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京劇院的新編京劇《香蓮案》脫胎于傳統戲《秦香蓮》。劇情未作根本顛覆,但在文本細節方面,則以現代視角合理演繹、精心結構,從而使該劇產生了全新的觀感,引得觀眾和專家的好評。該劇的創作,無疑是成功的。
傳統劇目往往不以劇情合理、辭藻警人流傳后世。劇情粗疏、文辭俚俗,卻被廣為傳唱、奉為經典的例子,俯拾皆是。京劇《大·探·二》是一出經典劇目,雖然有一點“明末三案”中“移宮案”的影子;但總的劇情并不合理,文辭也荒謬。文革前,就有小學生寫信給張君秋,問他:李艷妃怎么會在龍書案下設早朝呢?(唱詞:李艷妃設早朝龍書案下)。更不可理喻的是,李艷妃對楊波說(唱詞):“我封你太子和太保。”在劇中,楊波是被封為太子呢?還是被收為干兒子(太保)?古代職官,“太保”是三公之一,大臣加銜;“太子和太保”算什么銜?可是,劇情再不合理,唱詞再荒謬,并不妨礙這出戲成為膾炙人口的經典劇目。
還是以秦香蓮的故事為例。陳世美固然欺君,可包拯抗旨不遵,欺君更甚。再者,據記載北宋有“太祖誓碑”,文臣有罪,可貶謫,不可刑殺。包拯僅僅憑著一把帶血的刀和一個老年人三言兩語的旁證,就把狀元及第的當朝駙馬塞進鍘刀。這合理嗎?
合理!身處封建專制重重壓迫之下的小百姓,冤告無門,祈求清官出現總比祈求神靈出現,要合理的多。“銅鍘除害”雖屬杜撰,但比雷劈電殛要現實。百姓幻想著:只一個包龍圖暗暗移行,唬得那眾官吏兢兢打戰。如果說,武俠小說是成人的童話,那么,傳統戲曲未嘗不是小民的童話。在包拯高喝“開鍘”之前,臺下觀眾的心里早已把陳世美鍘了。至于細節,愛怎么編怎么編。
由于歷史進步、社會發展、環境變遷等等的變化,使現代觀眾對傳統戲曲中的某些思想、內容會產生不理解,甚至是逆反心理。例如,現在有年輕人對秦香蓮就缺少共鳴。對她的女性自尊、自強的人格魅力有所質疑。他們不明白,古代女子必須依附男子才能生存。“男子成丁,政府授田”,女子則沒有。因此,對傳統劇目中存在的不合情理、文辭粗俗的地方,能改進的就應該大膽改進,使之適合現代觀眾的欣賞習慣和藝術趣味,從而吸引現代觀眾。就好比佛本無相,以相求佛,本為謗佛;但為了弘揚佛法,指點愚蒙,也可以建造佛像。既然建造佛像,就應該努力造得圓通智慧,莊嚴祥慈;使善男信女一見就生歡喜心,進而皈依。
《香蓮案》的編劇用合乎情理的細節替換了原來的勉強之處。例如,等級森嚴的封建王朝,一個貧婦真的有可能僅僅憑著半幅羅裙,闖入門禁重重的駙馬府嗎?諳熟官場體制的丞相真的相信一曲琵琶詞就能消弭欺君之罪嗎?因此,編劇刪除了“闖宮”、“遇相”、“壽堂”,重新設計了“叩宮”、“私訪”、“逼陳”等段落。使原來符號化的扁平人物成為性格多面、并且有發展的立體人物。刻畫了封建時代一個讀書人,當身份地位發生變化時,經不住誘惑,靈魂逐步墮落、人格最終崩潰的整個過程。同時,也沒有把秦香蓮塑造成一個可憐兮兮、委委屈屈、不見世面、不上臺面的貧苦婦人。而是一個在諸多人生考驗面前,始終選擇犧牲自己,成全他人的藝術形象。表現了她忍辱負重、深明大義與自尊自強的人格魅力。她面對包公的為難,表示“香蓮能忍一家怨,不愿人間失好官”,內心凄涼又滿腹無奈的一句“我不告了。”頗能打動觀眾。
如果對待經典只會頂在頭上,不敢略有質疑的話,未免拘泥。對此,也有老戲迷不贊同。他們舉例,在《定軍山》中,有一句唱詞“來來來帶過爺的馬能行”。雖然文辭欠通,但譚鑫培在這句唱詞上安排了一個非常優美的唱腔,既帥又俏,形成了這出戲的典型唱腔,早已膾炙人口,從19世紀到現在,整整一百多年,沒人能夠改動。稍一改動就破壞了經典。
