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2006年2月頒布的新企業會計準則與2007年12月頒布的新企業所得稅法均是對宏觀經濟政策的重大調整。新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促使財務會計與所得稅法的進一步分離,兩者關于資產的差異仍是財務會計工作與稅收征管工作的難點問題。本文系統、全面地分析了兩者關于主要資產的差異,并分析了差異的根源,最后提出建議。
【關鍵詞】新會計準則新企業所得稅法資產差異
一、新會計準則與新所得稅法的基本差異
從會計角度講,制定所得稅準則是為了規范企業所得稅確認、計量與核算,及信息的列報,視所得稅為一種費用。而從稅法角度看,其目的是為確定企業應納稅所得額,進而向企業征稅,視所得稅為義務而非費用。從定義上看,會計上所得稅主要以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為基準,再對境內外各類稅額進行調整、計算,企業最終將全部所得稅費用計入當期損益。稅法上所得稅的應納稅額為應納稅所得額乘一定的稅率,再對可減免稅額和允許抵免稅額進行扣除來確定,這與會計上定義所得稅存在差異。從范圍上看,新準則適用于國內開設的企業或公司,包括合伙企業和個人獨資企業,新稅法則不適用于合伙企業與個人獨資企業。此外,新稅法既適用于企業,又適用于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等,而新準則卻不適用于這些組織。
二、新準則與新所得稅法關于主要資產的差異分析
(一)關于固定資產的差異
以外購的固定資產為研究對象。從會計角度看,其成本由購買價款、相關稅費、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發生的裝卸費、運輸費、安裝費等;具有融資性質的,其成本在購買價款現值的基礎上確定。而稅法上,要求按購買價和相關稅費為計稅基礎計算,購買價款不需要折現且計入當期損益的利息不能在稅前抵扣。新準則中固定資產賬面價值為實際成本減累計折舊及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后的余額,而計稅基礎則是按實際成本減累計折舊后的余額累來計量。處置時,新準則要求企業將固定資產處置收入扣減賬面價值與相關稅費的余額計入當期損益,而稅法上的處置損益是以收入扣減稅法口徑的原值、保險或賠償款、殘值后的余額來確認。
(二)關于無形資產的差異
以外購無形資產為研究對象。當購買價款超過正常信用條件延期支付時,成本要以買價的現值為基礎計算,實際支付價款與買價現值的差額,除予以資本化以外的,應計入當期損益;稅法上要求成本按實際買價確認,不允許稅前扣除計入當期損益的利息。攤銷時,對于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不允許攤銷,但每年要進行減值測試;稅法上不按使用壽命是否確定進行區分,要求無形資產在一定期間內攤銷且在稅前予以扣除。減值準備計提產生的差異,新準則規定減值準備可在稅前扣除,而新稅法確定計稅基礎時,卻不允許剔除減值準備。
(三)關于存貨的差異
存貨初始計量時,會計上規定外購的存貨成本包括買價、相關稅費等。投資者投入的存貨,以協議或合同約定的價值確認成本,但不公允的除外。稅法上要求以實際支出作為計稅基礎,外購的存貨按照買價與相關稅費作為計稅基礎,投資者投入等方式取得的存貨,要求按公允價值和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計稅基礎。存貨后續計量時,會計上要求運用先進先出法等確定發出存貨的成本,出售時要將成本和存貨跌價準備予以結轉。稅法上規定銷售或領用存貨,其按規定計算出的存貨成本可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予以扣除。
三、新準則與新所得稅法關于資產差異的協調建議
(一)提高會計從業人員與稅務人員的綜合素質
要加大宣傳和教育力度,提高執業人員的法制意識,加強對會計從業人員和稅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通過對從業人員培訓和繼續教育,使得財會人員精通業務、思路開闊,以最短的時間接受新事物。同時,使稅務人員轉變思路,增強他們與企業財務人員溝通的能力。只有征納雙方都能充分認識到新準則與新稅法在計稅基礎上的差異,才能使雙方有的放矢,從而降低企業的納稅成本,提高稅務機構的稅收征管效率。此外,專業知識的培訓可以加深會計人員與稅務人員對新準則和新稅法的認識,有利于搞好新準則與新稅法的宣傳工作,為進一步完善稅收改革創造條件,也可以有效地協調會計制度與稅收法規的差異。
(二)增強會計部門和稅務部門的引導作用
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會計核算的準確性和財務列報的真實性。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可以提供準確、全面的納稅資料,有效地避免納稅風險,有利于協調新準則與新稅法在計稅基礎上的差異。稅務部門等政府管理部門可以依靠自身的權威性,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在遵循法規的前提下逐步引導企業建立并完善會計內控制度,引導企業主動學習相關的稅收法律法規。此外,政府管理部門在立法和執法中也要加強與企業管理部門的聯系,征求企業的意見,保證相關法規制定的科學性,使得企業納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進而降低政府稅收管理成本,減少新準則與新所得稅法在計稅基礎上的差異。
(三)要充分發揮中介機構檢查與監督的作用
由于新準則與新稅法在計稅基礎上存在差異,使得部分企業存在利用兩者差異進行調減納稅金額的違規操作。加上會計人員和稅務人員對會計與稅法差異理解不夠深刻,很容易導致漏稅行為?;谏鲜銮闆r,除了要加強對稅收人員的業務培訓及日常稅收檢查和稽查工作,還應發揮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的積極作用,加強對企業納稅情況的檢查和監督力度,幫助其有效地協調兩者間的差異。中介機構作為連接企業與稅務機構的橋梁,應當積極地引導企業依法納稅,在稅收法規允許的條件下指導企業進行合理的納稅籌劃。
參考文獻
[1]張煒.新會計準則和現行稅法差異比較及應用.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
[2]王曉梅.所得稅制度與會計準則的協調.《稅務研究》,2007.01.
[3]高金平.新企業所得稅法與新企業會計準則差異分析.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郭彩虹(1972-),女,山西太原人,現從事會計工作,研究方向:財務會計。
(責任編輯:趙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