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保護少數人的權利是每一個國家都不可回避的問題。少數人作為人類群體的一份子,理應享有作為人的權利,并且這一權利不因多數人的意志而改變。少數人基于其歷史或現實中的地位,其應當享有受特別保護的權利,但也要避免對多數人的反向歧視。本文擬通過對少數人權利的界定,來論證少數人權利保護的正當性及少數人權利與多數人權利的平衡。
[關鍵詞]少數人權利;多數人權利;反向歧視
[中圖分類號]D03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02-0119-03
一、少數人權利的界定
對任何一個事物的研究首先應先界定該事務的概念是什么,少數人權利也是這樣。對少數人權利的界定,必須先弄清楚什么是少數人,界定少數人的標準是什么,怎樣的群體才能稱得上是少數人等問題。
少數人的概念是國際法上經常討論的話題。國際法中定義少數人的嘗試可以追溯到國際聯盟時期國際常設法院對有關雙邊條約所做的法律解釋。1919年,保加利亞和希臘締結的條約涉及對少數人社群的保護。1930年,國際常設法院在其咨詢意見中認為:條約規定的少數人社群是指生活在一個國家或地方的人群,該社群具有自己的種族、宗教、語言和傳統的認同,該社群成員之間彼此團結,相互幫助,并主張他們的傳統與宗教。二戰之后,由于1948年的《世界人權宣言》中沒有關于少數人權利的規定,對于少數人權利的討論一時期也就悄無聲息了。直到1966年聯合國《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盟約》第27條特別規定了少數人權利的條款,有關少數人的概念及其在各國社會中的地位才又成為國際法上關注的重要問題。?譹?訛
“少數人”是一個內涵和外延都極其模糊的概念,這就決定了“少數人”概念的相對性。因此,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人對此有不同的理解。卡波托爾蒂在1978年《關于隸屬與種族的、宗教的和語言的少數人權利研究》中將少數人定義為:“少數人是那種在數量上居于少數,政治上不處于支配地位,在人種、宗教和語言方面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征,并且具有維系自己文化、傳統、宗教和語言向心力,居住在一國領土上的國民。”英國著名的研究少數人權利的專家西格勒認為,少數人是數量上具有一定規模,在膚色、宗教、語言、種族、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同于其他人特征,由于受到偏見、歧視或權利被剝奪,在政治、社會和文化生活中長期居于從屬地位,國家應該給予積極援助的群體。《歐洲保障少數人權利公約》中將少數人概念表述為:“在數量上居于少數,在人種、宗教或語言方面具有不同于其他人的特征,含有維護他們文化、傳統、宗教或語言傾向的國民。”?譺?訛由以上幾種對“少數人”概念的分析可知,人們一直在試圖為少數人的內涵設定一定的標準:一定數量的標準、一定特性的標準、特定的社會地位標準、特定的主觀要素標準。“少數人”范圍的界定具有相對性、復雜性及多樣性的特征,這就要求我們在理解“少數人”的真正內涵時不能只局限于某一個或某一些標準,應當用一種開放的眼光來看待它。少數人不能僅以數量作為判斷標準,因為設置一個數量比例標準是很困難的。另外,少數人群體數量的流變性也可能使得昨日的多數成為近日的少數,或者昨日的少數成為近日的多數。就少數人的空間分布來看,在這個地方是少數,而在另一個地方也就可能成為了多數。因此,無論在時間上還是在空間上,以數量作為界定少數人的標準都是不準確的。少數人的特性標準也不能僅僅只局限于種族、宗教、語言、文化、膚色等要素,因為隨著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界定少數人群體的特性標準將會日益擴大。
基于以上論述,少數人的定義大致可界定為:少數人是指在數量上有一定的規模,在種族、宗教和語言文化及價值取向等特性方面不同于數量上相關的多數人,并且有保留這種種族、宗教和語言文化及價值取向等特性的訴求,在社會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各領域遭受偏見、歧視對待,甚至權利被無理剝奪,在各相關領域長期處于從屬地位。
