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中央對農業問題的關注力度明顯增強,農業發展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扶持。在這樣的大行業大背景下,期基在農業方面的合作成為了近年來期貨業討論的焦點之一,如何利用農村期貨合作基金發展“三農”也得到熱議。筆者提出了這一模式的優勢,并對其具體的發展方向指出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期貨合作基金發展模式農村經濟
引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劇,三農問題已經被政府列為發展戰略問題之一。截至目前,國內期貨已經形成了不少為農產品發展以及三農服務的產品模式,但在效果實施上離預期仍有一定的差距。
農村期貨合作基金的發展是解決這些不足的重要突破,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解決原有的“期貨+訂單”、“公司+農戶”與“期貨合作社”等模式的缺陷,降低違約的風險,促進農民增收,使得管理更加有效規范。
一、現有的為三農服務的期貨模式及特質淺析
價格發現、套期保值等功能是期貨市場特有的功能,也是它可以更好地為農產品服務的基礎。通過期貨價格農民可以發現價格走勢,從而對自己從事的農業方向進行調整,增進收入,最終可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
(一)“農民+龍頭企業+期貨市場”的農產品期貨運營模式
2005年,大連商品交易所開設了“千村萬戶市場服務工程”,這一工程以“培訓農村居民觀念、送期貨信息下鄉促增長、推進市場新模式創立”為主要特點,促進農民對市場認識與駕馭能力的提升,由此“公司+龍頭企業+期貨市場”的運營模式建立起來,從而將龍頭企業作為中間機構,促進小農戶間相互的整合,并在后端用期貨市場對訂單農業下的價格風險予以規避。
這種方式以龍頭企業作為紐帶,在訂單的履約率方面有所保障,然而,作為一種普通的遠期合同,由于訂單是市場供求主體間相互聯系的樞紐,不免出現相應風險;同時,龍頭企業在這種模式下有顯著的優勢地位,它可以在熟悉期貨市場的前提下決定自身的訂單價格與利潤空間,提前鎖定套期保值利潤,而一旦發現農產品盈利狀況不佳,則可能不予以收購,并不能真正給農民帶來優厚的增收效果。
(二)企農聯合與信農互動的期貨合作社模式
這兩種模式針對了前面所提的農民增收問題予以改造,企農聯合型的期貨合作社模式中農民聯合起來形成了合作社,合作社參與與企業的談判,增加了農民在訂單的優勢地位,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仍是訂單企業與期貨市場對接,所以它作為套期保值的主體,仍然存在上述兩個問題:違約風險以及農民盈利不顯著。新農互動的期貨合作社模式中信貸機構參與了訂單形成過程,原先的現貨交易也被互助貸款與購銷協議所替代,同時合作社直接參與到套期保值之中,違約風險大大降低、農民切實利益得到提升,但合作社管理上仍面臨一些問題,如專業化程度不足,一旦農戶退社則可能帶來其他農戶的損失,同時合作社的運行上仍存在種種不規范問題,易導致受其他利益相關者控制,農民利益被控而受損。
二、農村期貨合作基金的創立
近年來,基金參與期貨交易的呼聲越來越高,國家針對基金政策放寬,對期貨投資的放行、門檻的降低無疑是期基合作的利好消息,顯然,這對于促進農產品領域基金與期貨業的交流也大有裨益。
(一)農村期貨合作基金創立設想
筆者認為農村期貨合作基金可以借鑒證券投資基金方面的經驗,在縣、市作為單位設立,政府農業部門與期貨經紀公司聯合起來作為發起人,主要管理者為期貨經紀公司,他們可以象征性地投入部門款項,由當地需要開展套期保值的農業產品總產量決定基金規模,所有資產都用在套期保值上。當然,對于那些不樂意認購或者沒有能力認購的農戶,他們的份額可以由期貨經紀公司來認購,但為避免投機頭寸的風險與問題,期貨經紀公司日后應對認購部分和農戶簽訂相應的農產品收購的具體協議。
由于農產品具備特殊的種植規律與收獲季節,那么在期貨市場上,播種時節開倉之后,開展套期保值就必須等到收獲時節方可平倉。如若不能保證這一時間段內的保證金穩定性,勢必會影響到基金持有者的利益,影響套期保值的操作成效。所以產品設計上應該將其類型界定為封閉式基金。與此同時,和一般的封閉基金不同,這一基金形式可以于每年的特定季節(播種與收獲時節)設置開放期,從而方便農戶申購或贖回相應基金,使其和新播種季節下種植農作物的產量吻合。
鑒于目前國內尚未專門成立期貨基金管理機構,當地農業政府部門應與期貨經紀公司共同參與基金的管理,從優于市場運作視角上看,期貨經紀公司應占主導地位,農業部門輔助實施。雙方的優勢分別表現在,期貨經紀公司擁有十分豐富的運作經驗,扎實的專業知識,農業部門具有統籌優勢,能夠更好地收集到農產品的相關數據與信息,促進農戶與經紀公司的溝通。
這里需注意的是,從資產安全視角上考慮,建議農業銀行或者其他專業服務農村金融的機構進行基金托管,并讓他們在期貨經紀公司開設相關賬戶,作為利民惠民的手段,應適度減免托管的費用以提升廣大農戶投資基金的積極性。
(二)農村期貨合作基金運作其他注意點
農村期貨合作基金相比原有的農產品期貨運作模式大有改進,表現為農民資產性收入增加、切實保障農民的利潤等,但其運作過程相對復雜,參與者除了農戶構成的合作社之外,還涉及期貨經紀公司、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如農業銀行)、農業部門等,運作起來更加復雜。
現階段,農村居民對金融產品的認識了解程度不足,不少人對套期保值等操作原理一無所知,做好相應的宣傳培訓工作則十分必要。與此同時,國家應盡快出臺相應的期貨基金管理辦法,更好地對期貨基金的運作加以規范,避免立法及模式不成熟帶來的不可預見的損失。
參考文獻
[1]唐小明.中國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中國證券期貨.2010(3).
[2]單磊.利用農村期貨合作基金服務\"三農\"模式探討.中國流通經濟.2009,23(8).
作者簡介:羅震(1980-),男,漢族,中國礦業大學管理學院,MBA ,研究方向:金融管理。
(責任編輯:唐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