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理念,是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中的重要命題,也是時代精神在當代最生動的體現,具有豐富的哲學內涵,對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以人為本”;哲學內涵;實踐意義
[中圖分類號]B0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02-0122-02
一、“以人為本”的哲學內涵
要真正理清“以人為本”的哲學內涵,理解其在現時代的精神實質,并與歷史上的“以人為本”區別開來,就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做出進一步的解析。
(一)“以人為本”中“人”的含義
“人”是研究“以人為本”的邏輯起點,而人的問題離不開人的本質。以往的哲學家們指出人是感性的自然存在物或是理性的存在物,往往把人理解為一種抽象的存在。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實踐的角度去理解人,才使人的本質得以科學地說明?!耙匀藶楸尽敝械娜耍皇亲鳛樽匀豢茖W對象的生物物種的人,而是作為哲學社會科學對象的人。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這個人是指現實的人, 即在社會中生活和活動著的人?,F實的人是馬克思主義人本觀思路的出發點。遵循這一基本原理,“以人為本”中的“人”的含義包括:一是全體社會成員,二是指人民。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歷史唯物主義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譹?訛在這里,人首先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主張人是社會人,社會是人的社會,人與社會具有內在的統一性,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譺?訛
“以人為本”中的“人”是一個按一定結構、方式集合而成的復雜的、系統的概念,是個人、群體和類的統一。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層面來理解,人不僅是指自然人、社會人,而且是指全面發展的人;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視野里,人是指作為歷史中經濟社會發展主體和動力的人;從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角度來理解,人不僅是當代人,而且也包括他們的子孫后代。
(二)“以人為本”中“本”的含義
對“以人為本”的“本”的理解和認識,需要從其本體論意義、價值論意義和歷史觀意義上進行分析。
第一, “本”具有本體論的意義,指的是世界的基礎和本原。在哲學史上,物、心、精神都曾被當作“本”,并由此而演化為唯物、唯心、神學等流派。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把對世界之本的追尋置于人的生活實踐中。第一次真正置人于“本”的地位,而且把對人的理解建立在嶄新的實踐基礎上?!耙匀藶楸尽笔菍κ澜绫举|的正確認識和如實反映,表明我們對世界和社會的認識進入了一個更高級的階段。
第二,“本”具有價值觀的意義,指的是目的和歸宿。人是目的,就是說人是人的活動和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和歸宿,這是相對于人是手段而言的。人的活動與動物的本能活動的根本區別,就在于人的活動具有自覺的目的。而促使人們從事各種活動的根本原因,就是人的需要。“以人為本”就要求本著人的價值和需要來決策和行事。
第三,“本”具有歷史觀的意義,指的是行為指向和終極目標。“以人為本”中的“本”的行為指向也就是開發人才資源和積極籌劃能力本位建設。與技術、自然資源、資本等物的因素相比,人這個因素最重要、最活躍、最根本,人才資源是最寶貴的資源?!耙匀藶楸尽钡摹氨尽钡慕K極目標就是人的全面發展?!耙匀藶楸尽敝械摹氨尽奔词侵敢匀藶樽詈蟮母鶕?,以人為最高的出發點和最后的落腳點。
(三)“以人為本”的含義
“以人為本”,從哲學上說就是要以人為本位。在世界萬千事物中,人是最為寶貴的,人不僅是手段,而且是目的,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當以人為本,將人放在本位。“以人為本”的含義首先是一切為了人,“以人為本”既是一種原則,又是一種價值取向,同時也是一種思維方式。作為一種原則,它充分肯定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是貫穿于人的世界的一個根本原則;作為一種價值取向,它強調尊重人的合法權益,尊重人的個性發展,能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益、凝聚力量,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就是在價值觀上和實際工作中摒棄權力本位、神本位的思維方式,強調一切發展要以人為出發點,要依托人的主體性,要以人為目的。
“以人為本”指的是人們處理和解決一個問題時的態度、方式、方法,即指的是人們抱著以人為根本的態度、方式、方法來處理問題,而所謂根本就是最后的根據或最高的出發點與最后的落腳點?!耙匀藶楸尽辈煌凇耙悦駷楸尽?,因為“民”是“人”的大多數,但“民”并不等同于“人”,不能以“以民為本”來代替“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比“以民為本”更寬泛,與“以人為本”相反的原則是以物為本的,因此,“以人為本”的提法有其確切的含義,不能用別的提法籠而統之地加以取代。
“以人為本”不僅僅是一切為了人,而且是為了一切人。馬克思曾經明確指出,共產主義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 。?譻?訛由此可以看出,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者為之奮斗的崇高理想,“以人為本”正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質要求。
二、“以人為本”的實踐意義
“以人為本”作為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中的重要命題,是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基礎之上的,它在堅持物質決定意識的前提下,回答了我們在社會實踐中處理各種關系時應該以何者為本位、根本和主體的問題,確立了我們行為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現階段,堅持“以人為本”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實踐意義。
(一)“以人為本”是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和前提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笨茖W發展觀要求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我國的改革和發展。傳統的發展觀以追求經濟社會發展作為目標,而科學發展觀則強調通過協調經濟、社會和人的發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因而科學發展觀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人的全面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和靈魂。
(二)“以人為本”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和根本原則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促進社會和諧是我國發展的重要目標和必要條件。要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從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入手,更加注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發展社會事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更加注重社會公平,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設,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保持社會安定團結。”構建社會和諧要以人的和諧為根本前提,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譼?訛因此,“以人為本”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指導原則。
(三)“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地提出了以“以人為本”為核心,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內容的科學發展觀,這集中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的目標不是單純的經濟增長,而是一個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社會各個領域全面發展的目標體系,是一個以人為目的的奮斗目標,蘊涵著“以人為本”的精神。改革開放以來,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表明,只有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價值目標,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才能如期實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得到充分體現。
三、結語
“以人為本”的思想已經滲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提出來的,有著許多錯綜復雜的緣由和起因,這也決定了“以人為本”內涵的特殊性?!皥猿忠匀藶楸?,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譽?訛這是“以人為本”思想在我國社會主義發展中的內涵和原則的最好體現。
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新發展。深刻而全面地理解“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對于我們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