二、少數人權利保護的正當性
由于社會資源的稀缺性,人類的需求與資源之間總是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人類社會中用以配置各種資源的重要的行為規則是采用法律的形式來加以穩固和維系的,從法律上講賦予某些社會群體及其成員以權利,也就意味著該社會中的其他成員要承擔相應的義務。要闡述少數人權利的正當性,就必須弄清楚這種法律規則所維護的資源配置體系是否合理。少數人權利保護的正當性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但主要是針對兩個基本的價值因素:一是平等,二是個人自由或尊嚴。?譻?訛
(一)權利的平等保護與非歧視對待
平等的價值觀是人類社會幾千年來不斷追求的核心價值理念之一。在西方的法律和政治傳統中,平等的理念始于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時代,是人類克服社會生活苦難的一種理想。作為一種社會實踐結果,平等原則已由各國的國內立法和現行的國際法確立為一項基本的權利。資產階級的啟蒙思想家為了反對封建專制和封建特權提出了“天賦平等”和“自然平等”的理論,他們認為人人生而平等。同時,平等權也是國際社會所公認的一項基本人權。如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26條規定:“所有的人在法律面前平等,并有權受法律的平等保護,無所歧視。在這方面,法律應禁止任何歧視并保證所有的人得到平等的和有效的保護,以免受基于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見解、國籍或社會出身、財產、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理由的歧視。”可見,受平等對待已成為一項普遍的基本人權。
然而,我們在關注平等的同時,應該考慮到平等這一基本價值理念之所以如此引人注意是因為它的對立面——歧視的普遍存在并在一定時期還不能有效地得到解決。歧視作為一種社會人際關系的產物和狀態,是指人對人的一種不應有的不平等的低下看待。從法律意義上考察,歧視往往表現為:作為特權的另一個極端,人不被當作與他人同等的人;受歧視者的應有權利得不到法的應有確認,即使確認了也得不到與他人同等的法的權利的同等法律保護;法的義務比其他人格外沉重,被不恰當地過多要求。在現代社會可能會存在這樣一種現象:某一個社會中的多數或權威假借“多數”的名義,將其自身利益虛化為“公益”,從而使得社會中的“多數”或權威似乎得到了漠視少數的道德支撐甚至法律授權,堂而皇之地進行一些踐踏人權、蔑視人格尊嚴的行徑。這必然將導致一種“多數的暴政”。誠如托克維爾的至理名言:“人世間沒有一個權威因其本身值得尊重或因其擁有的權利不可侵犯,而使我愿意承認它可以任意行動而不受監督,隨便發號施令而無人抵制。當我看到任何一個權威被授以決定一切的權利和能力時,不管人們把這個權威稱作人民還是國王,或者稱作民主政府還是貴族政府,或者這個權威是在君主國行使還是在共和國行使,我都要說:這是給暴政播下了種子,而且我將設法離開那里,到別的法制下生活。”?譼?訛
(二)少數人自由或尊嚴的尊重
任何人都服從或服務于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的價值信條的人民的利益,由此導致少數人權利不僅在法理上缺乏法律的實證,甚至在道德上都不存在合理性。因為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一直秉承著整體主義的價值本位,“少數人”、“異類”、“標新立異”、“不合群”等詞語都含有貶義甚至歧視的色彩,而這些被歸為異類的少數人就有可能被主流社會所拋棄,無處不在的有形的或無形的歧視、偏見,使得他們根本無法正常享有人之為人的權利。人不同于動物,人有尊嚴,因為人有理性,有理性的人就必然要求其他人尊重自己的自由與尊嚴,并希望自己的價值能夠得以實現。薩維尼指出:“所有的權利,皆因倫理性的內在于個人的自由而存在。”?譽?訛每一個人,無論其種族、性別、宗教、膚色或工作、財產、地位如何,其自由和尊嚴都要受到尊重,這是他們作為人所應當享有的權利,當這些權利不被尊重時,他們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這是一個人,無論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富貴的人還是貧賤的人,智慧的人還是愚蠢的人都有的訴求和愿望。“少數人作為人類群體中的一分子,理應享有人做為人的、基本的權利,這些權利并不因為任何多數的意志而改變,這是人的內在倫理價值所決定的。”
