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農村金融主力軍”和聯系農民最好的“金融紐帶”——農村信用社,如何發揮職能作用更好地服務于“三農”,如何加強科學管理實現信用社和農村經濟的“雙贏”,如何堅持改革創新促進農村信用社自身可持續發展,是我們當前面臨的,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一項重要課題。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可持續發展改革發展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制約農村信用社業務可持續的主要問題
(一)缺少同業競爭,業務拓展主動性不足。隨著金融改革的深入,國有商業銀行機構已經大部分退出農村,收縮至旗或旗級以上。在廣大農村,郵政儲蓄是信用社的唯一“對手”,但是農村信用社信貸資產運營是獨家,廣大農村金融業務基本上是農村信用社一統天下。而這種優勢的存在使信用社的領導者缺少了危機感,也造成轄區信用社業務創新重視不足。
(二)漠視“三農”市場,業務拓展認識不足。通過調查,轄區員工普遍有一種觀念,認為“三農”只是扶持對象,但實際上“三農”也是信用社巨大的市場發展空間。在農村人口中 ,大部分人是生產、流通、消費和擴大再生產的主力軍,這些都是農村信用社發展的廣闊市場。因此,必須要充分認識在“三農”領域開拓信用社業務創新的重要性,把“三農”經濟對農村信用社的依賴轉化為信用社業務創新的動力。
(三)研究開發新業務能力不足。由于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不夠健全,加之辦事處成立時間較短,對新業務的研究開發投入不夠。而作為基層聯社,更沒有這方面的能力,只能照搬其他商業銀行的業務,但也僅僅局限于簡單的代理支付等業務。開發新業務是關系信用社業務創新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結算渠道滯后,無法滿足業務創新的需要。員工隊伍整體素質參差不齊,很難達到業務創新的要求。地方政府利用行政資源支持農村信用社業務開展力度不夠。
二、德國模式對我國農信社可持續發展的啟示
德國合作銀行性質特征和服務對象與我國農信社十分相近。德國合作銀行一路走來,發展得很順暢,而我國的農信社從建國初廣泛設立以來,歷經曲折,總是在徘徊探索中螺旋式前行,反反復復改革,至今尚未定型。農信社是我國營業網點和從業人員最多的一家金融機構,為了有效地促進全國農信社可持續發展,更好地服務社會經濟,筆者認為應從德國合作銀行模式中得到啟示,探索出適合我國國情的農信社改革之路。
(一)縝密的金融法制是農信社可持續發展的堅強后盾。德國十分注重法律的縝密和穩定,《債券法》歷史悠久,1899年制定,一直到2009年才稍做修改?!兜乱庵竞献縻y行法》各合作銀行必須遵守。近幾年來,參照的是《商業銀行法》,根據上層領導的決策,農信社改革一時是向合作制方向改,一時向商業化方向改,模式多變,缺少長久穩定的法規安排,在發展上處于被動地位。因此,我國農信社改革要借鑒德國合作銀行的經驗,應充分考慮農信社所處社會背景、經濟基礎、法律環境、公民素質等因素,結合中國的國情,研究制定農信社法律制度,從前瞻性出發保持其相對穩定,為農信社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
(二)匹配的組織體系是農信社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選擇。目前全國農信社組織體系尚未形成,原因是決策層對農信社的定位局限在縣級法人機構,在市(地)級一般沒有機構,省級聯社隸屬省政府管理,不對外營業,對縣級聯社主要是管理、服務、協調和清算功能。而省級以上缺乏統一的農信社組織,農信社的整體權益和行業的平等競爭機會難以得到維護,從而導致農信社品牌標識難以統一,產品功能單一,資金匯路不暢,服務項目不全面,人員培訓乏力,行業管理不規范,重復投資現象嚴重。
(三)獨立的審計制度是農信社可持續發展的鋼鐵長城。多年來,農信社系統案件發生量一直位居整個銀行業之首,究其原因,與農信社系統的審計制度不合理有直接的因果關系。農信社內部的審計機構不是實行自上而下的派駐制,而是受內部人控制,審計力量薄弱,審計帶有較大的隨意性和主觀性。
(四)有效的防控機制是農信社可持續發展的永恒主題。全國的農信社主體是縣級法人機構模式,因所有者缺位,內部人控制,按行政模式運作等原因,致使法人治理結構不夠完善,科學決策機制缺失,監督制衡不到位等問題明顯,客觀上導致農信社系統整體風險度偏高。農信社風險主要來自于制度風險、管理風險和人員風險。制度風險主要是制度的缺失,制度的漏洞;管理風險主要是內部人控制,監督制衡乏力;人員風險主要是道德水準滑坡,崗位職責履行不到位。隨著我國金融業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信用社的改革和業務水平也在向深層次發展,而農村信用社金融業務創新是其可以不斷發展的動力。由于各地區、各個農村信用社經濟環境和發展水平不同,所以業務創新的層次也會不同。
三、解決信用社可持續發展存在問題的幾點意見
農村信用社業務創新必須緊緊圍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提出的奮斗目標,依托“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推動新農村集中建設的工作思路,不斷創新理念,加大金融創新的開發和研究,加快網絡建設,暢通結算渠道,強化員工隊伍培訓,為農村信用社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
(一)轉變觀念,實現理念創新。理念創新是農村信用社提高競爭力的主要手段。目前,國家對農村信用社的改革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一些新的、優惠的政策陸續出臺,可以說信用社進行創新的寬松空間正在形成,農村信用社應抓住有利時機,定位于農村市場,以效益最大化為目標,把金融創新提升到增強信用社競爭力和生命力的重要地位。 合理網點布局、加大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為業務創新奠定基礎。
(二)集中力量,加快金融業務創新的研究。農村信用社的業務創新要將立足農村社區、服務農村經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緊緊圍繞本地區農牧業經濟發展的實際,結合農牧民的需要,集中力量開發和研究新業務。
(三)加快科技創新,推動信用社業務創新。加快電子網絡建設。有必要和國有商業銀行及郵政儲蓄的全國大聯網一樣,迅速逆轉農村信用社網絡服務劣勢,實現更大范圍內的聯網。
(四)暢通結算渠道。當前,杭錦旗農村信用社已經完成了24個營業網點綜合業務系統上線工作,并基本實現區內異地通匯,但信用社的運營成本卻增加了,因此必須通過這種優勢去增加信用社的收入。要大力開發科技含量高的產品與服務,以提高金融產品的競爭力,改善金融服務質量。
(五)努力提高員工隊伍素質,優化人員結構。農村信用社的金融創新迫切需要一支素質高、富有創新意識的人才隊伍,必須加大人事制度改革,提高農村信用社人員素質。
參考文獻
[1]馮珍慧.淺議農村信用社的可持續發展[J].經濟師,2010(01).
[2]肖延民.農村信用社案件防控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1(05).
[3]從利率覆蓋風險看農信社可持續發展[N].金時網-金融時報,2008-01-03.
(責任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