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美國的債務危機雖然得到了短暫的平息,但是其潛在風險卻絲毫未減少。中國作為美國國債最大的持有者,其風險水平可想而知。本文從國際通用的國債衡量指標來分析我國當前國債規模概況,并以美國國債危機的成因和結果探討中國的債務隱患,最后提出由上述結論得到的啟示。
【關鍵詞】國債規模債務危機中國經濟
隨著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日前將美國長期主權信用評級由“AAA”降至“AA+”,美國國債的買方市場將會受到巨大的沖擊,其中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中長期國債利率的持續攀升與融資成本的增加。雖然美國國債的上限已經上調,但仍然不可以排除短期違約的風險。截至目前,中國持有美國國債規模已經突破一萬一千億美元,雖然從今年年初至今我國一開始逐漸減持美國國債,但由于減持幅度較小,又迫于美方的壓力,難以對長期趨勢造成實質性的改變。
一、美國國債的困境
早在今年1月,美國國債規模就已達到14萬億美元,根據國際公認的限制線《馬斯特里赫條約》中的規定,發達國家的國債累計額不得超過當年GDP的60%,否則將可能嚴重影響該國的償債能力和經濟狀況,而2010年國債負擔率已超過90%,其舉債規模已經遠遠超過適度水平,償債能力的下降已成必然。目前美國國債正在以每年35億左右的速度增長,增速令政府難以控制。為了刺激國內經濟的復蘇,預計約有7000多億的投資將會逐步實行,不僅如此,這其中大部分資金需要靠國債的發行來進行籌集,據不完全統計,美國財政每年僅國債利息支出就高達1000多億美元,這對市場的承受能力無疑是巨大的考驗。
美國的高額國債主要源自其持續上升的財政赤字,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采取持續擴張政策的美國財政就逐漸背負起了巨額的財政赤字,再加上為保障其一貫的低稅收與高福利政策,消減財政赤字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常年的赤字導致了如今超過14萬億的國債規模。再看美國借新債還舊債的債務經濟模式,其國債規模就如同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雖然美國債務上限協議已經達成,但從其今后每年超過1萬億的還債規模來看,其債務危機遠遠未得到解決。伴隨著美國國債中長期收益率的下滑,勢必又是對美國財政雪上加霜。
二、中國國債的風險隱患
自1981年,中央政府恢復在國內舉債以來,國債的發行規模與速度經歷不同的階段,其中以94年至04的十年間的擴張最為明顯,有1175.25 億元上升到6879.34億,漲幅超過6倍。雖然在2005年以后進入一個短暫的調整期,但是2008年突如其來的金融風暴使得國債規模再次進入高速增長期。2009年制定出了4萬億的投資方案等一系列救市舉措必然會導致國債規模的進一步擴大。
衡量國債規模的指標主要有國債負擔率,國債依存度和國債償債率三種。國債負擔率反映的主要是政府舉債的規模占GDP的比重,目前我國的國債負擔率大約在18%左右,近年來的上升趨勢較為明顯,已從21世紀初的11%上升至去年的17.98%,《馬約》認為發達國家政府舉債規模一般維持在45%左右,就我國當前的國情和稅負水平,初步估算為20% 左右為上限。我國發行國債不過30年,其國債負擔率已經逼近上限,再加上目前國內經濟飛速增長,超過該警戒線已經勢在必然。
由于我國的地方政府不具備發債的權利,所以國債依存度和償債率指標我們僅以中央政府的財政收支來衡量,目前國際公認的國債依存度警戒線為25%到30%,國債償債率為7%到15%。就我國當前數據來看,除了2007年發行特殊國債導致國債依存度超過79%以外,其余年份普遍保持在35%以上,有些年份甚至超過40%,國債償債率也常年維持在20%以上,早已突破了15%的安全指標。
三、美國國債困境對中國的影響與啟示
從上文中的數據其實可以比較明顯的看出,我國的舉債水平雖然離國際警戒線標準相距較遠,也并未超過估算得到的一般警戒線,但是其增長率是令人堪憂的,短短30年便達到了近20%,近十年的增長率超過了70%,其潛在的風險不可忽視。而從財政承債水平上看,國債依存度早已突破安全范圍,其中的隱患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中國必須做好應對國債風險的準備。
首先就是應適當持有美國國債規模。金融危機的不斷爆發與美國日益艱難的國債困境告訴我們持有大量的美國國債是極不明智的目前超過11000億美元的中國持有美國國債占到美國國債總額的近十分之一,如此龐大的數額早已遠遠超過了適當的范疇。但是要如何減持,考慮到當前中美的貿易關系,還是要從根本上改變貿易中的被動形式為主。
其次是外儲投資多元化。就如同經濟學基本原理中股市分擔風險的方式一樣,使我國外儲投資多元化,而不是大量持有一國國債就能很大程度的減小一國國債危機帶來的沖擊。同時也有利于在危機出現是資金的轉移。當然,還可以通過鼓勵中資企業積極對外投資的方式來消化國內過多的外匯,以實現外匯的轉移。
從中國國債的現狀上說,美國國債危機對我國當前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啟示,我國目前的擴張型政策如果控制好也極有可能走上危機的道路。擴大國債規模的初衷是為了刺激投資、穩定經濟,但如果沒有為長遠的發展著想,也許緩解了眼前的風險,但是歸根結底反而會走向另一端,抑制了投資,使經濟增長難以長期穩定。
參考文獻
[1]劉輝.國債管理[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
[2]張銳.美國經濟:國債膨脹下的黑色生態[J].湖北:決策與信息,2011(9).
[3]劉明宇.淺談美國國債困境對我國的影響[J].黑龍江:商業經濟,2011(10).
作者簡介:施偉強(1990-),西南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
(責任編輯:唐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