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模糊美是指語詞既具有朦朧而又廣泛的語義外延,又具有由朦朧產生費解、由一時費解走向豁然開朗的審美效應。文學語言的模糊性產生精確、意象和想象。文學創作的終極目的是使接受者產生審美感受,這種審美需要決定了文學語言具有模糊美的必然性。本文運用框架理論,從一個新的視角,通過實例分析,對漢英翻譯文學語言模糊美磨蝕的成因進行較為透徹的解釋。
[關鍵詞]框架理論;漢英翻譯;模糊美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1)024-0097-02
一、 框架理論視角下的模糊美
(一)框架理論
語言符號本身沒有意義,語言的意義在于由許多認知活動構成的框架之中。定義框架為“連接一個個語言形式所涉及的多個認知域的知識網絡”。即框架是指在人類認識事物的過程中,逐漸積淀形成的一種潛在的知識結構和系統,各個范疇(框架)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認知框架也有等級性,即有主框架和各級次框架。相應的認知框架在特定的情景下被激活時,一些相關的框架會相互協調而使某一個主體框架突現。
語言符號激活認知框架,才使得語言符號實現語義功能。完整的框架無法以有限的語言符號來完整描述,任何語言符號只能激活特定的次框架。人類只有發揮想象力,憑借特定的次框架,才能聯想到整體框架。認識過程是從部分到達整體的,整體框架無法用語言來完整描述,只能依賴于一定的次框架激活整體框架,即通過描述細節和局部來展現整體美。激活不同認知框架的過程就是實現語言模糊美的過程。
(二)框架理論與模糊美
框架理論從認知角度出發,研究人類如何通過語詞的意義,在大腦中搜索相關的概念框架,激活與這個框架相關的成分。此理論主張從理解者的內部心理認知過程來探索語言在概念框架中的形成和理解。文學描述的模糊性是實現美的必要條件,是文學藝術表達的一種手段。框架理論可以與格式塔理論結合起來去解釋語言的模糊美。任何次框架看似精確,但都必須超越次框架的界限,次框架之間并非簡單地相加,即格式塔理論中的“整體不是部分的簡單相加”。次框架連綴或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框架,必須模糊各次框架之間的界限。沒有模糊語言,便沒有人類的自然語言,更不會有文學作品。沒有模糊性,就不能展現藝術美。模糊美的產生過程即逾越特定的次框架,達到特定次框架對應的整體框架。這樣,對整體框架的感知才能形成美感。
(三)框架理論與翻譯中的模糊美
語言的意義主要依賴于認知框架,語言表達式是激活認知框架的觸發器或認知框架的支撐點。因此,翻譯的任務實際上就是需要找到能夠激活與原語相同或相似的認知框架的語言表達式。由于不同語言存在框架系統、次框架的差異以及文化框架的差異,因此,譯者必須在目的語中重構框架成分的協調以避免框架成分之間的沖突。同時,翻譯也要恰當地傳達原語所體現的模糊美。
二、框架理論實例分析漢英翻譯中模糊美磨蝕的成因
以模糊語言寫人敘事,會收到獨特的效果。《紅樓夢》中林黛玉進賈府一節可為經典例證。
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嫻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教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英譯:
Her dusky arched eyebrows were knitted and yet not frowning, her speaking eyes held both merriment and sorrow; her very frailty had charm. Her eyes sparked with tears; her breath was soft and faint. In repose she was like a lovely flower mirrored in the water; in motion, a pliant willow swaying in the wind. She looked more sensitive than Pi Kan, more delicate than His Shih.(楊憲益、戴乃迭譯)
