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4)
實現公民網絡政治參與從自發性無序到有序的可行性考量
龐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4)
公民網絡政治參與以主導力量的不同,可分為官方組織引導性的網絡政治參與和公民自發性的網絡政治參與。隨著信息網絡的普及和公民民主政治參與意識的增強,公民自發性的網絡政治參與逐漸成為主流。自發性帶來網絡政治參與活力和積極方面的同時,也產生了很多自發性無序的問題。如何既能發揮自發性的優勢,又能較好的規制自發性無序的問題,從而實現公民網絡政治參與自發性有序的健康發展,本文為此將主要探討實現公民網絡政治參與自發性有序的可行性。
網絡政治參與;自發性;可行性
網絡政治參與已成國內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但對于網絡政治參與定義,國內學者沒有做出統一的界定。王金水認為公民網絡政治參與就是:“公民以網絡為途徑和手段介入政治生活領域,參與制定、討論政府的公共決策,從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政治體系的運行方式、運行規則和政府決策過程的政治行為?!保?]姚秋艷認為網絡政治參與可以定義為:“公民借助于網絡媒介來表達意圖和利益訴求,并試圖影響國家決策和行為的活動?!保?]王青松基于政治參與概念的一般理解,認為可以把網絡政治參與釋義為:“普通公民或利益團體在互聯網絡環境中通過各種合法途徑所創造或進行的旨在影響涉及權力、權利、利益等普遍性問題的現象或活動。”[3]郭小安認為“網絡政治參與是在公民借助于網絡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政治生活的行為,表現形態非常多樣化,只要是參與行為是以網絡為中介的,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政治生活,如政治交流、政治謠言、政治播、政治宣泄、政治選舉、政治結社等,都可以成為網絡政治參與?!保?]通過學者們對網絡政治參與已有界定,可以看出網絡政治參與的核心就是:公民通過網絡影響政治行為的發展,從而維護自身關心的利益。
本為以對公民網絡政治參與主導力量的不同為區分標準,把網絡政治參與分為官方組織引導性的網絡政治參與和公民自發性的網絡政治參與。官方主導的網絡政治參與表現形式,有像廣東“奧一網-網絡問政”,煙臺“膠東在線-網上民意”,湖南“紅網-百姓呼聲”等官方問政網站,和像人民網“強國論壇”“地方領導留言板”、新華網“發展論壇”等官方主辦的媒體網絡政治參與平臺,以及各級政府設立的政府門戶網站等。公民自發性網絡政治參與表現形式,主要是在非官方性的網絡論壇(BBS)、社交網站、博客、微博等網絡平臺上,進行自發性的網絡政治參與行為。
有序和無序的網絡政治參與劃分界限就是:是否依照法律和規則進行參與。有序的政治參與表現為,通過合法的、理性的、有秩序的方式參與,從而達到準確表達意愿、維護自身關心的利益和促進政治不斷完善的目的。無序的政治參與表現為,通過非法的、非理性的、無序的方式參與,造成無法有效表達意愿、傷害公共和他人的合法利益、破壞社會穩定等結果。
本文將從自發性網絡政治參與現狀入手,分析實現自發性有序的網絡政治參與的必要性,最后探討實現公民網絡政治參與自發性有序的可行性。
因部分網民個體獲得相應信息不全,信息處理能力和信息真偽分辨能力不強,在網絡政治參與中會表現出不理性的一面。加之在目前公眾對政府普遍缺乏信任心理,一旦一個政治事件發生,“由于未經過深思熟慮,所以不少網民的評論往往只是蜻蜓點水式的感受,理性化的思考較為少見,而當這種感受的對象是自己難滿意的政治現象時,也會產生嚴重的心理失衡感,評論往往變成政治宣泄?!保?]當前網絡的隱匿功能和我國規范網絡言論法規不健全,使得網民在缺乏網絡道德感和法律責任感下,在網絡空間中的行為更自由、更不規范,甚至出現違法行為。如在網絡問政中,以所謂“網絡監督”為名,對事件當事人進行“人肉搜索”,公開他人合法隱私;入侵政府網站、惡意誹謗官員等,從而形成一種符合所謂“道德”而不合法的“網絡暴力式”政治參與。
網民的缺乏嚴肅性和合法性的行為,并帶著質疑、聲討、泄憤的情緒,將難以形成有效的政治性參與。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僅讓網民不能與官方之間形成有效溝通,而且可能會導致“網絡群體事件”,擾亂正常的網絡秩序穩定。
與官方網絡問政平臺不同,公民自發性網絡政治參與并沒有與政府間建立直接的溝通機制。在非官方網站上網絡民意不能直接得到官方的回應,而只能在網絡民意形成網絡輿論壓力后,才能引起官方的關注和回應。這樣一些非官方網絡往往就成了政府與網民雙方觀點展示的平臺,而不是直接性溝通平臺,更不是直接性公民網絡政治參與平臺。如若建立“網民訴求—政府回應”的直接互動機制,那么政府與網民就能及時、全面、準確地雙向信息交流,不僅可以盡快穩定民心,增強政府的公信力,而且可以讓網民的利益訴求得到及時的回復。
在對全國主要官方網絡問政網站調查中發現,有制度化壓力的問政平臺將有效促使各級政府各部門,積極關注并進行有效回復。而沒有制度化保證的自發性網絡政治參與效率會怎樣呢?
