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了英語專業翻譯方向大三學生英漢篇章翻譯中所犯的邏輯錯誤,討論了這些錯誤的成因,指出在翻譯過程中邏輯規約與校正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減少譯文中邏輯錯誤的對策,對翻譯教學有一定的啟示。
[關鍵詞]學生譯文;邏輯錯誤;邏輯規約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02-0094-03
翻譯活動不僅是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更是不同思維方式之間的轉換。邏輯思維在翻譯過程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翻譯中的邏輯問題至關重要。對翻譯過程中邏輯問題的研究,我國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的(參見閻德勝,1999)。有很多學者(董史良,1988;閻德勝,1999;劉宓慶,2001; 張光明,2001;龔光明,2005;向紅、王雪梅,2007)對這一問題都進行過探討,其中,閻德勝還提出要建立邏輯翻譯學。總體來說,對翻譯中的邏輯問題,不同學者基本上是從兩個角度考察的,有些是從形式邏輯角度出發,從概念、判斷、推理及形式邏輯基本規律幾方面討論;另一些是從篇章的銜接與連貫的角度出發,側重語義連貫。然而,上述研究更多地側重于理論探討,少見對此問題的實證研究。本文從普通邏輯角度出發,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客觀描述了學生在英漢語篇翻譯中所犯的邏輯錯誤的類型及其比重,分析造成這些邏輯錯誤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對策。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問題
其一,學生在英漢語篇翻譯中會犯哪些邏輯錯誤。
其二,導致這些邏輯錯誤的原因有哪些。
(二)資料來源
本文的材料是2007年英語專業八級考試的英譯漢語篇,30名學生參加了一次測驗,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完2007年專業八級真題。由于兩位同學的譯文嚴重脫離原文,故排除在外。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對學生譯文進行了邏輯錯誤分析,對分析結果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SPSS(13.0)進行了數據分析。
二、邏輯錯誤類型
本文對邏輯錯誤類型的分類采用李衍華對漢語的邏輯錯誤分類方法,但做了一些調整,共分為概念方面的邏輯錯誤、判斷方面的邏輯錯誤、形式邏輯基本規律方面的邏輯錯誤三種類型,每一種類型的邏輯錯誤又分為若干小類,分類如下表所示(見表1、表2、表3):
三、結果與分析
(一)總體觀察
總體來說,學生在英漢語篇翻譯中均會犯邏輯錯誤。從表4可以看出,三類邏輯錯誤的平均數分別是:概念方面2.357,判斷方面1.321,形式邏輯基本規律方面1.643。
第一,在學生譯文中,三類邏輯錯誤,即概念方面的邏輯錯誤、判斷方面的邏輯錯誤、形式邏輯基本規律方面的邏輯錯誤或多或少有所體現。需要注意的是,在概念方面的邏輯錯誤中,學生在概念不明和限制不當中犯的錯誤最多;在判斷方面的邏輯錯誤中,學生在主謂失和、聯言不當、并列不當三類中犯的錯誤較多,在模態混淆方面錯誤很少;在形式邏輯基本規律方面的錯誤中,學生在偷換概念、轉移論題、自相矛盾三方面均犯了較多的邏輯錯誤。
第二,每位學生的邏輯錯誤比較集中,會重復犯一類錯誤。如有的同學會在短短一篇譯文中犯三次主謂不合的邏輯錯誤。
第三,有的學生在剛開始翻譯時理解不正確,然后一錯再錯,按自己錯誤的思路“作文”,雖沒有太多的邏輯錯誤,在語法上也是正確的,但譯文是不忠實于原文的。
第四,學生在碰到難以理解的詞、短語和句子時,會省去原文不譯,這種方法有時會使譯文“流暢”,有時導致譯文不連貫。