描寫黛玉的漢語句子很美,也很模糊,如“裊裊婷婷”、“似蹙非蹙”、“似喜非喜”、“態生兩靨”、“嬌花照水”、“弱柳扶風”、“多一竅”、“勝三分”等。惟其模糊,惟其朦朧,才會帶有諸多意義的不定性和空白,才會具有很強的概念外延,留下巨大的彈性空間,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讀者的想象力,使讀者借助想象,自由馳騁,模糊迭生意象,連綴成整體,各個次框架“秀眉”、“美目”等有機地歸屬于美女的“眼神”和“美態”主框架之下,一個裊裊婷婷的黛玉形象通過模糊語言卻給讀者留下了清晰印象。模糊表達的魅力在于以神馭形,部分被主框架統領。
楊憲益、戴乃迭合譯,珠聯璧合,譯文屬上乘之作。但是由于英語語言的模糊性在有些方面不及漢語,以及文化背景等諸多因素,英美人士有時較難從譯文中品鑒出一個美女形象。英語以較為明晰的語詞代之以漢語的模糊詞匯,使讀者的思維停滯于虛弱、蒼白、病態等細節處,沒有足夠的空間去聯想神情和意態之美,各個細節松散零碎,無法被統一為一個和諧的整體。較為明晰的語言激活的是另外的次框架“frail”、“pale”等,這些次框架引出一個主框架“sick”。各個次框架無法逾越其界限,貫通為一個“美女”的主框架。讀者沒有空間通過創造性的知覺活動對這些要素進行重組而生成新的意象整體,業已形成的審美直覺、經驗和想象力也無法溝通物象與物象之間美的聯系,看到作品的風神韻味。文學接受不僅僅專注于一言一物、一景一情,而應該從它們的有機組合中妙悟出一種超乎言語結構之外的整體風韻。由此可見,只有借助于模糊手段,才能展現黛玉之美,在疏放中出意境,朦朧里演清晰,棄細節描繪,用粗獷筆法,在像與不像之間求像,在似與不似之間求似,借助審美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填補空白,以模糊手法再現清晰。
英語語言本身邏輯性強,趨向于寫實手法,讀者無法完成格式塔心理學的心理閉合,不能模糊各個框架之間的界限,故無法達到框架理論中各個框架之間的協調和溝通,使黛玉之美難以在譯文中展現。模糊遁跡,文意費解,語言的模糊美無從談起。黛玉之美只有通過模糊語言展示,因為美本身具有模糊性。“似蹙非蹙”中,“蹙”和“非蹙”表面看是兩個清晰概念,二者并列放置,“似蹙非蹙”形成一種模糊,造成譯文難以把握,譯為“dusky arched eyebrows were knitted and yet not frowning”,足見譯者的英語功力。但是原語中的那種意態、神韻確實難以用“knitted”和“not frowning”準確傳達。讀者有可能更容易去關注細節的“knitted”和“not frowning”,有時難以逾越這兩個框架的界限。縱觀“似喜非喜”和“嬌喘微微”等,無不是在以一種模糊手法描述一種美態和氣韻,而不是寫實。在譯文中,容易去關注細節“her breath was soft and faint”,從而忽視整體的美感,難以激活和原語相同的認知框架,語言的模糊美往往會被磨蝕。由此足見,漢語往往不是側重理性的闡釋,而是一種直覺妙悟、情感體驗、整體關照的心理方式。接受者欣賞作品既不需要邏輯分析,也不用知性的解說,而是憑借一種特有的藝術感悟力,發揮理性的想象,直接領悟和把握作品的情趣韻味和深層意蘊。英、漢不同的文學審美要求使得漢語文學作品因模糊而生的諸多美學效果才難以原汁原味地復制或移植到英譯本中去。
三、結論
模糊性要能達到激活整體框架,實現模糊美。雖然任何語言中都有模糊性存在,但模糊美感對于漢語是主流美,而對于英語則是支流美。由于英語、漢語的模糊性在審美地位、表現形式、言語應用和審美價值等方面存在顯著的差異,因而造成漢語的眾多美感要素在英譯過程多有流失,無法加以準確傳遞。漢英翻譯之憾,莫大于感受其漢語模糊美感的磨蝕。漢、英兩種語言模糊性差異的核心體現在以神馭形和以形馭神。了解兩種語言各自的結構特征、組織規律,熟悉其背后所隱含的民族思維模式、文化背景和歷史溯因,可以幫助我們在翻譯時以適當的語符去激活相應的認知框架,使譯文更具有“信”度和“雅”度,使漢語的模糊美感磨蝕降到最低水平。
[參考文獻]
[1]毛榮貴.翻譯美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2]樊寶英,李洪先. 格式塔與文學審美品鑒[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1).
[3]高曉琦.接受美學視域下的文學作品的模糊美[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科版), 2008,(5).
[4]汪立榮. 從框架理論看翻譯[J].中國翻譯,2005,(5).
[5]汪立榮. 隱義顯譯與顯義隱譯及其認知解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5).
[6]伍鐵平. 模糊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