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楊遇春是清朝著名將領,其一生戎馬生涯經歷無數戰役。道光六年(1826),由于爆發張格爾叛亂,是年楊恰為署理陜甘總督,加之作戰經驗豐富,臨危受命,在平定張格爾叛亂中起了關鍵性作用,對其仕途產生了巨大影響。
[關鍵詞]楊遇春;張格爾叛亂;邊疆治理
[中圖分類號]K24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02-0016-02
一、楊遇春生平
楊遇春(1761~1837),字時齋,四川崇慶州人,清朝著名軍事將領。據史料記載,“公誕之前夕,先祖妣李太夫人夢大水泛一紅匣,揭而視之中有雙鯉,一鯉色金一鯉色赤,蓋瑞征云”。?譹?訛6歲入家塾,“先曾祖親為授課”。?譺?訛12~16歲讀書于鄉塾。17歲時因先曾祖案受到牽連而家道中落,因此“公念非奮跡立功不足以發名成業,遂慨然有投筆之志”。?譻?訛乾隆四十四年(1779),中武舉人,次年揀選入伍。后隨福康安鎮壓甘肅田五起義、臺灣林爽文起義及貴州、湖南苗民起義,“隨公出征每戰必身先士卒,文襄公深器之”。?譼?訛嘉慶二年(1797),始參與鎮壓川楚白蓮教起義,為經略大臣額勒登保所倚重。嘉慶五年(1800),以提督率軍獨立作戰。道光五年(1825),署理陜甘總督。該職此前很少由漢人承當。道光六年(1826),平定張格爾叛亂。道光八年(1828),實授陜甘總督。道光十五年(1835),以一等昭勇侯致仕。道光十七年(1837),卒,謚忠武,追贈太子太傅。楊遇春一生歷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每遇軍務,無不從伍馳驅。楊遇春于道光六年至八年(1826~1828)平定張格爾叛亂,為清廷立下汗馬功勞,由此他的仕途也達到頂峰。
二、楊遇春與平定張格爾叛亂之間的淵源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平定大小和卓叛亂之后,為緩和民族矛盾,清政府實行輕徭薄賦的政策。然而,清政府派駐新疆地區的各級官吏貪婪腐敗的本性逐漸暴露。嘉慶時,他們與當地官吏勾結,“斂派回戶,日增月甚”,除銅錢外,“又土產、氈裘、金玉、緞布賦外之賦,需索稱是,皆章京、伯克分肥,而以十之二奉辦事大臣”,?譽?訛致使回民和其他少數民族怨聲載道。與此同時,英國人在浩罕等國培養了一批外逃的和卓后裔,張格爾便在其中。嘉慶二十五年(1820),在英國的支持下,張格爾潛入喀什格爾,煽動維族上層發動了一次武裝叛亂,占領天山南路各城后,“盡戕兵民,毀廨舍”,?譾?訛清政府遂派楊遇春等率領大軍前去鎮壓。
楊遇春一生經歷大小數百次戰斗,此前曾在乾隆、嘉慶年間平定諸多起義,道光皇帝非常賞識他,曾說:“朕初辦天下事惟賴爾等臣工共襄贊理,如爾之一切辦事朕所深知?!?譿?訛但是楊遇春又如何讓道光皇帝在叛亂開始就將此重任交付于他,原因主要有二:
第一,職務所需。楊遇春在嘉慶時任固原提督,至道光年間有16年,“雖身列戎行,每以受恩益重力圖報效,凡事之于地方有所裨益者,莫不夙夜圖為”。?讀?訛道光五年(1825),署理陜甘總督?!盎噬弦怨刂型饨灾醋阋苑诵募醋阋詾槌⒃鲋?,故破格行之不以為疑?!??讁?訛在楊平定張格爾叛亂期間,道光皇帝專門強調“因甘省控制新疆,地方緊要,不可無大員鎮守,節經降旨令楊遇春于楊芳、齊慎二員中,酌派一員回任”。?輥?輮?訛可見在當時恰逢楊遇春署理陜甘總督的時候爆發張格爾叛亂,理應為陜甘總督率兵平叛。
第二,個人經驗豐富。楊遇春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中武舉人入伍之后,隨??蛋叉倝焊拭C田五起義、臺灣林爽文起義及貴州、湖南苗民起義,深受??蛋驳馁p識。嘉慶二年(1797),開始參與鎮壓川楚白蓮教起義,為經略大臣額勒登保所倚重。嘉慶五年(1800),以提督率軍獨立作戰。起義軍領袖覃加耀、羅其清、冷天祿、阮正隆、王廷詔等多人先后被其擒殺。嘉慶十八年(1813),楊以參贊大臣身份率兵鎮壓了天理教起義后,又鎮壓了陜西南山廂工起義。嘉慶二十一年(1816),皇上召見于靜明園,“令跪至膝前執手慰勞謂‘卿與朕同歲年力富強,將來如有軍務,卿須為我獨當一面’” 。?輥?輯?訛
三、楊遇春在平定張格爾叛亂中的活動