我不以為然:覺得可以改為“來來來帶馬爺即刻(kuo)行”,既使文字通順,又能表現黃忠老當益壯,激情滿懷的臨陣心情,更能刻畫出人物爭功好勝的性格。最主要的是,仍然使用了譚鑫培的優美唱腔。
上面提到的《二進宮》那句唱詞:“我封你太子和太保”也可以改動。現在有人改為“封你太子太保多榮耀”。雖然合轍,但顯得人物太小家子氣,不合皇娘身份口氣。如果把“和”改為“呵”字,就解決問題了。按照劇情,李艷妃要徐延昭、楊波出力保皇。徐、楊二位乘機要挾升官;李并不樂意,但不得已。
“公、孤”本是大臣加銜,共有12等級。慣例,大臣第一次加銜,必須從“東宮六傅”(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開始,稱為“宮保”。李艷妃要考慮給楊波哪一級。太低,恐怕徐、楊不滿意;太高,自己又舍不得。期間,李艷妃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唱的是搖板。起先兩句“我封你七歲孩童戴紗帽,九歲女兒進皇朝”表現了李艷妃一邊想,一邊嘴里敷衍(說的內容都是虛的)。接下去如果改為:“我封你太子呵太保”,就像平常說話,邊說邊想,說到緊要關頭還一沉吟,中間拖一個語氣詞,最后下決心,說出“太保”。再唱第四句 “子子孫孫爵祿高”的空話。這樣唱腔不變,劇情意思也順了。李艷妃的人物性格,帝王家的薄情寡恩,都能表現出來。
舉兩個例子說明對經典不要膜拜,但要有敬畏之心。所謂經典,增一分嫌長,減一分嫌短。劇本、文詞可變化,但化用經典唱腔宜謹慎。不是怕損害經典,而是怕貽笑觀眾。越劇尹派有一個代表性的長腔,委婉動聽,廣受歡迎。學尹的演員想自創流派。在排新戲時,把那個長腔再拉長。不料,觀眾不買賬,斥為“拉警報”。新編的戲也立不起來。
許多已經成為經典的劇目,并不是因為劇情合理、引人入勝,文辭雅馴、咀嚼留香;更多的是因為唱腔優美、攝人心魄。可以說,在戲曲中,唱腔是第一位的。懂戲的觀眾看戲,看的是角,聽的是唱。編劇有必要根據演員的嗓音條件和藝術風格進行劇本創作。在此基礎上,演員按照自身條件和風格進行唱腔設計——創腔。這樣才有可能打造出經典的戲曲劇目。
秦香蓮是悲情的,是自尊自重的。猶如傲霜之菊的人物性格,與幽怨其表,剛烈其內的程派風格非常接近。《香蓮案》套用了許多如《鎖麟囊》等程派戲中的成熟唱腔,也新創了不少腔。今后,通過演員和唱腔設計人員的不斷努力,該劇很可能成為經典劇目。換言之,如果仍由“張派”的演員出演秦香蓮,那么,《香蓮案》就是一個現代視角下的新編劇,能否成為今后的經典,能否超過或趕上京劇《秦香蓮》?誰也不能打包票。
《香蓮案》的成功,不僅僅是一個新戲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一個程派劇目的誕生。因此,編劇非但沒有顛覆經典,而是從經典出發,創造新的經典。
說到底,“顛覆經典、破壞經典”的概念是站不住腳的。經典已經存在,除非砸了音響,毀了像帶;不然,“李杜文章在”,誰能顛覆?照貓畫虎也罷,照虎畫貓也行。只要不破壞《清明上河圖》,照方抓藥、創新一幅《世博游園圖》。如果藝術上乘,今后也會成為經典。新事物優于老經典,老經典自然會被結束歷史使命;反之,經典依然是經典,新生事物則成了流星一轉。經典不是神圣的,經典是人創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