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價格歧視是一種很常見的定價方法,我國電信業中的運營商實施價格歧視的現象屢見不鮮。文章運用價格歧視的相關理論來分析電信運營商的定價策略,探討了價格歧視在電信業中的應用。我國在價格歧視方面的法律規制存在缺陷,因此,需要完善有關價格歧視的規定,加強電信業的反壟斷措施,以維護市場穩定和保護消費者的利益。
【關鍵詞】電信業價格歧視定價法律規制
一、價格歧視的含義
平狄克·魯賓費爾德對價格歧視的定義是:“對不同顧客訂不同的價格,有時是對完全相同的產品,有時是對有微小差異的產品”。價格歧視廣泛存在于市場競爭中。簡言之,價格歧視就是廠商在銷售同一產品的不同數量時向消費者索取不同的價格。
二、電信業中價格歧視的應用分析
電信運營商采用了多種形式的價格歧視策略,幾乎所有的價格歧視的方法都能在電信業務定價中找到。下面就幾種常見的價格歧視定價方法做簡單分析。
(一)一級價格歧視的應用
電信業中常用的一級價格歧視主要是針對超大客戶、行業客戶、集團客戶的一對一營銷,通過雙方談判,最后簽訂價格協議。這個價格談判的過程就是電信運營商不斷了解顧客需求的過程。因此,電信運營商對顧客實施一級價格歧視的關鍵在于最大程度地了解顧客的保留價格,這就需要視每位顧客的具體情況而確定不同的談判策略。中國電信針對行業大客戶的特殊要求制定的價格就可看作一級價格歧視。如財政、稅務、銀行等內部網絡的擴容。另外,通信特殊號碼的拍賣也可以看作一級價格歧視。如2010年4月,歸屬地為上海的手機號13*85858585以68萬美元的價格在易趣網上成功拍賣,創下網上特殊電話號碼拍賣的新紀錄。
(二)二級價格歧視
電信運營商可以根據顧客消費數量的不同確定不同的價格。在通信市場上,各運營商都會對顧客實施一定的數量折扣,用戶的通話時間在一定范圍內必須支付一個較高的價格,超過這個范圍則可以享受一定的折扣。消費者消費的數量越多,電信資費的平均單價就越低,從而達到根據消費數量實施價格歧視的效果。近年來,電信運營商越來越多的使用積分反饋的促銷方式。比如,若月消費量達到一定額度,就贈送一定的通話時間、免費使用某些業務,實際上就是“多買多送”的促銷策略。
電信運營商還可根據顧客消費時間的不同實施二級價格歧視,即峰值定價的方法。一般來說,通信用戶在夜間需求量較小,在白天需求量較大,運營商的邊際成本也較大,因而資費水平就較高。
(三)三級價格歧視
廠商在實施三級價格歧視時,將客戶群按照某些特征分為若干個不同的客戶群,針對不同的客戶群采用不同的價格。電信運營商采用的三級價格歧視主要體現在差異化定價。不同客戶群對價格的敏感程度不同,廠商通過區分不同需求彈性的用戶保證在每個市場上實現利潤最大化,從而最大限度地奪取用戶剩余。電信市場上的許多運營商都實施了多品牌策略,擁有多個品牌。這樣可以利用不同的品牌、針對不同檔次的消費者制訂出不同的價格,為不同品牌的客戶群提供差異化的服務,從而實現差異化定價策略。電信運營商的品牌競爭日益激烈。比如,中國聯通旗下擁有“親情1+”、“如意通”、“新勢力”等產品品牌;中國移動旗下擁有“全球通”、“神州行”、“動感地帶”等著名客戶品牌。
三、電信業價格歧視行為的法律規制
美國規制價格歧視的相關法律主要有《謝爾曼法》、《克萊頓法》和《魯賓遜—帕特曼法》,規定了各種價格歧視行為,并就價格歧視的構成、表現、舉證、抗辯及處罰等作了較完整的規定。歐盟在2002年的《接入和互聯指令》中有關運營商的義務規定了運營商的非歧視義務。我國在《制止價格壟斷行為暫行規定》中,明確禁止“經營者憑借市場支配地位,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時,對條件相同的交易對象在交易價格上實行差別待遇”。但是該法中有關價格歧視規定的內容在實踐中卻沒有得到很好的應用。我國一直沒有一部比較完整的電信法,僅有2000年9月頒布的《電信條例》。但《電信條例》有其局限性,其中對于價格歧視并沒有明確規定。
從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我國現行法律中對于價格歧視的規制還比較少。我國立法機關須盡快出臺一部兼顧各方面利益、保證競爭秩序的《電信法》。同時,應完善相關的監管體制,才能促進電信市場的平穩發展。我國的反壟斷法不必完全學習美國的法律規定,但至少要在反壟斷法中對能產生反競爭效果的價格歧視行為的定義、構成要件以及表現形式做出規定。《電信法》中應該對電信運營商的價格歧視行為的法律責任做出規定,并且要將這些規定明確化、詳細化、可執行化。我們在規范國內電信業競爭環境的實踐中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參考文獻
[1]魏海峰.價格歧視在電信運營業中的運用[J].通信企業管理,2005.
[2]李國民,郭宗杰.美國針對價格歧視的立法[J].價格與市場,1999.
[3]郭宗杰.簡論歐盟對不正當價格競爭行業的規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02.
作者簡介:張宇(1988-),女,漢族,福建龍巖人,就讀于中央財經大學信息學院,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學。
(責任編輯:趙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