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夫,曹家謀,方萬里
自2004年教育部頒發《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以來,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逐漸從學科知識型教育轉向專業技能型教育,高職院校紛紛探索適合自身特點的“工學結合”、“做學合一”人才培養模式。采取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必然培養出不同特色和質量的人才,這種人才質量檢驗和評價取決于市場的認可。光明日報于2010年撰文指出,滿足企業需求是高等職業院校生命力之所在。高職教育的發展趨勢表明,哪個學校的專業設置貼近市場并且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符合企業(用人單位)人才培養需要,哪個學校就占領區域或行業人才培養的制高點。而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深入市場了解企業對職業人才的需求。這一點給人才培養方案設計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師作為對學生的直接教育者,應該根據專業的發展,動態的了解市場的產品或服務的變化,真切的感受用人單位對人力資源的需求,成為人才培養的有效實施者。但現狀是,高職院校的大部分教師來源于高校的畢業生,學歷層次較高、理論知識扎實,但缺乏實踐訓練,尤其是對企業的運作缺乏感性的體驗和理性的思考。這很容易導致人才培養設計與實際人才需求的脫節,使高職教育陷入供給制教育的桎梏。
因此,結合我校的人才培養改革這一契機,利用問卷調查的方式,走訪了多家企業。我們得到了關于江蘇省內制造業和服務業等不同類型企業對高職會計人才崗位技能和職業素養的需求信息,這不僅是我校會計專業制定人才培養改革的基礎,也從一個側面為高職教育會計人才培養提供一定的數據。
1.樣本企業基本情況
本次調研專門針對企業對會計人才崗位需求的調研。此次調研共發放調查問卷24份,共收回問卷1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79.17%。從行業分布來看,這些企業分布于制造業、商貿流通、科技服務等行業。其中制造業占到57.90%,超過一半,這客觀反映了江蘇省以制造業為主的產業特征,商貿流通行業占15.80%,服務業占到10.50%。企業產值最大的有6個億,最小的有100萬,員工人數最大的達到500人,最小的有45人。企業平均產值為7938萬,員工平均人數為169人,樣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從企業性質來看,本次調研包括了國有企業、股份制企業和私營企業等多種類型。其中,私營企業最多,占到40%,其次是股份制企業,占到30%,三資企業占到10%,國有企業占到5%。本次調研樣本客觀反映了江蘇省內企業的基本性質,即私營企業為主的特征。從單位所采用的會計制度來看,一半的企業采用新會計準則,這說明江蘇省企業在會計制度規范建設上反映了當前會計發展的新形勢。這對我們目前高職會計教育改革的內容提出了一些要求,必須緊跟形勢的發展和變化。樣本的基本情況見表1。

表1 樣本企業的基本情況

PanelB:企業類型分布國有民營三資股份制非營利金融其他企業類型(%)5401030555

PanelC:會計制度采用情況新企業會計準則企業會計制度小企業會計制度金融企業會計制度會計制度(%)5015530

PanelD:企業規模樣本個數均值標準差最小值最大值注冊資金(萬元)197938.3216165.4510060000從業人數(個)1916911445500
2.樣本企業會計崗位設置情況
從調研的企業看,共有七個崗位,分別為出納、總賬、材料會計、往來會計、報稅員、收銀員、記賬員。從會計專業崗位調研的情況看,100%的被調查企業設置出納和總賬崗位,70%的被調查企業設置記賬員,55%的企業設置往來會計,50%的企業設置材料會計,30%的企業設有報稅員崗位,15%的企業設有收銀員崗位。見圖1。

圖1 被調查企業會計崗位設置比例基本情況
另外,有65%的企業存在輪崗現象,這就要求在教學中進一步開展多崗位教學,在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計時充分考慮課程與課程的銜接、課程教學設計與會計不同崗位能力結合。從被調查企業的輪崗時間看,36.4%的企業會在第一年就輪崗,這對高職畢業生來說具有挑戰性,在剛進入職場時就能夠適應多崗遷移的情況。對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設計者和培養者來說,要在培養過程中進行教學的交叉設計 ,“做中學、學中做”,使學生能熟悉各會計崗位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技能。被調查企業會計崗位輪崗情況見圖2。

