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泉山地藏寺建筑群始建于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光緒十一年(1885)重修。地藏寺位于五泉山景區山腰,海拔1610.2米。本文主要對五泉山地藏寺的建筑形式、保存現狀及價值評估進行了概述。
[關鍵詞]地藏寺;建筑形式;價值評估
[中圖分類號]K87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02-0035-02
五泉山公園位于蘭州市城關區南部的皋蘭山西北山麓,東連塔子坪,西接二郎崗,南至千佛閣,是一處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旅游勝地,公園景點以五眼名泉和佛教古建筑為主,海拔1600多米。
五泉山地貌為三坡兩澗,因而形成了園林建筑群“一軸兩翼”的整體布局。25組建筑依山就勢,對山地空間關系進行藝術分割,形成豎向分層、多維多向的景觀空間。并通過暮鼓晨鐘、裊裊梵音、潺潺溪流、對聯題額、詩詞歌賦和寺觀廊橋融匯與點綴,形成了獨特的自然與人文景觀。
五泉山因有“惠”、“甘露”、“掬月”、“摸子”、“蒙”五眼泉水而得名,史有鞭響泉涌傳說。蒙,惠東、西二泉,在五泉山兩側,有水從縫中流出,形成瀑布,俗稱東、西“龍口”。《漢書·霍去病傳》載,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驃騎將軍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歷五王國擊匈奴。轉戰六日,過焉支山千余里,合短兵,鏖戰于皋蘭山下”。《大明一統志》記載:“泉有五眼,相傳漢霍去病擊匈奴至此,以鞭卓地而泉出。”清乾隆時統稱鞭搠泉。地質調查表明,五泉水為第四紀下更新統五泉組礫巖中的裂隙水出露。五眼清泉水質甘甜,水量充沛,可人畜飲用、灌溉農田。五眼清泉、古樹、飛瀑、25組古建筑與歷代人文積淀共同構成了真山真水,儒、釋、道、民俗文化融合的大型園林名勝。
五泉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元代,后經歷代維修、遷移經隋唐明清建筑形成了現在的格局。
五泉山園林古建筑群位于五泉山景區內。古建筑群有莊嚴寺古建筑群,浚源寺古建筑群,二郎廟、文昌宮古建筑群,大悲殿、武侯祠、地藏寺、臥佛殿、嘛呢寺古建筑群,酒仙祠古建筑群,千佛閣、三教洞、清虛府古建筑群,萬源閣、青云梯、木牌坊、山門、半月亭、企橋、秦公廟、太昊宮古建筑群,子午亭、八卦臺、澄碧滴翠水榭和漪瀾亭等,共25組,建筑面積約1萬平方米。五泉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元代(遷建而來的莊嚴寺始建于唐代),歷經明、清兩代不斷修葺增建。民國時期,蘭州人清翰林院編修劉爾炘重新修葺而成。
地藏寺建筑群始建于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光緒十一年(1885)重修。地藏寺位于五泉山景區山腰處,海拔1610.2米。西接文昌閣,與“掬月”泉毗鄰,西南方上部為三教洞;其上為睡佛殿,東接百米長廊,其下為“摸子”泉,西配殿殿內有一方洞,直通下部的“摸子”泉。
一、 地藏寺建筑群概述
地藏寺建筑群由正殿、東、西配殿、曠觀樓和北廂房組成,海拔1610.2米。建筑面積約734平方米,主體建筑面積209.36平方米,附屬建筑面積約524.64平方米。
(一)正殿
正殿位于地藏寺建筑群院落的南邊中部,坐落于高0.73米的臺明之上,坐南向北。東西長10.6米,南北寬約9.12米。面闊三間,通面闊8.9米;進深兩間,前出廊,通進深7.58米。平面呈長方形。大木構架為八檁七步架前出廊,單檐懸山頂“明殿暗卷”式結構,通高8.72米。屋面前檐為筒板瓦屋面,后檐為方磚屋面,施正脊、正吻及脊剎。墻身為青磚和土坯墻,下堿為青磚砌筑。臺明為青磚包砌。
建筑臺明階條石為青磚及水泥砂漿預制塊,階條石以下為用青磚包砌。后檐及兩山面不詳。前檐廊下地面為青磚和水泥方磚混合鋪墁。室內由方磚和條磚鋪墁地面。建筑兩山面墻體底部分別厚0.44米和0.52米,后檐墻厚0.265米。山墻由下堿和上身組成,山墻下堿為青磚砌筑,墻身均為土坯墻。室內梁架為小式做法,脊檁上施扶脊木,下施脊枋、脊瓜柱及角背,脊瓜柱立于三架梁上;三架梁下為二梁,梁間以金瓜柱相連,金瓜柱下施大梁;前廊施四架卷棚梁及平梁,梁間施童柱,脊檁下施替木及枋,替木和枋間施花墩,四架卷棚梁和隨梁枋間同樣施花墩,四架卷棚梁單挑出檐,上托檐檁,檁下施花芽板,其上為屋面。明間和次間均為六抹槅扇門,明間正中兩扇門前作簾架。心屜均為欞條槅心,計有步步錦、十字花紋。其上帶橫陂。明間和次間上帶橫陂,各間橫陂上均繪有花鳥等圖案。檐柱均施卷草紋雀替。
