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國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使得這一時期許多地區的歸屬權變更頻繁。處于軍事要地的湖北省安陸一代在此期間經歷數次戰爭的洗禮,歸屬權幾經變更,直至隋統一中國,置安陸郡。
[關鍵詞]安陸;三國;魏晉南北朝;行政變更
[中圖分類號]K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02-0010-03
安陸位于鄂中腹地,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也是歷史上鄖子國、安陸郡、德安府的所在地。歷史上安陸故城頗有名望,無數文人騷客在安陸流連忘返。李白、韓愈、杜牧、劉長卿、歐陽修、曾鞏、秦觀等享譽盛名的文壇巨匠紛紛來此覽勝題詠,特別是詩仙李白,曾于公元727~737年在白兆生活10年,娶妻生子,留下了18處遺址和100多首名篇佳作。
安陸歷史悠久,在夏、商、周時代,天下分九州,安陸屬古荊州之域。周為鄖子國。春秋戰國時期,安陸縣境稱鄖子國。《括地志》云:“安州安陸縣城,本為春秋鄖國城。” ?譹?訛公元前 525 年,晉國滅了陸渾的地方政權,陸渾的移民逃奔楚國,被安置在鄖國故地,于是這里便被稱為“安陸”,意為“安置陸人”的地方。《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庚午,遂滅陸渾,數之以其貳于楚也。陸渾子奔楚,其眾奔甘鹿。”?譺?訛這是廣為認同的安陸名稱的由來。另一種說法是“安陸”起源于公元前 278 年,秦將白起占領楚郢都后,“安陸”為秦、楚接壤處,秦人為鞏固南方,必須加強前哨陣地防守,才能確保安全,于是將此取名“安陸”,意為“安全的陸地”。相對而言,兩說中前者認同度較高。
“安州春秋事為鄖國,后為楚所滅。”?譻?訛安州理安陸縣,春秋鄖子之國,后楚滅鄖,封關辛為鄖公。《輿地紀勝》記載:“安州,春秋鄖子之國,晉公類要滅楚沒鄖,封關辛為鄖公,即其地。”杜佑《通典》云:“安州春秋鄖子之國。” ?譼?訛據云夢睡虎地秦簡《編年紀》秦昭王“廿九年(前278)攻安陸”?譽?訛的記載,至遲在戰國晚期“安陸”這一名稱即已出現。《春秋大事表》這樣描述:“鄖不知何年滅于楚,今德安府治安陸縣即古鄖城。”?譾?訛
秦統一天下后將楚地劃為四郡,“安陸屬南郡之地”。?譿?訛秦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南游,曾經過安陸。
高帝六年(前201),漢分南郡置江夏郡,取漢水與夏(沔)水在郡境匯合之意。安陸為江夏郡屬縣,漢之安陸縣包括安陸、云夢、應城三縣及漢川、孝感、黃陂、漢陽等地之各一部分。東漢時期,江夏郡治沙羨,并被稱為夏口。
三國時期,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安陸的歸屬權幾經更迭。《元和郡縣志》記載:“江夏郡自后漢末,當吳魏而過之境。又當苻秦,石趙與東晉犬牙為界。自后漢、魏、周、隋與宋、齊、梁、陳交爭之地。”?讀?訛
