度被稱為“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產業結構不合理、政府不重視等因素造成如此生態環境,這樣的生態環境又反作用于經濟發展。
三、推進臨汾市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
(一)明確各級政府職能,保障縣域經濟發展
各級政府要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牢固樹立科學發展理念,解放思想,分析、研究和探索符合當地經濟特點的發展方式。既要靠山吃山,也要養山治山,堅持可持續發展。既要調整工業結構,也要調整農業結構,堅信農業大有作為。走出一條各具特色的科學、快捷的新路子。第一,創新縣域金融體制;第二,加大縣域科技要素的投入;第三,加大支農力度,夯實“三農“發展基礎。
(二)協調發展區域經濟,縮小縣域經濟差異
在不同地區實行差別化的區域空間發展戰略,能夠縮小縣域經濟差異,使區域協調發展。關鍵是實行非均衡的空間發展戰略,即依據地球空間不同的經濟活動承載能力,實現集中化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我們國家的東鄰日本,就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日本的人口約為中國的1/10,但國土面積只有中國的約1/30,日本單位產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還不到中國的1/5。其方法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鼓勵要素流動;第二種是增加區域間的轉移支付。
(三)發展區域特色農業,夯實經濟發展基礎
壯大縣域經濟,就是要繁榮農村經濟;解決縣域經濟中的問題,就是要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臨汾市縣域經濟發展特色農業經濟,一要以比較優勢為原則,選擇縣域特色農業;二要發展特色農業必須走產業化經營道路;三要培育和扶持特色農業的龍頭企業,發揮其對特色農產品生產、流通的組織管理和利益協調作用;四要樹立品牌意識,深化縣域特色農業品牌建設;五要充分發揮縣域政府在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作用。
(五)優化縣域經濟結構,提升經濟發展水平
縱觀臨汾市縣域經濟,基本以工業為主,優化縣域工業結構是其優化縣域產業結構的重頭戲,實施工業化帶動城鎮化戰略。要立足縣情,充分發揮礦產資源、農業資源等特色優勢,下大氣力延長產業鏈條,加快培育地方骨干企業,著力抓好工業園區建設,大力促進縣域工業集群化、板塊化發展。一是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為重點,著力把產業結構調優;二是以品牌建設和節能降耗為重點,著力把產業水平調高;三是以工業園區建設為重點,著力把產業布局調好;四是以產業承接和產業轉移并舉為重點,著力把產業競爭力布局調強;五是大力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扶持生產服務功能較強的旅游業、信息咨詢業、資產項目評估業等生產性服務企業;針對社會醫療、社區服務等關系到民生的行業,著力把產業布局調衡。
(五)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壯大縣域經濟實力
民營經濟是縣域經濟的主體。要進一步放寬準入領域,除國家法律、法規禁止的產業和行業外,全部向民營經濟開放。支持民營企業采取收購、兼并、控股、租賃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集體企業改制;支持民間資本進入經營性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益性事業領域;支持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在境內外上市。培養造就高素質民營企業家隊伍,推動民營企業管理創新和提檔升級。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和財產安全,對交稅多、投資大的民營企業在經濟上要給予獎勵,在政治上給民營企業家應有的地位和榮譽。激發廣大城鎮居民和農民積極創業的熱情,放膽、放手、放開發展民營經濟,形成全民創業、競相發展的良好局面。
(六)打造優質城市環境,營造經濟發展氛圍
城鄉統籌、城市發展,關鍵在于一個城市的環境。當前,城市的擴容已成為政府在推進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最大壓力。開發建設城市、經營城市,縣級政府是主導而不應是投資主體,政府應把投資多元化推向市場來吸引投資,依靠外來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集聚四面八方的力量來開發當地資源。一是優化政策環境,增強吸引力;二是優化治安環境,增強保障力,實施“三道禁令”;三是優化服務環境,增強感召力;四是優化人文環境,增強親和力。
結束語
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是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是介于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之間的經濟。縣域經濟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單元,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它既是城鎮經濟與農村經濟的結合部,又是工業經濟與農業經濟的交匯點,也是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銜接處,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意義重大。相信臨汾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緊緊圍繞省委提出的轉型式發展、跨越式發展的戰略目標,全市縣域經濟一定會呈現一片平穩向好的發展態勢。
參考文獻:
[1] 赫壽義,安虎森.區域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2] 陳棟生.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幾點思考[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5):1-18.
[3] 丁大衛.工業園區發展函待解決的問題[J].學習時報,2006,(350): 23.
[4] 葉飛文.要素投入與中國經濟增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責任編輯 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