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余波未盡之時,本文力圖通過博弈論的理論工具對此次危機形成的原因、市場機制和拯救過程進行綜合性解釋。其中,以“囚徒困境”解釋危機形成的原因;以“貝葉斯博弈”解釋危機形成的市場機制;以“懦夫博弈”解釋危機拯救過程。
【關鍵詞】歐洲主權債務經濟危機博弈論
歐洲諸國的主權債務危機是當前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對于這次危機的成因和解救策略,國內外都有眾多討論。本文希望在博弈論的框架下對這些成果進行綜合性的論述。
一、危機形成原因的博弈解釋
歐盟對于歐元區成立后的經濟風險并非毫無防備。早在1991年簽訂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就規定了實行單一貨幣的各國需符合財政赤字不超過國民生產總值的3%,公共債務不超過國民生產總值60%的標準。1997年歐盟各國又簽訂了《穩定與增長公約》,在上述標準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國財政赤字若連續3年超過該國GDP的3%,該國將被處以最高相當于其GDP之0.5%的罰款”的條款。
然而,這些條約最終全部失靈。這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就博弈論的觀點來看,歐元區成立之時,區內各國即陷入了“囚徒困境”之中。對于每個國家而言最優的策略,最終導致了對整個貨幣聯盟最劣的均衡結果。
歐元區的每個成員國都擁有對稱的兩種策略即:“守約”和“違約”。如果所有國家共同“守約”就可以保持歐元穩定,對于整了貨幣聯盟來說是最優的。但是對于每個成員國來說都有其違約的理由。
“違約”的動機和收益來源于多種因素。就經濟層面而言,《穩約》的條款目的在于保持貨幣的穩定,但卻忽視了經濟增長。所以,歐盟各國政府只能依靠單一的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增長,導致赤字持續增加。尤其是,2002年以后美元走軟,歐洲央行拒絕降息,加劇了歐洲各國的財政赤字。2003年,法國、德國、葡萄牙首先撞破警戒線。而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后,歐元區各國幾乎全部超過警戒線。對于歐元區各國政府而言,其財政政策帶來的通貨膨脹成本將由所有歐元區成員國共同承擔。成本與收益的不對稱所產生的“搭便車”問題增加了各國增加赤字的動機。
歐元區各國“違約”也有其國內政治和社會原因。歐元區中的落后國家的民眾迫切希望快速達到鄰國的高福利水平。在這種社會愿望和政治壓力下,政府不得不債臺高筑。如希臘國內各個政黨紛紛以高福利政策吸引選民。遠高于經濟發展水平的福利水平反而降低了希臘的國際競爭力。使之成為危機爆發的源頭。
雖然各國有違約的動機,但按照博弈理論,如果存在著一個可信的約束機制,仍然可以得到整體收益最大的博弈結果。而《穩約》中的確簽訂了這樣的條款。然而現實中這一“過度赤字程序”同樣失效了。2003年歐盟委員會對德法實施過度赤字程序的提議被擱置。2005年,歐盟對《穩約》進行修改,允許了德法等國靈活執行《穩約》的提議。在這樣的政治妥協之下,《穩約》規定的約束機制實際上成為了一種“軟約束”。因此,歐元區各國不可避免的陷入了“囚徒困境”的最劣的結果。
二、危機形成的市場機制博弈解釋
歐洲的主權債務危機起源于政府層面,卻是在市場中醞釀。在資本市場中,發行債務的主權國與購買主權債務的投資人之間存在這一種不完全信息的動態博弈,即“貝葉斯博弈”。歐元區各國的財政狀況、經濟發展狀況的好壞只有其自身準確的知道。市場上的投資人無論是國家、機構還是個人都無法準確的獲知。投資人只能根據他所獲得的有限信息來推測主權國守信的概率。在這一過程中,國際評級機構扮演者尤為重要的作用。他們對主權國的信用評級,會直接左右投資人對主權國守信概率的預期。
上文已經說明,陷入“囚徒困境”的歐元區各國都有增加自身公共債務的動機。因而,不論主權國財政狀況如何,都會發行債券,獲取貸款。因此可以將此博弈簡化為一個兩階段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其中,主權國的策略為“守信”,即到期還本付息;或“不守信”,即到期不能還本付息,而進行債券減值。相應的投資人的策略為“購買”和“拋售”債券。主權國知道自身真實的違約概率。而投資人只能知道根據國際評級機構的評級估計對方的違約率。這兩者是不對稱的。
