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的提速將對我國銀行業產生極大影響。作為改革主體的商業銀行如何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市場環境中贏得市場先機、提高競爭力,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從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現狀出發,分析了利率市場化改革帶來的挑戰,指出轉變盈利模式、建設利率風險管理體系以及加強自主定價方面提升將是商業銀行在利率市場化改革中需要著力的領域。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商業銀行利率風險
利率市場化指將利率決定權交給市場,由市場資金供求狀況決定市場利率,市場主體可以在市場利率的基礎上根據不同金融交易的特點自主決定利率的數量結構、期限結構和風險結構。我國自1996年啟動利率市場化改革,采取了“先放開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的利率,再逐步推進存、貸款利率市場化”的策略。目前,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已經基本實現了利率市場化,政府對價格不再設任何限制,外幣存貸款利率也已完全放開,僅在人民幣領域存在“貸款管下限、存款管上限”的利率管制?!笆濉币巹澝鞔_指出,我國將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重點是作為利率體系核心的存貸款利率定價的進一步市場化乃至完全放開。2011年初,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亦公開表示,要有規劃、有步驟、堅定不移地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
然而,作為利率市場化改革主體的商業銀行目前卻成為改革的最大障礙,因為它們是現行利率體制的最大受益者。正是利率管制,讓銀行業還維持著“開門就賺錢”的格局,沒有內在動力去開拓創新、提升競爭力。但是,不管銀行歡迎與否,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隨著改革進程的提速,銀行能做的就是要改變固有的模式、迎接挑戰。
一、利率市場化改革給商業銀行帶來的挑戰
(一)競爭加劇,利潤水平下滑
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都是利差主導型的盈利模式。以傳統的存貸款業務為核心、經營利潤依賴利息收入,盈利結構、業務結構及客戶結構同質化傾向嚴重。中間業務和表外業務發展滯后,發達國家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一般會占到全部業務收入的40%以上,歐美等國家更是高達50%左右。而我國中間業務開展得比較早的中國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占總收入的平均水平也不到20%。目前世界銀行業開發出來的中間業務有3000多種,而我國銀行的中間業務品種僅有260多種,并且大部分是低附加值業務。目前“貸款管下限、存款管上限”的方式事實上形成了價格壟斷,銀行業成為利率管制格局下的既得利益群體。截至2011年9月底,我國15家上市銀行共實現6900億元左右的凈利潤,同比增幅達到31.6%。息差收入仍然主要利潤來源,五大國有銀行凈息差收入占總營收的75.7%,其他股份制銀行凈息差收入占總營收比例則超過90%。
然而一旦存款上限、貸款下限全面放開,我國銀行業現行的盈利模式將遭受極大的沖擊。首先,在利率市場化的初期,銀行間激烈的競爭將導致存款利率上升幅度大于貸款利率上升幅度,存貸利差的收窄將擠壓金融機構的利潤空間。國際經驗表明,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過程往往也是利差縮小的過程。例如,美國存貸款平均利差由利率市場化前的2.17%下降到之后的1.63%,中國臺灣地區由之前的4%下降到不足3%。其次,由于存貸款利率的全面上浮導致間接融資成本上升,大客戶傾向于直接融資,導致銀行主要盈利客戶流失,市場結構發生變化,整體利潤水平將會下滑。而同質化競爭的加劇使得銀行的利差短期內面臨較大的壓力,經營管理水平較低、定價能力較弱的中小型銀行發生經營不善甚至倒閉的可能性增大。
(二)利率風險凸顯,風險管理難度加大
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推進,利率波動的頻率和幅度將會提高,利率的期限結構變得更加復雜,利率風險將成為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重要風險之一。然而與發達國家銀行相比,長期以來的金融管制造成了我國商業銀行對利率變動不敏感、利率風險管理水平低,不能適應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步伐。主要表現為:首先,利率風險意識淡薄,缺乏主動進行利率市場風險管理的動力。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日常經營管理大部分專注于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而利率風險管理則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商業銀行的基層行表現得尤為突出。其次,利率風險管理的機構和制度不健全,風險控制技術落后。由于表內資產負債結構單一,中間業務和表外業務不發達,缺乏有效預防、規避和分散利率風險的多種金融工具,商業銀行很難根據利率風險衡量結果及時調整資產負債結構;第三,具有豐富利率風險管理經驗的高級人才缺乏。因此,如何有效地進行利率風險管理已成為商業銀行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無論是管理架構、風險意識,還是人員素質都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提高。