安陸最初屬魏,后來被吳國占領,又被魏奪回。《三國志·周魴傳》云:“東主中營自掩石陽,別遣從弟孫奐治安陸城,修立邸閣,輦貲運糧,以為軍儲,又命諸葛亮進關西,邊疆諸將無復在者,才留三千所兵守武昌耳。” ?讁?訛從中可以得出:安陸縣其地為吳魏邊邑,戰爭的無常導致安陸的歸屬權亦無常。
赤壁之戰后,孫、劉達成協議公分荊州,吳國占領江夏郡。但是安陸卻屬于魏國,并且在南陽設立北荊州。《陸遜傳》載:“軍到白圍,潛遣將軍周峻、張梁擊江夏、新市、安陸、石陽,石陽市盛,峻等奄至,人皆捐物進城。” ?輥?輮?訛這一時期的江夏與安陸并稱,說明安陸并不是郡治所在。其后,“江夏公曹趙濯弋陽備將裴生及夷王梅頤等,并率支黨來附遜,遜傾財帛,周贍經恤。江夏太守錄式免罷”。?輥?輯?訛安陸大概是此時為吳所得,所以周魴諭曹休箋稱:“東主中營自掩石陽,別遣從弟奐治安陸城,修立邸閣,輦資運糧,以為軍儲。” ?輥?輰?訛《蔣濟傳》亦言:“明帝即位,賜爵關內侯。大司馬曹休帥軍至皖,濟表以為:‘深入虜地,與權精兵對,然而朱然等在上流,乘休后,臣未見其利也。’軍至皖,吳兵出安陸,濟又上疏曰:‘今賊以示形以西,必欲并兵圖東,宜急詔諸軍往而救之。’會休軍已敗,盡棄器仗輜重退還。”?輥?輱?訛 以上記載證明此時安陸隸屬于吳國。后不知何時復屬于魏,《王基傳》已顯示安陸屬于魏。“其年為尚書,出為荊州刺史,加揚烈將軍,隨征南王昶擊吳。基別襲步協于夷陵,協閉門自守。基示以攻形,而實分兵取雄父邸閣,收米三十余萬斛,虜安北將軍譚正,納降數千口。于是移其降民,置夷陵縣。賜爵關內侯。基又表誠上昶城,徙江夏治之,以逼夏口,于是賊不敢輕越江。明制度,整軍農,兼修學校,南方稱之。時朝廷議欲伐吳,詔基量進趣之宜。基對曰:‘夫兵動而無功,則威名折與外,則用窮于內,故必全而后用也。若不資通川聚糧水戰之備,則雖積兵江內,無必渡之勢矣。今江陵有沮、漳二水,灌溉膏腴之田以千數。安陸左右,陂池沃衍。若水陸并農,以吳兵有經久之勢,則拒天洙者意沮,而向王化這益固。然后率合蠻夷以攻其內,精率勁兵以討其外,則夏口以上必拔,而江外之郡不守。如此,吳、蜀絕交,絕交而吳禽矣。不然,兵出之利,未可必矣。’于是遂止。”?輥?輲?訛從這一段史料可以看出,魏江夏已徙治安陸。其后的兩晉也置江夏郡于此。
東漢至魏晉時期,地方實行州、郡、縣三級行政制度,西晉隨郡的正式設置,使之從第三級的縣上升為第二級的郡,從而在日后的政治、軍事生活中發揮更大的影響。
晉孝武帝太元七年(382),隨郡太守夏侯澄之率軍與振武將軍桓石民敗前秦來犯之軍于漳口(今湖北安陸縣境)。《晉書》卷74《桓石民傳》云:“石民,弱冠知名,衛將軍謝安引為參軍。叔父沖上疏,版督荊、江、豫三州之十郡軍事,振武將軍,領襄城太守夏侯澄之破苻堅荊州刺史梁成等于竟陵。明年,有與隋郡太守夏侯澄破苻堅將慕容垂、姜成等于漳口。復領譙國內史、梁太守。沖甍,詔以民監荊州軍事、西中郎將、荊州刺史,桓氏世蒞荊土,右民兼以才望,甚為人情所仰。”?輥?輳?訛這時的安陸歸晉所有。
公元420年,晉安帝死,晉恭帝禪讓于劉裕,東晉亡。
由于宋、齊二代內部政治斗爭的發展及南北朝南北對峙形勢的變化,安陸的政治地位和戰略地位均急劇上升,《宋書·孝武帝紀》載文帝又命第六子隨郡王劉誕為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荊州之竟陵、隨二郡諸軍事:“孝武帝劉駿二十八年,進督南袞州,南袞州此詩當鎮山陽。尋進督江州荊州之江夏、豫州之西陽、晉、熙、新蔡四郡諸軍事。南中郎將、江州刺史,持節如故。時緣江蠻為寇,太祖遣太子步校尉沈慶之等伐之,仗上總統隸軍。”?輥?輴?訛說明此地戰略地位相當重要,是整個漢江流域北防戰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將隨、竟陵二郡劃歸新置的郢州,但雍州刺史例兼郢州之竟陵、隨二郡軍事。宋后廢帝元徽四年(476)隨郡改隸司州后,雍州刺史又例兼司州之隨郡軍事,南朝齊、梁無不如此。
