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試圖通過對西安美術學院的校園建筑平面布局作一簡練的評價分析,解讀包含其中的辦學理念、辦學思想以及高考招生制度的變化對校園規劃所產生的間接影響。
[關鍵詞]西安美術學院;主校區規劃;建筑特征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02-0041-02
西安美術學院創立于1949年,其前身是1948年9月成立的西北軍政大學藝術學校,后經幾次搬遷、合并、重組、更名,于1995年由西安南郊長安縣(現為長安區)興國寺遷入現址,是目前西北地區惟一的高等專業美術院校。學院現有在校師生近萬人(包括各分院在內),位于含光路的主校區目前還在不斷改建和擴建之中,其基本布局已經確定,未來建筑規模也已經基本形成。
建筑是人類智慧的集中體現,建筑中融入了人們的精神和情感,會體現出某些理念,校園的規劃同樣或多或少地體現出學校的辦學理念以及學校發展的軌跡。西安美術學院作為西北地區惟一的美術專業院校,我們有必要對其獨具特色的院落規劃、建筑特色及其所包含的人文精神作出簡明扼要的分析。
一、校園整體布局和個體建筑特征
(一)整體布局
園林建筑一般由兩部分構成,即實體建筑和輔助建筑。如大樓、房舍、亭臺樓閣等就屬于此類建筑,道路、花壇、池塘等則屬于輔助建筑,是其中“虛”的部分。可以看到,校園基本符合園林建筑的特征。如果按功用來劃分,學校建筑一般可分為教學功用建筑和生活功用建筑,比如教學樓、圖書館、展覽館、體育場館等屬于教學功用建筑,而宿舍樓、餐廳、澡堂、休閑場所等則屬于生活功用建筑。美術學院主要是從事美術教學和研究的教學機構,藝術是其主要教學和研究的主要對象,那么美術學院的建筑及校園規劃是否也會折射出諸多美的因素和藝術的光環呢?下面將就西安美術學院校園規劃的整體布局和個體特征作以簡單描述和分析。
首先,為了便于敘述,我們有必要把其中的方位做一界定:校門朝向的方向稱之為“前”(西安美術學院坐西朝東),與校門相對方向稱為“后”,中間部分稱為“中”。因為正門朝東,所以按照習慣該文將南側稱為“右”北側稱為“左”。正門朝東,美術館、專家樓分別位于正門兩側(東北和東南);教師宿舍樓位于右前側(南偏東);學生宿舍樓群位于左后側(北偏西);主教學樓位于中前部(中偏東);太極湖位于中后部(中偏西);操場和體育館分別位于后門左右兩側(西偏北、西偏南);教學實驗中心位于右后部(西南);研究生樓位于左前側(北偏東);各建筑中間除過道路外有樹木、竹林、草地分布其中,又有石刻、雕塑加以點綴。依照本文的理解,這個次序正好暗合了“禮”的規定:專家、學者、老師居“尊位”,學生居于“下位”,體現了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
另外,西安美術學院的校園整體布局似乎有明顯的改擴建印記——具有“補丁”的特征。具體表現在:學生食堂向東、南、北三個方向延伸的區域功能已經齊全,教學樓、圖書館、師生宿舍、師生食堂、澡堂、展覽館等設施一應俱全,即使沒有現在太極湖及其周圍區域,照樣具備完整的學校功能(只是沒有操場)。校園前半部分主要以實用為目的,雖然稍顯局促,但功能齊全。而太極湖周圍有比較明顯的造景趨勢,即實用性與美觀性并重。
(二)個體特征
1.正門
正門是一座類似于凱旋門的羅馬式大理石門廳,高約5米,寬約8米,有四根大理石門柱,上方有橫梁,梁上是門楹,上面刻著“西安美術學院”六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據說這座門廳是美術學院搬遷時從長安縣興善寺老美院移過來的,現在主要功能是作為歷史遺存來保護的,其紀念意義大于實用意義,只有在校慶、國慶等重大的節日才開啟。校門是人們進出校園的通道,也是學校與外界聯系的主要樞紐,但同時也能或多或少地映射出學校對待外界的心態。西安美術學院的校門中西合璧、古今交融,始終對外敞開,從這一點來看,其所推崇的應當是一種對外開放的心態。
2.美術館
坐落在西安美術學院大門右側的美術館被命名為“西部美術館”,體現了西北人博大的胸襟和氣魄,作為西北地區惟一的高等美術院校的美術館,當之無愧。西部美術館是一座現代化展館,造型美觀,功能齊全,融展出功能和收藏功能于一身,是西北地區屈指可數的高層次美術館之一。主展館部分為鋼架構穹頂式建筑,總共有三層,地下為獨立的一層,地上兩層為中通式結構。毗鄰含光路的附屬展覽區共六層,按不同主題常年對外展出,分西北民間工藝、歷代文物等展覽主題。
3.專家樓