主權國選擇“守信”,可以得到利息較低且穩定的國際貸款,并且可以使評級機構保持或提高其信用評級。而如果主權國選擇“不守信”,將會促使評級機構降低其信用等級,且獲得國際貸款的成本上升,乃至于引發連鎖的經濟和社會危機。
此次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正是2009年12月三大評級機構下調希臘主權債務評級開始的。對于如同希臘一樣經濟長期增長緩慢、財政狀況堪憂的國家,其主權債務真實的違約概率應該較高。但是,希臘國內官僚系統隱瞞財政赤字。并在歐元區共同的信用擔保的庇護下,希臘主權債務的風險遠低于其真實水平。當這些信息暴露之后,投資人修正了他們對希臘主權債務違約概率的判斷,因而選擇“拋售”債券。這就導致了希臘財政困難加劇,其真實的違約概率上升。此時,評級機構將再次下調其債務信用等級。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投資人進行恐慌性的“拋售”,而主權國則被迫選擇“不守信”。
相對而言,財政狀況良好的國家有較強的能力應對這種危機。因為即使他們的信用評級被降低,仍然有能力選擇“守信”,讓市場對其重拾信心。但是在貨幣政策無法靈活配合的情況下,他們仍要承受短期內財政緊縮帶來的經濟緊縮。對歐元區財政狀況較好的德法等國,威脅更大的是由希臘危機引起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歐盟內部長期的經濟一體化,各國金融聯系緊密,有復雜的三角債關系。所以希臘的債務危機可能導致整個資金鏈條的斷鏈。
三、危機拯救的博弈解釋
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如果財政情況好的國家能夠迅速的給予財政情況差的國家以資金支持,使財政情況差的國家有能力繼續選擇“守信”,那么危機將被迅速控制。但現實中,由于法德的反對,歐盟對于希臘的救援卻一再拖延,造成了危機的擴大。當前救助希臘的成本已經遠超危機爆發之初。這是因為當危機爆發時,歐元區內部的財政狀況好的國家與財政狀況差的國家即陷入了一個懦夫博弈之中。
在這個博弈中法德的策略為“援救”和“拖延”。而希臘的策略則為“求援”和“自救”。“救援”是指法德等國同意歐盟對希臘的大規模的無償資金支持,并建立一個長效的危機預防和救助的系統。這一策略可以維持歐元區的長期穩定,但在短期內其成本是高昂的。除了需要承擔的大筆資金外,德法政府還要面臨國內的政治壓力。主權債務危機也引發了歐盟內各民族國家之間的認同危機,德國選民并不愿意承擔希臘危機的高額救助成本。“拖延”是指法德給予希臘少量的資金援助,而不從制度層面建立完善的救助機制。這會使危機進一步擴大,提高最終的救援成本。但是這一策略可以等待市場的自我調節,尋找在經濟和政治兩方面都更為有利的救援時機,還能迫使希臘選擇“自救”。“自救”策略是指希臘對自身的體制進行改革,通過整肅稅收、提高公共部門效率、降低福利等手段,實現開源節流,扭轉自身的財政狀況。這一策略在長期中可以根本性的解救希臘的財政困難,但短期內由國內于政治壓力將難以實施。而“求援”策略是喊出上述改革的口號而不真實事實,只是以此為條件向歐盟求援,以圖暫時緩解危機。
這一博弈可能的均衡有兩個。短期中希臘選擇“求援”,而法德選擇“拖延”。這一策略組合的結果是危機進一步擴大,帶來長期的經濟衰退。但問題長期化后,合理的均衡結果是希臘選擇“自救”,法德選擇“救援”。這可能會促使未來歐盟建立統一的財政政策,從而增進歐洲的一體化。
參考文獻
[1]吳志成、薛曉源.歐洲研究前沿報告[C].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周弘、沈雁南.歐洲發展報告(2010~2011)[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3]陳靜、張忠永.對希臘主權債務危機前景的博弈分析[J].銀行家,2011(10).
[4]洪倩霖.歐盟主權債務危機的博弈分析[J].時代金融,2011(5).
[5]姜瑋怡.金融危機下主權債務信用風險博弈分析[J].經濟師,2010(4).
作者簡介:曹念祖(1988-),男,江蘇常州人,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政治經濟學專業201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財政與金融。
(責任編輯:趙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