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民國初年甘肅省天水市出土的秦公簋銘文中“噚”、“徵”字訓釋的現有研究成果進行搜集整理。參考學者們關于兩個字的隸定及解釋所提出的不同意見,并結合古文獻資料,我們認為前者隸定為“噚”,讀為“尋”,訓為“用”;后者隸定為“徵”,讀為“昭”,訓為“明”。
[關鍵詞]秦公簋;“噚”;“徵”
[中圖分類號]H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02-0089-02
1919年,天水市秦州區秦嶺鄉和禮縣紅河鄉交界處出土的秦公簋,時代為春秋早期。著錄于《殷周金文集成》(以下簡稱《集成》),器號為4315。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1986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即今中國國家博物館)按原大復制秦公簋一件交天水市博物館收藏。簋體通高21.8厘米,最大直徑23厘米。蓋、身紋飾均以蟠虺紋與瓦棱紋相配。器銘與蓋銘聯讀,合而成篇,共計120字。這是迄今為止甘肅出土銘文字數最多且聞名于世的一件重器。秦公簋為早期秦史和秦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文物的資料,具有珍貴的歷史文獻價值和書法藝術價值。目前,學界對該器銘文多有深入研究,但仍有部分疑難字詞考釋存留疑問。今擷取兩字,略陳己見。
今按:“各”前一字釋為“遄”,或讀為“登”均不可從。遄義為:“往來頻繁而疾速。”《說文》:“遄,往來數也,從辵,耑聲。《易》曰:‘事遄往。’”《爾雅·釋詁下》:“遄,疾也。”又:“遄,速也。”郭璞注:“速,亦疾也。”登義為:“升,自下而上。”《說文》:“登,上車也。從癶、豆,象登車形。”段注:“引伸之,凡上升曰登。”《易·明夷》:“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故陳英杰所指“皇祖恭敬地下降到人間”與“登”上升之義恰好相反。于省吾認為“徵格”猶言“昭格”,我們認為該訓釋允洽甚確。《爾雅·釋言》:“徵,召也。”召、昭古通。昭義為“明”。《詩經·小雅·鹿鳴》:“德音孔昭”鄭玄箋。《詩經·大雅·文王》:“文王在上,于昭于天。”朱熹集傳。《詩經·周頌·訪落》:“率時昭考”鄭玄箋。格義為“正”。《尚書·高宗肜日》:“惟先格王”蔡沈集傳。《尚書·西伯戡黎》:“格人元龜”孫星衍今古文疏引《方言》云。我們認為,“其嚴昭格”在此用來表現先祖的光明偉大,德藝雙馨。與其前一句“以昭皇祖”內容相對應。因未見于老對該句中“昭格”進一步解釋,今集釋與此作為補充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