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加強我國法制建設的統一性,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律法規,尊重人權,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賦予當事人救濟權,是我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人民當家作主的體現。本文結合《商檢法》,立足法制的統一性和具體行政行為的救濟范圍,對《商檢法》規定的可提起復議和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的范圍進行淺顯探討。
【關鍵詞】具體行政行為權利救濟部門法
在行政管理活動中,相對于以國家強制力作為后盾的行政管理機關而言,作為行政管理對象的行政相對人處于弱勢地位,這樣行政相對人的正當權益就極易被侵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了要建設一個法治國家。法治社會的內涵無疑包括了行政機關要依法行政,國家要盡可能地,在更大的范圍內保護自然人的一切合法權益,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理應屬于要保護的范圍。
近年來,我國的法制建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規范行政管理,保護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的法律法規也層出不窮。《立法法》、《行政處罰法》、《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國家賠償法》等法律相繼問世。這些法律的出臺,對規范依法行政,保護行政相對人的權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是,鑒于我國的傳統文化和歷史原因,再加上目前我國立法技術,立法水平有限,現實中行政機關不依法行政,隨意侵犯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的事還常有發生。要想使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不被隨意侵犯,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加快立法進程,提高立法水平,在法律上建立起一套保護行政相對人權利的制度。
現結合《商檢法》,淺談一下法律本身在保護行政相對人在對具體行政行為救濟權方面存在的缺憾。
行政行為分為抽象行政行為和具體行政行為,抽象行政行為主要是國家行政機關制定針對不特定主體的規范性文件過程,雖然,抽象行政行為若出現違法,對社會的影響更大,更容易使大范圍的權利主體的合法權益遭到侵犯,但鑒于我國的國情,法律并沒賦予行政相對人更多地對抽象行政行為的救濟權,行政相對人對抽象行政行為的救濟途徑很有限。目前,我國在法律上更多的是賦予了行政相對人對具體行政行為的監督救濟權,主要包括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行政復議法》和《行政訴訟法》都賦予了行政相對人對具體行政行為相應的監督權和救濟權。
全國人大常委會于2002年4月28日通過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的決定》對中國的商檢事業來說,無疑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喜事。但從我國的法制建設的統一性和保護行政相對人救濟權利,擴大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司法監督角度看,不能不說新《商檢法》的修改存在令人遺憾的地方。
《商檢法》修改后的立法目的之一是規范進出口商品檢驗行為,要想達到規范商品檢驗行為的目的,不僅要從法律上約束商檢主體,更需要賦予行政相對人廣泛的監督權。《行政訴訟法》和《行政復議法》都明確規定了可提起行政訴訟和行政復議的具體行政行為的范圍,范圍很廣,幾乎包括了所有的具體行政行為,賦予了行政相對人充足的救濟權。《商檢法》作為一部專業部門法,理應服從于我國法制的統一性,不能隨意削弱行政相對人的權利救濟權,但目前的《商檢法》中的部分條文,卻恰恰與此相左。《商檢法》第二十八條、二十九條規定的是進出口商品的報檢人對商檢機構作出的檢驗結果有異議時可采取的救濟措施,包括行政相對人可提起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的情形。乍一看,好象是《商檢法》賦予了報檢人救濟的權利,但結合《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就不難發現,這樣的法律條款恰恰是剝奪了行政相對人的救濟權,縮小了行政相對人可提起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的范圍,削弱了行政相對人對商檢機構商檢行為的監督權,無疑限制了行政相對人的救濟權。其實,行政相對人完全可以根據《行政復議法》和《行政訴訟法》直接對商檢機構作出的任何一項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而無須《商檢法》另行規定。《商檢法》的進一步規定無疑起到了“畫蛇添足”的效果,也與法治社會的精神實質不符。根據《商檢法》第二十九條的規定,很多人認為只有當事人對商檢機構、國家商檢部門作出的復驗結論不服或者對商檢機構作出的處罰決定不服時,才有權提起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其實不然,《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已經賦予了行政相對人廣泛的救濟權,只要是具體行政行為,法律沒有明確禁止的,當事人一律可以提起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包括當事人對商檢機構作出的接受報檢、收費、檢驗過程、行政強制等都可以提起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商檢法》剝奪了當事人對初次檢驗結果的復議權和訴訟權,與我國目前的立法精神有悖,也不利于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更不利于對商檢行為的監督,不能不說這是此次商檢法修改的敗筆之處。
作者簡介:孟美玲(1981-),女,漢族,安徽人,工作于廣東省惠州商業學校,法學學士,法學講師,研究方向:法律和德育教學。
(責任編輯:趙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