三、多數人和少數人權利的平衡
在處理少數人與多數人權利沖突的問題上,羅爾斯強調,對于少數人不僅應當在形式上給予平等的對待和機會,而且還必須通過國家或社會給予其特殊的保護和優待,使得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社會活動中去,實現真正的公平競爭。這對于改善少數人長期受歧視,甚至被剝奪基本人權的狀態大有裨益,但這樣是否會造成對多數人的反向歧視呢?對少數人權利的特別保護,有可能構成對多數人群體的反向歧視,這也是有學者反對對少數人特別保護的重要理由之一。那么,在什么樣的情形下需對少數人進行特別保護、特別保護的程度以及如何進行保護才不會構成對多數人的反向歧視等就成了目前學界所應積極探討的問題。在德沃金看來,“在某些情況下,一個將很多人置于不利地位的政策,因為它使社會作為一個整體的境況變好,所以它是合理的”。?譾?訛只有當少數人能夠使用他們自己的語言、受益于他們自己組織的服務并參與國家的政治和經濟生活時,他們才能夠開始取得大多數人視為理所當然的地位。對這些群體,或屬于這些群體的個人給予不同的待遇,其目的若是要推動整個社會的有效平等和福利,則實行這種不同待遇就是份所應為的。?譿?訛因此,對少數人權利的保護就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讀?訛
第一,法律和政府給予特殊保護的對象只應限于歷史上遭受偏見、歧視,或現實生活中因數量、地位等方面的不利地位而權利正在被剝奪或受到嚴重威脅的少數人群體。
第二,對少數人的特殊保護只應存續于少數人的特殊屬性確實需要保護才能得以延續的時期,當其在社會上恢復了與多數人相同的社會地位后,這種特殊保護就應予以終止。
第三,少數人的范圍因各國的類型和狀況千差萬別,應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來界分少數人類別的合理性。
第四,對少數人權利保護的程度應與其自身的境況相當,即足以彌補其歷史上和現實中所遭受的歧視和不利地位。這就是說,特別保護中所包含的差別性待遇,必須建立在合理、客觀的基礎上。采取比例對待原則解決這方面的問題較具有合理性。
當然,保護少數人的權利必須尊重多數人的權利,因保護少數人的權利而忽視甚至踐踏多數人的權利是一種得不償失的歷史倒退,我們必須在少數人與多數人權利之間找到一個恰當的平衡點,必須保證對少數人權利的特殊照顧應被限定在公平、有利于改善其不利現狀的范圍之內。這就需要政府在民主制度的框架下,不斷完善其立法、司法以及與此相關的各項政策。既讓少數人真正感受到其權利得到了應有的尊重和保護,又讓大多數人覺得保護少數人權利的必要性,使他們真正認識到保護少數人權利的各項制度的本質內涵,讓他們用一種理性的眼光與態度來對待少數人的各項權利,真正認識形式平等與實質平等的關系,這也是一個政府能夠更好的落實各項關于保護少數人權利的政策必須首先處理好的各種關系,以避免“多數人的暴政”,又不會出現對多數人的“反向歧視”。
四、結語
對少數人權利的保護是當今社會不可逃避的話題。尤其是在我國這樣一個多民族國家里,對少數人尤其是少數民族人的權利的保護是我們國家甚至每個公民都應當重視的問題。我國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各項優惠政策和特殊措施,這是我國在保護少數人權利方面的具體實踐。在我國,雖然民族問題仍舊存在,但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我們的民族政策能夠很好地處理這些問題,這也是順應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主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