(三)潛在的信用風險逐步增加,資產質量受影響
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金融市場由于信息不完全、不對稱導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日益明顯。一方面,由于融資成本的提高使得低風險的優質客戶將逐步轉向直接融資市場,而商業銀行如果單純通過提高利率進行風險補償,結果往往是刺激冒險者的貸款需求,逐漸將正常利率水平下的合格貸款需求者擠出市場,導致信貸市場的逆向選擇,高風險借款人的占比上升,信貸市場的平均風險提高。另一方面,銀行間的激烈競爭將驅使金融機構從事更多高風險、高收益的業務,道德風險凸顯,埋下資產質量下降的隱患。例如,在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中,英國銀行業曾因盲目擴張不動產業務出現過次級信貸危機,德國的部分中小銀行則因從事外匯投機業務和高風險貸款導致損失。
二、商業銀行應對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策略及措施
(一)大力發展中間業務,實現盈利模式再造
利率市場化改革對我國商業銀行目前以利差為主的盈利模式帶來了空前的挑戰。商業銀行應轉變觀念,把培植開發中間業務和表外業務作為未來的獲利重點,逐步降低利潤實現對存貸利差的過度依賴,切實改變目前高資本消耗、高成本投入的外延式、粗放型經營模式,走一條低資本消耗、高經營效率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在現有業務品種的基礎上,穩步擴大中間業務和表外業務的范圍,逐漸由低層次的代收代付向代客理財、擔保、信息咨詢及金融期貨、期權等高附加值業務發展;同時,以市場為導向、以滿足客戶的多元化需求為原則,加大產品研發力度,結合發達國家先進的金融產品和我國的具體國情,開發適合不同類型客戶要求的中間業務及表外業務新品種。
對于商業銀行而言,利率市場化改革浪潮帶來的沖擊不僅在于要進一步完善現有的盈利模式,更在于要從根本上確立資產業務、負債業務與中間業務及表外業務均衡發展的戰略,加快業務轉型、實現綜合化經營。2010年招商銀行提出了“二次轉型”,高調推出面向創新型成長企業投行業務的“千鷹展翼計劃”,正是為了積極備戰利率市場化。深圳發展銀行則提出今后的發展核心將以貿易業務為中心,運用綜合金融戰略大力發展零售業務以獲取更多的零售客戶。
(二)加強利率風險防范,大力提高風險管理水平
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商業銀行必須加強對利率風險的關注度,實施全面風險管理戰略。針對目前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現狀及利率市場化的要求,應努力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設立專門的利率風險管理部門對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負責,制定科學的利率研究與決策機制,實行以利率風險管理為中心的資產負債管理;其次,建立適合自身的利率風險管理系統,加強對利率走勢的預測和分析,實行適宜的缺口管理方法,充分利用利率期貨及期權、遠期利率協定、利率互換等衍生金融工具規避、對沖風險,由被動型利率風險管理轉變為主動型利率風險管理。第三,要加強利率管理人員的培養,造就一支熟練掌握和運用利率風險管理技術的隊伍,切實提高銀行的利率風險管理水平。
(三)提升風險定價能力,塑造真正的市場競爭主體
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把利率的決定權交給市場,金融交易主體可以在市場基準利率的基礎上自主定價。在此過程中,貸款利率是市場競爭的關鍵因素,定價高了可能導致客戶流失、損失市場份額,定價低了則可能使爭取到的貸款業務無利可圖#65377;目前國內的銀行已經有了一定的定價權,但是運用得不夠充分,主要原因就是怕流失市場份額。但是,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提速和深化,商業銀行必須要敢于承擔風險定價的責任,獨立判斷風險溢價,制定既有利于市場競爭又有利于收益最大化的合理利率水平,做好自主定價和穩定市場份額之間的利益權衡。因此,商業銀行應借鑒發達國家銀行的先進經驗,在現有的信貸管理和客戶內部信用評級系統的基礎上建立起科學合理的利率定價機制,提高精細化定價的能力。各商業銀行應該在市場基準利率的基礎上,深入分析各種資金來源的價格,核算內部成本,確定自身合理的存、貸款基準利率水平。本著“互惠互利、區別對待”的原則,綜合考慮不同行業、區域、貸款品種的風險差異,以及費用分攤、產品收益相關性、客戶讓利幅度和由于提前還款、違約及延期導致價格調整等眾多因素對不同客戶實施差別化定價。
隨著我國金融業的開放程度日益擴大、利率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商業銀行將迎來全新的一輪洗牌,誰能在經營理念上實現徹底轉變,擺脫對單一利差盈利的依賴,盡快走出固有的粗放型經營模式,誰就能在改革中贏得先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郭新明.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對銀行業經營影響的調查分析[N].金融時報,2011(12).
[2] 曹遠征, 廖淑萍.提速利率市場化改革[J] .財經,2011(21).
[3] 李曉艷.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探析[J].商情(教育經濟研究),2008(02).
作者簡介:梅梅(1978-),女,貴州省貴陽市,碩士研究生,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金融市場。
(責任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