在此,以自發性網絡政治參與使用率較高的工具——微博,進行調查分析。筆者對在新浪微博注冊認證全國人大代表的微博使用情況,進行數據統計中發現,每年2、3月份是使用微博的全國人大代表人數最多最活躍時間段,而過了3月“兩會”期間,使用人數大幅下滑。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微博本應該是全年都在進行民意收集調查、與網民進行交流,而不是應集中在開會期間。在具體內容調查發現中,即使是相對活躍的2月份,很多代表的微博只是一句:“我開微博了,歡迎大家關注我”。從這些信息可見,近年來媒體熱捧的人大代表“微博問政”更多的是一種作秀成分,而缺乏真正有效的政治參與價值。另外一組數據是對人大代表所屬職業領域的數據進行的分析。從圖1中,可見法律、文藝和商業領域的人大代表發微博數最多,而公務員發微博卻很低、很不活躍。文藝、商業等領域因其行業特點,網絡參與表現出很強的活躍性,但作為網絡政治參與影響最直接的、最重要對話主體公務員群體,活躍性過低,使得微博政治參與的價值大大縮水。
在對民間網站(非官方的)調查中發現,由于網絡中充斥著大量非理性的表達,造成那些真正想表達的意愿過于分散,同時也使得某些問政話題沒有得到網民廣泛深入理性的參與討論,以致很多事情的討論只停留于表面。這樣得不到充分的參與,各種觀點就不能充分展現,不同的利益訴求就更得不到相互認同的機會。
由于網絡信息的海量,又缺乏有效的統計工具,所以目前還沒有令人信服的網絡政治參與效率的報告。本文采用網絡使用度最高的互動參與工具微博,進行調查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自發性網絡政治參與的宏觀狀況。結合以上新浪微博的統計數據和對其他網絡平臺的調查分析,可以看出在自發性網絡政治參與環境下,沒有制度約束的情況下,存在網絡政治參與最希望影響的決策者參與常常缺失,以及網民參與過于分散和不夠深入的情況,這些因素導致自發性網絡政治參與實際效率偏低。

圖1
網絡突破了傳統媒體的信息傳輸障礙,它的開放性和平等性極大地激發公民政治參與的興趣和熱情;網絡也將改善政治參與的途徑和技術手段,使政治參與的渠道更加暢通和完備。網絡的發展只是為政治參與提供了一種技術條件,公民的高度表達欲望才是網絡政治參與繁榮的根本原因。首先,中國改革開放后經濟高速發展,其所帶來的貧富差距拉大,司法不公正,貪污腐敗,住房醫療教育費用高漲等社會矛盾,引起百姓很多不滿,而此時發展成熟網絡恰好提供了一種方便快捷的利益訴求表達途徑。其次,由于現實體制民主制度發展不完善、法制不健全,造成利益表達渠道不暢,在此時網絡給了各個利益群體一個透明公正的利益表達渠道,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彌補了現實民主參與制度不健全。最后,隨著現代民主教育的普及,權利意識的增強,國民的政治參與需求也日益擴大。
這些因素使得剛剛接觸網絡政治參與的公民未免出現非法的、不理性參與的情況,也帶出很多虛假信息。網絡上信息的發布,就像病毒一樣,會急速擴散,不理性的參與行為會使那些虛假信息危害網絡的穩定,造成政府可能很難有效控制。如果長期處于無序政治參與下,將迫使政府采取更加嚴格網絡監管,從而削弱言論的自由性。同時也會對那些有序合法的網絡政治參與公民造成很大的約束。
實現自發性有序的網絡政治參與,一方面可以讓政府堅持言論自由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公民由于言論可能產生的風險,從而很好的保護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積極性。
在沒有網絡的時代,公民個體政治話語權影響力是很微弱的。而到了網絡時代,因網絡的傳播特性,極大地提升了個體的話語的影響。加之隨著交互性社交性網絡的發展,互不相識的因共同的利益關注匯集到一起,分享、轉載,從網絡到傳統媒體,再從傳統媒體到網絡,使得本來一件個體性或地方性的事件,瞬間可以成為全國性的公眾事件??谡D筆伐或熱情洋溢,產生的強大輿論壓力對政治性事件發展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力。尊重來自網絡的民意趨向,正成為各級政府,決策工作中的重要參考因素。
當網絡為大眾提供廉價的“個人麥克風”時候,普通公民似乎獲得了更為自由寬泛的信息發布權、觀點傳播權,但這并不意味著獲得了政治話語權,或者說并不意味著政治話語權地位的上升。因為話語權的形成必須有受眾,有影響力,更為重要的是權威性。政府作為權威的象征,憑其自身的合法性擁有重要的政治話語權。而網絡中公民要形成這樣有影響力的政治話語權地位,自然需要把每個人的話語影響力慢慢聚攏起來,形成合力,產生網絡輿論。公民自身的政治觀點在網絡傳遞過程中影響著別人,同時也被別人影響著,相互之間深入討論。在這一互動性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多數人的政治觀點,形成共鳴,形成爭議,進而擴大了影響。網絡影響力的擴大,再反饋到現實政治中,影響到公權力運用和政治的發展。這樣一個過程,公民網絡政治參與使得其政治話語權地位得以提高。而要保證這一過程的順利完成,必然需要自發性有序的網絡政治參與,才可以調動公民的積極參與的同時有序有效的形成合力,從而提升公民的政治話語權地位。
