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險費是保險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保費收入的概念主要是指保險公司為履行保險合同約定的義務而向投保人收取的對價收入。保費收入是投保人為被保險人享受保險合同權利而承擔的義務,也是保險人履行保險責任最重要的資金來源。保費收入確認準確性對保險公司核算的影響重大,因此對現行財產保險公司承保自有資產會計處理的合理性提出疑問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保費收入收入確認會計處理
保險公司的主要職是銷售保險、提供保險服務,這一特點決定了保費收入為保險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而保費收入的概念主要是指保險公司為履行保險合同約定的義務而向投保人收取的對價收入。保費收入是投保人為了被保險人能夠享受保險合同的權利而承擔的義務;同時保費收入是保險公司最主要的資金流入來源,也是保險人履行保險責任最主要的資金來源。由此可見,保費收入確認的準確與否對保險公司會計核算質量有著重要影響。
筆者發現在保險實務中財產保險公司都會承保公司自有財產(最常見的是自有車輛)的保險行為,現行保險公司會計處理一般如下(假設車險保費收入為10000元,起保日期為當年1月1日):
承保時的會計分錄1為:
借:應收保費 10000.00
貸:保費收入 10000.00
待保險公司將保費從保險公司基本戶劃撥到保險公司收入戶時的會計分錄2為:
借:銀行存款—收入戶10000.00
貸:應收保費10000.00
借:業務及管理費10000.00
貸:銀行存款—基本戶 10000.00
同時要計提此筆保費產生的營業稅金及附加,會計分錄3為:
借:營業稅金及附加—營業稅500.00
營業稅金及附加—城建稅35.00
營業稅金及附加—教育費附加15.00
業務及管理費—印花稅10.00
貸:應交稅費—營業稅500.00
應交稅費—城建稅35.00
應交稅費—教育費附加15.00
應交稅費—印花稅10.00
當年1月31日需提取此筆保費產生的按1/365法計提未到期責任準備金,會計分錄4為:
借:提取未到期責任準備金——xx車險 9150.68((1—31/365)×10000)
貸:未到期責任準備金——xx車險9150.68
筆記結合保險的本質及保費收入確認的標準,認為上述會計分錄1、會計分錄2、會計分錄4的處理存在一定的問題。
對于保費收入必須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才能予以確認:第一,保險合同成立并承擔相應保險責任。保險合同成立是先決條件,能否確認保費收入還必須看是否相應承擔了保險責任。也就是說,保險合同雖然成立,但保險公司還未承擔相應的保險責任的,在簽訂合同時,保險公司不能將其收到的保費確認為保費收入,而應作為預收款處理,待承擔保險合責任時再轉入保費收入。因為某些情況下保險合同成立并不一定表明保險公司開始承擔相應的保險責任。第二,與保險合同相關的經濟利益能夠流入公司。這規定了保險公司只在有把握收取保費時,才能確認收入。如果有證據表明投保人不能按合同規定的期限和金額交納保費,則不能確認保費收入。如果與保險合同相關的經濟利益流入的可能性很小,則不能確認保費。例如,某公司采取分期收款方式收取保費,如果公司有根據判斷當期收取保費的可靠性不足時,公司在當期不應確認保費收入,而應于實際收到保費時才確認。另外如果保險公司贈與保險,由于不會有經濟利益流入保險公司,保費收入也不予確認。第三,與保險合同相關的收入能夠可靠地計量。收入能夠可靠計量,即是指收入金額能夠確定。如果收入金額不能確定,就不能確認收入。這為變額保單的處理提供了依據。由于承保條件的改變或合同具有承保人選擇條款時,造成保險金額的確定,存在不確定性,與之相聯系的保費收入也存在不確定的情況下,會計應采取穩健的政策,當期不確認收入或按估計成本確認收入。
根據《保險法》中保險的定義:是指投保人根據合同約定,向保險人支付保險費,保險人對于合同約定的可能發生的事故因其發生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保險金責任,或者當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或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等條件時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商業保險行為。本文只針對財產保險公司承保自有財產的會計處理,因而暫不討論人壽保險的相關處理,只討論財產保險的實質。