魏晉時期,淮河流域與漢江流域常常發生大規模的戰爭,江淮間及漢江流域原有居民常迫于戰爭向南遷移,這些地區出現大量空荒之地,又是南北各政權行政控御較薄弱的地區。于是,原來居住于南郡、江夏郡的各支蠻族借機向北向東廣為遷徙,占據上述因戰爭和人口流亡而形成的空荒之地。在蠻族遷徙過程中,今安陸地區為重要通道,而其西南、西北及北部山地又是蠻族遷居的理想場所,因而也成為蠻族相對集中的地區之一。南朝宋、齊曾在這里設置過眾多的“左郡”。
宋,分置安陸郡。“荊州初領郡三十一,后分南陽、順陽、襄陽、新野、竟陵為雍州,湘川、江夏、武陵屬郢州,隋郡、義陽屬司州,北義陽省,凡余十一郡。文帝世,又立宋安左郡,領拓邊、綏慕、樂寧、慕化、仰澤、革音、歸德七縣。后省改。”?輥?輵?訛
淮河流域與漢江流域常常發生大規模的戰爭,江淮間及漢江流域原有居民常迫于戰爭向南遷移,是時,政府在安陸設置了左郡,稱僑立永安郡,安陸屬于義陽郡。永安郡是今天的黃州地界,后來齊置衡州,宋時沒有這個郡。元徽四年初設置安蠻縣。《宋書·州郡志》稱有安蠻縣,但是設立時間不詳。“江夏太守,漢高帝立,本屬荊州。《永初郡國》又何志并治安陸,此后置夏口。又有安陸、西陵,此后為郡,領縣七。戶五千七十二,口二萬三千八百一十。”?輥?輶?訛《元和郡縣志》中也載:“宋武帝分江夏置安陸郡。”?輥?輷?訛應城也是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始置,并歸屬于安陸。以地處要沖,乃安、荊二府咽喉應置城為守,所以名為應城。“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分江夏郡置。治安陸縣(今市)。屬郢州。轄境相當今湖北安陸、云夢、應城等市、縣地。” ?輦?輮?訛
應城在宋時已置縣,但是《宋書·州郡志》并無應城縣,所以其設置的具體時間不能確定。《隋書·地理志》中記載:“應陽西魏置曰應城,又置城陽郡,大業初縣改名焉,有潼水溫水似應城焉,西魏所置,然南齊書應城與安陸并屬安陸郡,則非始于西魏時矣,陳宣帝十二年司馬消難以魯山、甑山、沌陽、應城、平靖、武陽、上明、涓水八鎮內附,是時應城又改稱鎮,南北割據,或置或省,不能悉詳也。”?輦?輯?訛
齊,為安陸郡,治司州。“司州,鎮義陽。宋景平初,失河南地,元嘉末,僑立州于汝南懸瓠,尋罷。泰始中,立州于義陽郡。有三關之隘,北接陳汝,控帶許洛,自此以來常為重鎮。泰始既遷領義陽,僑立汝南,領三郡,元徽四年,又領安陸,隨安蠻三郡,安陸郡,州寄治。安陸、應城、新市、新陽、宣化。”?輦?輰?訛
梁,置南司州,析安陸地置梁安郡。“安陸郡梁置南司州,尋罷”,?輦?輱?訛并且在此新設立了一些州縣,“京山,舊曰新陽,梁置新州、梁寧郡”。?輦?輲?訛“應山,梁置,曰永陽,仍置應州,又平靖郡。”?輦?輳?訛