位于校門左側與西部美術館相望的是專家樓。其主體建筑風格是融合了中國傳統元素的現代建筑:外墻為灰白色,由玻璃馬賽克砌成,并有簡單的裝飾。建筑主體是兩個高低不同的六棱錐式屋頂,青磚碧瓦,古色古香,頗為大氣、雅致,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藝術所崇尚的精致、恢弘、典雅的精神內涵。
4.主教學樓
主教學樓有前后兩棟,前低后高,錯落有致。前樓10余層,與兩側副樓構成一個“美”字;后樓18層(建設中)。兩樓在三維的縱深中融為一體,與大雁塔遙相呼應,相得益彰。
5.圖書館
圖書館設置于主教學樓副樓,為三層結構,其建筑樣式是以實用為目的,在建筑樣式方面并無多少特色。
6.研究生公寓
研究生公寓是一座普通的六層樓房,也是搬到新校址后一段時間內惟一的一座學生宿舍樓。在搬遷初期,全院學生都住在這棟樓上,后來改成了研究生和留學生公寓。這也從側面也反映出了當初學生之少,現在學生之多。
7.太極湖
“陰極”造湖,“陽極”造山。“陰極”中“陽穴”為圓形的湖心島,島不是很大,上面是草木奇石。“陽極”中的“陰穴”的位置是一個水池,現在沒有蓄水,中間由象征陽剛之氣的一簇拴馬樁簇擁而成。
8.石刻
這是西安美術學院校園景觀的一大亮點。以拴馬樁為主要元素,間有磨盤、石獸(石羊、石獅)等。這些石刻雕塑從民間搜集而來,然后或整齊或隨意地安置在道路兩旁及樹林、草地,靜靜地為人們訴說著世態的變化和歷史的滄桑。尤其是拴馬樁的柱頭雕刻真可謂妙不可言,或人或猴、或立或臥、或翹首期盼、或低頭沉思,神態萬千,妙趣橫生,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二、校園規劃的歷史背景和成因
(一)歷史背景
西安美術學院主校區建設大致分為三個時期:搬遷初期、擴建期、完善期。現在基本處在擴建期與完善期之間,部分建筑及景觀正在改建和再建之中。
上世紀90年代以前,美術學院主要以“精英教育”為主,在校大學生數量極其有限。當時西安美術學院在校學生總量不足1000人,有些專業每年只招收不到10名學生。隨著高校擴招、并軌政策的實施,在校學生的數量急劇增加,使得原有校舍不能滿足這么多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需求(現在在校學生將近9000人),進而在一定程度上迫使校方不斷擴大規模,從而形成了如今的規劃樣式和建筑規模。
(二)成因
被動的改建和擴建會形成不太完善的規劃格局。不難看出,西安美術學院現在的建筑布局就具有“補丁”特征。首先,以食堂、鍋爐房和澡堂的所在位置為例,這些生活配套設施一般應建在距離學生公寓比較近的地方,可以方便學生的生活。鍋爐房更應建在僻靜之處,這樣不會妨礙安全,也會減少噪音,給校園提供一個安靜的學習和工作的環境。然而西安美術學院的這兩個設施目前卻在校園正中央,與校園整體布局和功能產生了強烈沖突。這并非設計的失誤,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急劇擴張的現實迫使校方不斷地修正建設方案,使得擴建以后原本合理的布局變得不太合理。不過,隨著校園改擴建的進一步完善,校園建筑布局正在朝更加合理完善的方向邁進。
三、整體布局和個體建筑寓意分析
我國的建筑藝術一向受到傳統禮制文化的影響,歷朝歷代都對此比較重視,這種傳統被作為一種文化基因傳承了下來,并對當代建筑、園林產生著廣泛的影響。而建筑布局的方位也有一定的尊卑和高低之分,具體表現在:天為上,地為下;前為上,后為下;右為上,左為下;東為上,西為下;南為上,北為下。不管是刻意安排還是出于某種巧合,綜觀西安美術學院的布局,似乎也暗含了這種禮教思想:教學樓、專家樓、美術館、教工宿舍樓群、研究生公寓、本科生公寓基本是按照這一原則由尊到卑依次排列的,充分體現了“尊師重教”理念。另外,其建筑規劃似乎還暗合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以及“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這主要表現在:學院中前部是由兩棟主教學樓及其附樓組成,是典型的當代西方建筑,而中后部的太極湖則是典型的中國文化符號。
如前文中所提到的,美術館雖然被命名為“西部美術館”,然而卻以相對封閉的姿態呈現出了其相對保守的一面。拴馬樁是其點景雕刻的主要元素,從字面意思理解,“拴”有“留”的意思,寓意留人才;從形象上看,其具有陽剛之美,具有繁榮、興旺發達住之意。專家樓的形制是西安美術學院所有建筑中的亮點,是西方建筑與中國傳統建筑元素的和諧統一,是實用性與審美性的和諧統一,集中體現了西安美術學院之“美”,是西安美術學院建筑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