第五,學生世界知識的缺乏,是導致譯文專名翻譯晦澀難懂的一個重要原因。
下面就三類邏輯錯誤進行描述,具體分析每一類邏輯錯誤中各類錯誤的數量和比重,并舉例分析導致錯誤發生的原因。
(二)錯誤分析
1.概念方面的邏輯錯誤
調查發現(見表5),限制不當占了概念方面邏輯錯誤的“半壁江山”(50.75%)。限制是縮小概念外延的方法,即由外延較大的概念過渡到外延較小的概念。在漢語中,限制常采用在名詞前加定語和在動詞和形容詞前加狀語的方法。如果附加成分不能縮小概念外延,就是限制不當;在翻譯中,還要看原文的邏輯關系是否在譯文中得到了體現。如對“college graduates capable of deep reflection”的譯文有“有能力反應世界的學生們”、“強烈的能力”、“深刻反應”、“留給學生最深的問題是”等。這表明學生世界知識嚴重缺乏,學生譯文受原文形式束縛,對原文理解不透徹。
概念不明占概念方面邏輯錯誤的23.88%。學生在確定詞義時,如果不知道其確切含義,傾向于使用模糊表達法,導致概念不明。如原文有一句“At the same time, today, the actions, and inaction of human beings imperil not only life on the planet, but the very life of the planet”, 學生譯文有“人類的活動和沉寂”、“人類的行動與靜止”、“人類所進行的一些活動”等譯文,犯了概念不明的邏輯錯誤。
2.判斷方面的邏輯錯誤
如表6所示,犯主謂失和邏輯錯誤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受英語思維和語言結構影響,不能靈活地進行兩種語言間的轉換,漢語譯文表現出“歐化”傾向,且在譯文完成后,沒有及時校正,導致譯文晦澀難懂。主謂失和主要考察主語和謂語的關系是否符合邏輯關系,而關系不合主要考察謂語和賓語的關系。
(三)形式邏輯基本規律方面的錯誤
形式邏輯有三個基本規律: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遵守這些規律,就可以使我們的思維首尾一貫,保持同一和確定。違反這些規律的要求,我們的思維和論證就會含混不清、自相矛盾、模棱兩可和無論證性。在具體行文中,經常會犯偷換概念、轉移論題、自相矛盾等邏輯錯誤,從而違反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在本文中,形式邏輯基本規律方面的邏輯錯誤數量及比重如下表所示(見表7):
這幾類錯誤有共同之處,在學生譯文中體現為學生譯文缺乏連貫性,前文與后文,段首與段末,沒有必要的銜接與連貫,甚至前后文自相矛盾,譯文支離破碎,讓讀者不知所云。
在本測試中,幾乎每位學生都犯了轉移論題的邏輯錯誤。這個邏輯錯誤主要出現在第四段及第四段和第五段之間。英文原文的行文脈絡是:科技發展帶來的不僅是便利,還有問題——世界不僅需要知識,更需要智慧(來解決問題)——有深入思考能力的大學生(擁有智慧)——大學的使命(培養有深入思考能力的大學生)。而學生在翻譯過程中,沒有找到原文的行文脈絡,只是按照字面意思死譯、硬譯,這必然導致譯文邏輯關系缺失。
四、結論
通過上述數據分析和討論不難發現,學生在英漢語篇翻譯中常犯邏輯錯誤。導致這些邏輯錯誤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其一,學生在理解原文的過程中,不能正確、深入地理解原文。其二,在表達過程中,譯文不符合漢語表達規范,主謂、謂賓、定語和中心語搭配不當。其三,學生世界知識嚴重缺乏,對于一些專有名詞,背景知識了解不夠。其四,譯文完成后沒有或很少檢查譯文,缺少了邏輯規約和校正。
這些對于教學的啟示在于:今后在翻譯教學中,要加強學生在翻譯邏輯方面的有意識的訓練。翻譯過程中的邏輯問題牽涉很多因素,如原文理解、譯文表達、背景知識、翻譯技巧等。要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將翻譯的邏輯問題貫穿其中,加強學生理解,提高雙語水平,在翻譯實踐中,讓學生理清全文行文脈絡;在譯文完成后,多做檢查,加強邏輯規約和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