圖2 被調查企業會計崗位輪崗基本情況
1.會計崗位應具備的技能
會計崗位應具備的技能基本包括,珠算、點鈔、會計數字書寫、會計電算化、小鍵盤錄入、文字處理與制表、財經應用文寫作、數據分析。會計電算化排在所有技能的第一位,數據分析排在第二位,文字處理與制表排在第三位。傳統上認為對于會計崗位必需的技能如點鈔、小鍵盤錄入和珠算則排在最后三位。此次調研結果表明,會計電算化對于會計從業人士來說至關重要,這也說明了我們需要將會計電算化(財務軟件應用實務)作為專業核心課程,進一步強化。具體數據見圖3。

圖3 被調查企業關于會計崗位基本技能需求的回答情況
2.會計崗位應加強培養的素質
選項包括:職業道德、事業心與責任感、專業業務知識、外語水平、計算機應用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吃苦耐勞精神、組織管理能力、創新能力、競爭意識。該問題的設計選項不存在排他關系。調查結果表明,團隊協作精神和事業心與責任感并列排在第一位,這客觀說明目前我們的高職素質教育體系中缺乏團隊合作和敬業精神的培養和塑造。專業業務知識排在第三位,這說明目前高職教育中的崗位技能培養質量也沒有充分得到企業界的認可,列在應加強培養的素質的第三位。競爭意識、創新能力和外語水平這三項能力的要求偏低,這與高職會計專業學生所從事的崗位工作性質有關,多表現為從屬或服從性,但從一個人才的可持續發展看這三項能力仍然重要。具體數據見圖4。

圖4 被調查企業關于會計崗位職業素養要求的回答情況
3.對現有課程體系有效性的評價
現行高職課程體系主要分三個層面:一是公共課,包括語文、數學、英語、政治、計算機基礎、體育;二是專業基礎課,包括經濟學、金融學、統計學、經濟法、財經法規寫作;三是專業技能課,包括會計基礎、財務會計、管理會計、成本會計、會計電算化、財務管理、稅法實務、審計、證券投資等。這些基本涵蓋了高職會計專業的大部分課程。調研結果見圖5。
財務會計、稅法、會計電算化、基礎會計等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居于前四位,說明被調查的企業會計人士對于專業技能課程普遍認可,而體育、政治、語文等課程為有用程度最低的課程。這說明企業人士對專業技能知識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目前人文課程的內涵和質量亟待適應高職教育的要求。上述調研的數據,為我們進一步強化和完善現有的課程體系提供了較為針對性的素材。

圖5 被調查企業關于會計崗位職業素養要求的回答情況
我們在調查問卷最后設計了會計專業前景及人才需求的問題,來自企業的信息告訴我們,會計專業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但是從對崗位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受訪情況看,企業對目前高職會計人才的培養質量并不滿意。這一矛盾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認真思考。我們要努力調整培養目標以適應企業的需求。
在“硬能力”方面,要由校、行、企合作,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突出實踐教學,重視專業技能培養;要按照典型工作任務和崗位能力要求,設計教學載體,“做中學”、“學中做”;要深化會計電算化、數據分析等崗位技能的訓練,加大了課證融合的比例,如在財務軟件應用實務課程中引入ERP信息化認證,引入會計從業資格實訓。在“軟能力”方面,要融入綜合能力訓練、職業素養訓練;要深入開展多種形式的第二課堂,應用專業知識和相關知識, 培養自主學習意識,鍛煉對市場環境的適應能力和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 養成良好的自律和自控素質,形成良好的溝通交流技巧和優秀的團隊協作精神。
[1]凌世壽,石勤. 以崗位技能為核心構建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J]. 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0(3): 92-97.
[2]李志宏,楊應崧,吳巖,等. 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績效分析研究[J].教育研究, 2011 (8):24-29.
[3]鹿林. 滿足企業需求是高等職業院校生命力所在[J].職業技術教育,2010(21):25.
[4]曹家謀. 高職財經類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內涵與培養[J].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5): 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