道光六年(1826)六月,“張格爾率安集延、布魯特五百余人由開齊山路突至回城拜其先和卓墓,距喀城八十余里”。?輥?輰?訛新任喀什噶爾參贊大臣慶祥聞知消息,立即派兵進討,消滅叛軍400余人,生擒40余人。但張格爾突圍逃走,喀什噶爾一帶發生叛亂,以致“道路不通,萬分緊急”。?輥?輱?訛張格爾叛亂的消息傳到北京,清廷立即進行平叛部署,“現咨長齡酌發精兵救援,伊犁為新疆重地,該處領隊大臣穆克登布、烏淩阿等已在喀什噶爾防剿,所存官兵,勢難再行分派,該將軍總統新疆地方,尤不可輕舉妄動,惟當相機調度,設法策應,其各城附近喀什噶爾地方回子,是否安靜,并著加意嚴防。朕現派署陜甘總督楊遇春、選帶精銳將弁,統領大兵前赴回疆,籌辦剿捕事宜” ,?輥?輲?訛“公于八月二十七日出關九月初三抵哈密”。?輥?輳?訛是年十一月,楊遇春與揚威將軍長齡、參贊大臣武隆阿馳往征討。收復第一座喀什噶爾后,由楊遇春獨當一面,指揮全局。此前平叛的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其一,恰當的兵力部署。道光七年(1827)二月六日,清軍主力由阿克蘇西進,十四日至巴爾楚,留兵3000人,防叛軍迂回后方。二十二日至大河拐,叛軍三千夜襲清營,清軍早有準備,偷襲被清軍擊敗。次日抵渾阿巴特,叛軍二萬據山崗防守,陣地長五六里。長齡、楊遇春率主力由正面,楊芳由右翼,武隆阿由左翼三路進攻。叛軍多次由山崗上向下反擊,均被擊退,終于不支潰退,追30余里,除生擒2000余人外無一生還者,奪大旗38桿、大小炮12位、鳥槍700余桿,?輥?輴?訛輜重牲畜盡為清軍所獲。二十五日至沙布都爾,叛軍數萬據河渠堤壩防守。此地多葦湖沼澤,張格爾軍數萬人臨河結陣,楊遇春命士兵冒險越渠,與敵人短兵相接,再派馬隊分從水淺處過河,突入敵陣,敵軍傷亡萬余,張格爾大敗。
其二,采用靈活的戰術。道光七年(1827),“賊數萬據河瓦巴特回城,依崗背河。官軍未至五十里,見牛羊敝野,又探騎數百見軍即反走,我師恐賊誘也,嚴令追,距賊十里而止營。夜遣吉林勁騎各五百分探左右,間道繞出賊后。次日,壓賊壘而軍,川陜步兵居中,騎兵張左右翼進。賊佯退,欲誘我軍登崗而反乘之,我軍槍炮迭前,而藤牌兵虎衣躍入,賊馬驚陣亂,崗后伏賊援應死戰,而我千騎已繞出回堡后,襲其背,賊大潰,斬擒各半,復殲安集延二帥。次日,整隊至渾河北岸,距喀城十余里。賊十余萬背城一戰,阻河列陣,亙二十余里。夜二鼓。西南風起,撼木揚沙。長齡以賊據形勢,僅咫尺,且眾寡不敵,恐昏晦乘,我四面受敵,欲退營十里遠賊,須霽而進。楊遇春不可,曰:‘天贊我也,陰晦中賊不辨我多少,又不虞我即渡;時不可失,且客兵利速戰,難持久?!饲菜鱾惽T繞趨下游,牽賊勢,而自率親兵驟渡上游,據上風。前鋒先扛炮轟賊,炮勢與風沙勢并,若百十萬兵摧壓而至,賊陣亂。比曉,我軍盡渡,風止霧霽,乘勢沖入賊陣,賊土崩”。?輥?輵?訛三月,清軍迅速攻占喀什噶爾城,生俘叛軍4000余人。
此次戰役,張格爾傾巢而出,欲做最后一搏。長齡及時糾正自己的策略而采納楊遇春的建議,而楊在指揮作戰的過程中機智勇猛,準確把握住了戰機,為此次戰役的勝利發揮關鍵性作用。加之此次戰役收復了喀什格爾城,也是平叛以來收復的首座城池,為平叛打響了第一炮。三月五日,楊遇春收復英吉沙爾,十六日收復葉爾羌;五月,楊芳在昆拉擊敗叛軍,擒斬其首領玉努斯,收復和闐。至此,被張格爾叛軍占據一年的南疆西四城全部為清軍收復。
四、楊遇春平定張格爾叛亂的影響
楊遇春在平定張格爾叛亂后仕途達到頂峰。道光五年(1825),楊為署理陜甘總督。渾河戰役中“皇上特以十日之內三戰三捷特晉公太子太保銜” 。?輥?輶?訛道光八年(1828),張格爾被解送京師,道光帝親臨午門受俘,并頒發諭旨,歷數張格爾煽動、組織武裝叛亂和背叛祖國的種種罪行,隨后予以處決。楊遇春由署理陜甘總督改為實授陜甘總督。朝廷論功行賞,命繪楊遇春肖像存于紫光閣。
早在19世紀初葉,英國殖民主義者就不斷派遣特務冒充商人潛入新疆地區,收集政治、軍事等各種情報,企圖蠶食新疆。為了尋找可靠的代理人,自然就把目光瞄準了始終夢想在新疆恢復和卓家族統治的代表人物張格爾。“在這次叛亂中,張格爾軍隊就是在英國援助下組織和裝備的,軍隊的教官是由英國人擔任的,且在張格爾的身邊,經常有五名英國特務和他形影不離,支配著張格爾的一切行動?!??輥?輷?訛張格爾叛亂“是在外國侵略勢力支持下進行的民族分裂的叛亂”,?輦?輮?訛因此,叛亂的平定對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和反對殖民主義的侵略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
張格爾叛亂使清政府認識到了對邊疆管理的不足,自此以后加強了對西北邊防的建設,建立有效的行政機構,強化中央對邊疆的有效控制,并整飭吏治,注重民心,采取正確的民族政策。隨著張格爾叛亂的平定, 清朝與浩罕的關系日漸好轉。在經歷了幾年的戰爭后,兩國于道光十年(183年)達成和解。1832 年,準許浩罕在南八城設收稅官管理貿易及這些地方的行政、警務事宜。至此,兩國間的關系暫時趨于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