(二)東配殿
東配殿位于地藏寺建筑群院落的南邊東側,坐落于一高0.335米的臺明之上,坐南向北。東西長6.17米,南北寬約7.29米。面闊三間,通面闊5.72米;進深兩間,前出廊,通進深5.99米。平面呈方形。大木構架為五檁四架前出廊,單檐懸山頂式結構,通高6.56米。屋面前檐為筒板瓦屋面,后檐為方磚屋面,施正脊、正吻及脊剎。墻身為青磚和土坯墻,下堿為青磚砌筑。臺明為青磚包砌。
建筑臺明階條石為水泥砂漿預制塊,階條石以下為青磚包砌。兩山面與現有地面平,后檐不詳。前檐廊下地面為水泥花磚鋪墁地面。室內為方磚鋪地。建筑兩山面墻體底部分別厚0.61米和0.52米,后檐墻不詳。山墻由下堿和上身組成,山墻下堿為青磚砌筑,墻身均為土坯墻。室內梁架為小式做法,脊檁上施扶脊木,下施脊枋、脊瓜柱及角背,脊瓜柱立于三架梁上;三架梁下為三步梁,梁間以金瓜柱相連;前廊施挑尖梁,單挑出檐,上托檐檁,檁下施花芽板,其上為屋面。明間和次間均為六抹槅扇門,明間正中兩扇門前簾架丟失。心屜均為十字花欞條槅心,其上帶橫陂。各間橫陂上均繪有花鳥等圖案。檐柱間施二龍戲珠紋及卷草紋騎馬雀替。
(三)西配殿
西配殿位于地藏寺建筑群院落的南邊西側,坐落于高0.62米的臺明之上,坐南向北。東西長7.5米,南北寬約9.12米。面闊三間,通面闊7.07米;進深三間,前出廊,通進深7.33米。平面近似方形。大木構架為八檁七步架前出廊,單檐懸山頂“明殿暗卷”式結構,通高7.63米。屋面前檐為筒板瓦屋面,后檐為方磚屋面,施正脊、正吻及脊剎。墻身為青磚和土坯墻,下堿為青磚砌筑。臺明為青磚包砌。
建筑臺明階條石為水泥砂漿預制塊,階條石以下為青磚包砌。兩山面與現有地面平,后檐不詳。前檐廊下地面為水泥方磚鋪墁地面。室內為方磚地面。建筑兩山面墻體底部分別厚0.45米和0.57米,后檐墻不詳。山墻由下堿和上身組成,山墻下堿為青磚砌筑,墻身均為土坯墻。室內梁架為小式做法,脊檁上施扶脊木,下施脊枋、脊瓜柱及角背,脊瓜柱立于三架梁上;三架梁下為二梁,梁間以金瓜柱相連,金瓜柱下施大梁,下金檁與下金枋間施花墩隔架;前廊施四架卷棚梁及平梁,梁間施童柱,脊檁下施替木及枋,替木和枋間施花墩,四架卷棚梁和隨梁枋間同樣施花墩,四架卷棚梁單挑出檐,上托檐檁,檁下施花芽板,其上為屋面。明間和次間均為六抹槅扇門,明間正中兩扇門前作簾架。心屜均為欞條槅心,計有步步錦、十字花紋。其上帶橫陂。各間橫陂上均繪有花鳥等圖案。檐柱間施二龍戲珠紋及卷草紋騎馬雀替。
二、地藏寺建筑群保存現狀
由于缺乏有效的日常保養和管理,地藏寺建筑群長期受雨水侵蝕,墻體有歪閃和局部坍塌的現象,墻體下部及臺幫酥堿嚴重,約有40%以上的面積酥堿風化深度大于7毫米。大部分臺明階條石及部分鋪地磚在后期維修時被更換為水泥砂漿預制塊和水泥花磚;所有屋面多長有雜草并堆積有樹葉,屋面排水不暢。正殿和西配殿后檐屋面由于排水通道殘破及被堵塞,已無法起到排水作用,屋面局部積水嚴重。后檐屋面漏雨嚴重,受長時間雨水侵蝕,檐椽糟朽嚴重,現已導致檐口局部坍塌,嚴重影響到屋面的結構安全。
正殿和東配殿室內大木構架均被黃色油漆覆蓋,廊下梁架為蘇式彩畫,梁檁內部殘損情況不明;西配殿脊檁上殘存部分老彩畫,梁檁30%出現干裂現象;柱子均做油飾,內部情況不明,但從部分柱根脫落的油飾部位看,存在開裂、干裂現象,墻內柱子待查;個別斗栱存在錯位歪閃的現象,裝修部分存在開裂、斷裂及局部構件丟失現象。
東配殿后檐墻被人為砌筑封堵,屋面滴落雨水無法及時排除,再加上茶攤的存水罐和熱水器均設置在東配殿東山墻下,對東配殿墻體的穩定性具有較大的安全隱患。
三、五泉山園林建筑群價值評估
五泉山園林建筑群總占地面積26.64萬平方米,規模宏麗而嚴整,建筑結構類型多樣,且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既是蘭州歷代建筑的博物館,又是研究蘭州地方史、城建史、古代建筑史的重要歷史遺存。
五泉山公園在西北地區園林古建筑群中具有重要地位,其造園藝術高超,充分利用自然山水地形,因地就勢安排各類建筑,運用借景、隔景、對景、藏景等多種方法布景,空間關系十分得體,是十分寶貴的物質文化遺產,為我們研究明清至近代中國西北傳統景觀建筑和造園藝術留下了最好的實物例證。
五泉山園林建筑群的彩繪、雕塑、書法、石刻和壁畫等內容豐富,遍布園林中的對聯、匾額有229副之多,在中國園林中獨具特色,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
五泉山園林建筑群較好地保存了當時當地古建筑的特點、做法,是一座集建筑、雕刻、文化于一體,內涵較為豐富的大型古建筑群,也是蘭州地區古代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藝術和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