混亂、無序的網絡政治參與不僅不能發揮政治參與的價值,并且可能影響現實的政治穩定。而實現公民網絡政治參與從自發性無序進入有序,將有效促進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目前有5億網民,隨著網絡進一步普及,幾乎人人都將成為網民。要想讓這么多人認同政府政策主張,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保持網絡政治參與自發性,保障網絡輿論自由,可吸引最多的網民進行網絡政治參與,激發他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在寬松的網絡政治參與環境下,網民通過自我學習逐漸樹立起成熟的政治心態和公民意識。目前年輕人是中國網民的主體,年輕人特別容易情緒化,所以看起來中國的網絡政治參與整體性是情緒化。情緒化未必是壞事,這些年輕人會成長,將成為建設國家主體,那么應讓他們網絡中接受政治參與的訓練,哪怕是錯誤偏見的表達。假以時日,他們會自己認清事實是什么,如何辨別政治的真偽,如何正確有序的網絡政治參與,以致影響他們可以在現實中的有序的政治參與。
在保持網絡政治參與自發性的基礎上,逐漸實現由無序參與轉向有序參與是可能的。我們已經具備了相當好的基礎,只要繼續不斷完善以下幾個方面:
改革開放以來,國內輿論環境不斷開放,為發展政治民主創造了前提條件。這種從黨內再到國家的轉變,實質性的推動輿論環境開放。不僅在思想上轉變了黨政領導干部對于輿論認識,也轉變了其社會治理理念。例如,從2003年SARS疫情爆發后,逐漸形成了全面新聞發言人制度。這一制度不僅努力在滿足公眾的知情權,也在擴大公眾對政府的監督。前公安部發言人武和平曾響亮地提出:“讓媒體說話天塌不下來”。當今的媒體監督作用也越來越開放,像食品安全、醫患糾紛,官員貪腐等負面新聞不斷被揭露。這些都體現了政府對輿論開放的態度。那么網絡時代的到來,讓更多的普通百姓直接參與到對政府的監督中來,就需要政府更具開放性和包容性。寬松的輿論環境,有利于增加政府和公眾的真誠互動,政府更多傾聽公眾的批評意見,提高百姓對政府的信任度,有利于公民網絡政治參與自發性有序逐漸形成。
通過不斷完善法律體系,規范網絡政治參與行為,為自發性網絡政治參與明確自由的限度和規范政府網絡監管行為,從而引導公眾網絡政治參與由無序轉向有序。近年來,我國政府已先后制定了《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中國計算機互聯網管理辦法》、《互聯網信息內容服務管理辦法》、《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等一系列規范網絡行為的法規、條例和草案。這些法律法規為規范公民網絡政治行為提供指導性和可操作性辦法,但是對規范政府網絡監管行為和政府官員網絡政治參與行為的法律法規,目前還是有很多空白。完善的法律不僅要規范公眾行為,更要規范政府行為。健康有序的網絡政治參與,需要公眾和政府都保持一定的克制和理性。同時,應對政府官員的網絡政治參與行為形成制度化法律化的要求,而不是依賴個人對網絡的喜好。
政府與公眾之間只有建立有效的網絡互動機制,公眾才會自覺地通過有序的方式參與到網絡政治中來。長期以來政府信息披露機制很不完善,公眾對政府行為的知情權難以保障。加之少數官員應對媒體的水平有限,造成很多時候政府缺乏主動參與網絡政治的動力。另一方面,公眾在未能及時獲取官方權威信息的情況下,容易偏聽偏信小道消息,產生對政府的質疑。有序的網絡政治參與需要在政府與公眾之間建立如網絡新聞發言人制度、官員個人與網民網絡互動機制,拉近政府與公眾的距離,形成公開透明的網絡互動機制。可喜的是,我們已看到很多地方政府和領導人個人都開通了微博與網民真誠交流,使得普通公民和平時難以見上一面的官員可以一對一交流。但這是不足夠的,還應形成交流機制和考核機制,提高網絡政治參與的效率,從而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雖然目前網絡倫理失范行為層出不窮,不道德現象經常發生,但是主流的網絡參與發展是趨向理性自律的。網絡剛剛走入普通人的生活時候,很多人被網絡技術帶來的隱蔽性和自由性而麻木,導致個人在網絡中的自律能力弱化,在沒有現實社會直接監督情況下,產生了個體道德的偏離。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網絡倫理失范行為的發生,更多人意識到這種自由的無序會使他人受到傷害,終究自己也可能成為受害者。高度的自由,必然需要高度的自律。在當下的國內網絡中正在逐漸形成網絡自有的自律。多年的網絡參與發展,使網絡參與者對自身的行為、對網絡總體的行為規律都有了很深的認識,并能夠進行網絡道德反思。加之,國家有關部門對網絡精神文明建設有利的引導,健康文明的網絡觀念已成公眾的共識。網絡倫理觀的逐漸形成,自覺遵守、維護網絡道德的習慣保持,有利于自發性無序的網絡政治參與逐漸走向自律、理性的政治參與。