保險是一種經濟補償制度,保險的實質是投保人通過購買保險對特定風險的后果提供經濟保障的一種財務轉移機制,顯然在本公司本公司自有車輛購買保險的行為起不到風險轉移的作用。
根據《合同法》第九十一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其中(六):債權債務同歸于一人;保險公司為自有車輛向本公司購買保險的行為恰恰屬于《合同法》第九十一條第六款所指的債權債務同歸于一人,合同權利義務終止的情形,合同義務終止合同當然不能成立。
保險公司為自有車輛向本公司購買保險的行為本質屬于《合同法》認定的權利義務終止的情形,同時該購買保險行為不能給保險公司帶來經濟利益的流入,不符合保費收入確認的重要條件。因此保險公司在本公司為自有車輛購買保險的經濟活動帶來的“利益流入”不能認定為保費收入。
既然保險公司為自有車輛向本公司購買保險的行為不能認定為保費收入,那么保險公司的以上會計分錄的準確性值得商榷,筆者認為會計分錄1可以不需要,會計分錄2應調整為:
借:銀行存款—收入戶10000.00
貸:銀行存款—基本戶10000.00
因為既沒有保費收入,也沒有相應的費用支出。但此行為應作為視同銷售行為處理,相應的營業稅金及附加仍需計提,所以會計分錄3無須調整。
保險公司為自有車輛向本公司購買保險的行為不能認定為保費收入,當然也無須計提相關的未到期責任準備金,即會計分錄4也不需要。
能量是不會消失的,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成另一種能量,風險也是不會消失的,風險只能轉移,購買保險就是最有效地轉移風險的方式之一。
保險公司為自有車輛購買保險保險人、被保險人為同一人,雖然出險時也能夠從本公司獲得賠償,但此賠款實際不能起到補償財產損失的作用,不能實現購買保險轉移風險的初衷,如想要轉移風險應向其他財產保險公司投保本公司車輛。
根據相關資料,截至2011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省轄地級行政單位共332個,其中包括284個地級市、15個地區、3個盟、30個自治州,按照目前中國境內財產保險公司最普遍的公司架構,在全國網點鋪設完備的財產保險公司一般會設有30個左右的分公司、300個左右的中心支公司,平均計算一家分公司有兩輛公務車、一家中支公司有一輛公務車、四輛查勘車,一般車輛購買三責任、交強險、車損險金額在4000元左右,按此標準計算一家全國網點鋪設完備的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中有大約(車輛數量:30×2+300×5=1560輛,保費金額1260×4000=624萬元)為624萬元,從保費數據的真實性來說,財產保險公司承保自有車輛的經濟活動計入保費收入也會虛增保險公司保費規模和利潤,既不符合會計核算的真實性原則又有誤導股東、管理層決策的嫌疑。
筆者查詢了很多財經法規、保險政策、保險公司內部的會計核算指引及互聯網資料,在保險實務中很普遍的承保自有財產的經濟活動,卻很少有相關法規、規章等對它的會計核算進行規范。
為了確保保險公司會計核算的準確性、嚴肅性,同時為了保證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希望讀者諸君對此類經濟活動的會計核算提出獨到的見解,筆者建議財政部或保監會等監管部門對財產保險公司承保自有財產及人壽保險公司為公司內部員工承保人身保險的會計核算作出界定和規范。
參考文獻
[1]中華會計網校.2006新企業會計準則精讀精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張萬裕.新會計準則下保費收入的確認標準[J].商場現代化,2010(22).
[3]中國保監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保險業實施《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2號》有關事項的通知.保監發[2009]1號.
[4]姜菲.保險公司保費收入的確認與計量研究[J].理論界,2008(01).
[5]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2006.北京:中國工商出版社,2006.
[6]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代利剛(1980-),男,漢,信達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分公司財務部副經理,研究方向:財務管理。
(責任編輯:唐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