然而,據筆者分析,梁時司州應不在安陸。《北周書·楊忠傳》記載:“梁司州刺史柳仲禮留其長史馬岫守安陸,自率兵騎一萬寇襄陽。初,梁竟陵郡守孫暠以其郡來附,太祖命大都督苻貴往鎮之。及仲禮至,暠乃至貴以降。仲禮又進遣其將王叔權與暠同守,太祖怒,乃令忠帥眾南伐。攻梁隨郡,克之,獲其守將桓和。所過城戍,望風請服。忠乃進圍安陸。仲禮聞隨郡陷,恐安陸不守,遂馳鬼赴援。諸將恐仲禮至則安陸難下,請急攻之。忠曰:‘攻守勢殊,未可卒拔。若引日勞師,表里受敵,非計也。男人多習水軍,不閑野戰。仲禮回師在近路,吾出其不意,以奇兵襲之,彼怠我奮,一舉必克。則安陸不攻自拔,諸城可穿檄而定也。’于是選騎三千,衡枚夜進,遇仲禮于淙頭。忠親自陷陣,王叔權斬孫暠,以竟陵降,皆如忠所策。梁元帝遣使送子方略為質,梁元帝送子方略為質,并送載書,魏以石城為限,梁以安陸為界。”?輦?輴?訛這場戰爭最終以梁失敗告終,為當時建都長安的西魏向南發展提供了條件,于是,“所過城戍,望風請服”,梁安陸、竟陵守將均主動降附西魏。既然以安陸為界,那么梁時司州不應在安陸。
西魏攻占隨郡,形勢還未完全安定下來,在隨郡、安陸一帶有影響的豪族段珍寶、夏侯珍洽等密謀推梁武帝第六子邵陵王蕭綸為主,聯絡北齊,試圖將西魏軍隊逐出隨郡、安陸,楊忠奉命將他們撲滅。西魏穩定地控制隨郡后,將其行政建制升格為州,任命黃道玉為隨州刺史。
陳時安陸郡為南司州。“太建十二年秋九月,景戌改安陸郡為南司州。”?輦?輵?訛
后來,安陸被北周通過戰爭奪取。《隋書·元景山傳》對此次戰爭有記載:“高祖受禪,拜上柱國。明年,大舉伐陳,以景山為行軍元帥,率行軍總管韓延、呂哲出漢口。遣上開府鄧孝儒將勁卒四千,攻陳甑山鎮。陳人遣其將陸綸以舟師來援。孝儒逆擊,破之。陳將魯達、陳紀以兵守涢口,景山復遣兵擊走之。陳人大駭,甑山、沌陽二鎮守將皆棄城而遁。景山將濟江,會陳宣帝卒,有詔班師。景山大著威名,甚為敵人所憚。后數載,坐事免,卒于家。時年五十五。贈梁州總管,賜縑千匹,謚曰襄。子成壽嗣。”?輦?輶?訛北周武帝保定二年(562),分山南、荊州、安州、襄州,江陵為四州總管,安州總管府在北周始終立。北周置安州總管府,隸襄州,后停,隸又為鄖州總管府,“二年六月己亥,分山南、荊州、安州、襄州,江陵為四州總管”。?輦?輷?訛保定五年(565),令荊州安州江陵等總管并隸于襄州總管府。天和二年(567)夏四月,省東南諸州,以潁州、歸州、涢州、均州入唐州,建德元年夏四月省東南諸州江陵等總管停隸襄州。“五年春正月甲申朔,廢朝。以庸國公王雄死王事故也。辛卯,白虹貫日。庚子,令荊州、安陸、江陵等總管并隸襄州總管府。以柱國、大司空、衛國公直為襄州總管。”?輧?輮?訛
周明帝武成二年(560)己卯,省岳山郡入安陸郡,并改為安州,置總管府。建德元年(572)壬辰,安州屬襄州總管。直至宣帝即位,大司徒杞國公亮出任安州總管。然而《隋書·元景山傳》稱“鄖州總管宇文亮”,則安州已改稱為鄖州。這也許是當時司馬消難以鄖州總管起兵造反,帶領其部隊以及魯山、甑山二鎮投奔陳,周遣元景山率眾追擊,俘斬500余人。平定鄖州,所以鄖州雖因司馬消難內附于陳,實際只有魯山、甑山二鎮,其余的地方仍然屬周,又按《景山傳》司馬消難以鄖州入陳,景山悉數平定,拜為安州總管,應該是這個時候將鄖州改為安州,所以《隋書地理志》稱:“置安州總管府。”?輧?輯?訛
開皇元年(581),隋滅周。隋置安陸郡,“安陸,舊置安陸郡,開皇十四年廢。統縣八,戶六萬八千四十二。大業初,復制”。?輧?輰?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