憲法賦予了每個公民合法的言論自由權,權利不是寫在紙上而是被實踐才有意義。今天公民自由表達權逐漸被更多人信奉,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對執政者們。我們可以看到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領導都非常重視通過網絡與公眾互動,鼓勵公眾表達真實的心聲。成熟的新聞媒體經驗也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到政府在社會重大事件的處理上,改變過去遮遮掩掩的作風,與公眾分享實情,分享資訊,從而贏得公眾的信賴。同時,公眾通過網絡的發展,個體表達欲望也得到了極大的釋放。雖然自由言論的表達不可避免的會產生情緒化的傾向,但看似混亂無序、甚至激烈的言論中其中包含著公民對政府和國家不斷進步的期望。這些不同的意見、批評的意見才會促使國家不斷革新。因每個人的表達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會有不同,網絡中的公共知識分子、公眾人物的深刻理性的觀點意見常常被普通公眾引用,大家分享他們的觀點言論,潛移默化的相互影響著。言論自由權利被執政者和公眾信奉,會促成多元化的言論,會讓不同觀點的相互碰撞,產生公眾理性的判斷,這對自發性網絡政治理性化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不能否認的是,網絡中無序的政治參與、泄憤的表達,很大程度上是對現實社會矛盾的反映。僅僅期待網絡自律和公眾政治素養的提高來實現有序的網絡政治參與,是根本不現實的。貧富差距拉大并且逐漸階層固化,底層民眾與既得利益體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激化;公平與正義,隨時受到威脅;住房、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民生問題改革效果不明顯。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緩解以致解決,網絡政治參與也將難以緩解激進化和情緒化。多年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如何讓百姓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如何加強民生建設,如何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面對這些我們的政府顯示了推進改革的決心。近年來,胡錦濤總書記和溫家寶總理在各地講話和重要會議上的表態都傳遞出深化改革的信號,并且溫總理在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重點指出要破解發展難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耙屆恳恢袊嘶畹眯腋6肿饑馈边@樣話語所體現的精神越來越多的反映在政府行動中?;馍鐣?,理順社會利益關系,將是網絡政治參與自發性有序發展的必要條件。
網絡的出現并沒有改變民主的含義,也沒有改變民主政治的追求。它只是提供了一種工具,更有效的溝通傳播工具。如何利用網絡促進政治文明和民主政治,人們還是在尋求辦法,尋找讓我們永遠善用科技的辦法。當然,我們如何運用科技來交流,這只是利用這些網絡工具的其中一個方面,更為重要的在于我們該如何讓政府和人民更加緊密聯系,如何利用網絡解決現實的問題。·
[1]王金水.公民網絡政治參與與政治穩定[J].中國行政管理,2011,(6).
[2]姚秋艷.網絡政治參與:涵義、特征和功能[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02).
[3]王青松.理解網絡政治參與:內涵、特征與影響因素[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0,(02).
[4]郭小安.網絡民主的可能及限度[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164-165.
[5]趙春麗.網民的政治心理及其調適[J].理論探索,2010,(6).
D621.5
A
1009-6566(2012)05-0057-05
2012-07-30
龐 龍(1988—),男,江蘇連云港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