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盧作孚不僅是一位愛國實業家,還是著名的教育家,尤其在教育方法的改革上,他針對舊的教育方法的弊端,結合自己的教育經驗,提出了啟發式教育,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學用結合、學以致用及以身作則、帶頭示范等教育方法,對普及文化知識、培養現代人才起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盧作孚;教育教學方法;學校教育;民眾教育;職工教育
盧作孚是中國現代史上的傳奇人物之一,他因創建我國近代最大的民營輪船公司——民生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而聞名遐邇。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毛澤東就提到我國民族工業發展過程中的四個重要人物,他們是“搞重工業的張之洞,搞化學工業的范旭東,搞交通運輸的盧作孚和搞紡織工業的張謇。”[1]然而,盧作孚雖然“是辦實業的,但實際上是一個辦教育的,幾乎前半生的時間,都花在辦教育上,而正在所辦的實業,也等于是在辦教育。”[2]特別是在教育方法上,盧作孚結合杜威的教育思想及自己的自學經歷和教學經驗,針對舊的教育方法的弊端,提出了自己的主張。
一、啟發式教育
盧作孚對舊的教育方法有著切膚之痛,他尖銳地指出:“吾道教育,則大多循于舊有途徑,而局于舊有方法,由其所加之力,與其所獲之果可以證其為病甚深。”[3]他批評過去教師上課的方法不對,教師上課“可以說是教師溫習,學生旁聽,不管學生讀與不讀,一頁頁只是往前拉,自然科學比較規矩點,社會科學更可隨教師亂說,學生莫名其妙就過去了。”[4]他認為,每個人都是天才,只需教育去發展他,但是過去的教育,往往把天才淹沒了,受教育越深,即淹沒得越深。
盧作孚深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啟發,又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針對舊的教育方法的弊端,主張在教育方法上采用啟發式教學,讓受教育者自學。他還總結了啟發教學的原則:第一是運用已知經驗達到未知。盧作孚專門著《教育方法與暗示》一文,認為教育不但須多給兒童以經驗,尤到新的經驗,然后又可運用下去,這樣已熟經驗才不至于只用一次就死,可以導生許多個經驗而且自身亦可循環反復地運用,所以要給兒童反復練習并學會運用經驗的機會。第二是引導兒童觀察事物,進行推理。盧作孚在《教育方法與暗示》一文中,將“暗示”分析得非常透徹,他認為對于一個事物暗示之意義,或然程度,也即“悟性”。利用熟悉的經驗根據對事物顯示的“暗示”仔細觀察后,進行推理,然后得出事物的原理。而關于“暗示”的程度,盧作孚說道:“吾授兒童以事物,而期其易起暗示,為法在使所起暗示之或然程度增高,即在對于事物本身有明了之觀察,對于事物所含意義有明了之思想。即不宜僅使兒童認識書本,而不讓其觀察事物,亦不宜僅由教師始終講授,而不讓兒童自由思想也”。[5]暗示—觀察—推理這種思維方式的訓練最終可以使學生自己教自己,自己學習,這樣的教育方法就是最好的,能夠使兒童達到這種程度的教師就是最好的教師。
盧作孚在教育實踐中也注意運用啟發式教學。在學校教育方面,盧作孚認為教師應以活的學問教給學生,就是教學生如何去思想,并且如何把思想活用在課程上去。譬如盧作孚在教數學四則時,由加法起,一步一步都要讓學生去思想,甲加乙為何等于乙甲加?甲減乙加丙為何等于甲加丙減乙?他的原因何在?必須都要明了,都要透徹。[6]同時他在教省二女師的國文時就讓“學生自己選文讀,自己講,我來聽,我來問,教師、學生的教與學的關系簡直把他顛倒過來了。”[7]
在民眾教育方面,盧作孚也經常舉辦各種活動,采取各種方式讓民眾受到教育、啟示。在川南進行民眾教育時,為了傳播新文化和新思想,他規定每周三、周六晚上在白塔寺用通俗講演的方式舉行各種時事講座和辯論會,摒除人們頭腦中的舊思想觀念;在北碚進行民眾教育時,他采取各種方式讓人們接受現代化,認識現代化。他有意識地利用節假日,開放所有企業,包括已建好的和正在建設的鐵路、工廠以及博物館、學校、機關、科學院等,組織周圍的老百姓,特別是當地的農民去參觀。通過參觀,讓人們親身感受現代化的優越,在現代化建設和現代化生活中受到教育。
在職工教育方面,盧作孚同樣充分運用啟發式教育方法,對職工進行培訓、教育。他采用講授法、活動法與參觀法,通過在朝會、讀書會、講演會,宣講“民生精神”和集團生活精神,對職工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開展各種業余文化活動,創造一個教育人的軟環境,使廣大職工在娛樂中受到教育。
二、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盧作孚深受孔子教育方法的影響,也提出了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教育方法。他認為教育方法問題是個應不斷改良、不斷提高的問題,教育不能總是停留在一種方法上,或者有了某種良好的方法就可以長期不變更。受教育者是千差萬別的,那么教授其方法也應因人而施。“教育事業,經世界甚多教育家之研究,迄于今茲,仍不能謂已發明有可以共循之途徑,共采之方法,而不可移易,仍方在研究與改進中,其稱最良者,即研究之事日精,其改進也亦日增,其可靠之效率而未有已也。”[8]另外,因地制宜、靈活多樣也是盧作孚教育方法的特色。他主張“教育時間不須一致,在各部門工作暇余,分別地方、分別工作人員規定”。[9]
盧作孚的偉大,不僅體現在其教學思想上,同時也體現在其教育實踐上。在學校教育方面,盧作孚認為每個人都是天才,只需要教育去發展他,因此,他贊成教師應該去發展學生各自的天賦,運用不同的教育教學方式。
在民眾教育方面,他因地制宜,采用多樣化的教育方式。如在川南,盧作孚建立了圖書館和閱覽室,舉辦各種展覽,還采取了派人挑書下鄉的方法將圖書送到四方供人閱讀。他還利用運動會,在運動場到處貼滿宣傳新思想、新風俗的標語;在成都,他創辦通俗教育館,開展各種活動,使通俗教育館成為一個活躍的、生氣勃勃的政治、科學、文化、藝術和游覽中心,也教育了人們如何從事建設和如何為民眾服務。孫恩山曾這樣描述到:“沒有任何一個通俗教育館在名副其實地完成自己的宗旨方面比他做的更好。”[10]
在職工教育方面,他針對受教育者的文化程度,因材施教。如1936年4月,他制定了《船員文化教育大綱》,根據船員的不同文化程度,將其分為三級教授。第一級教授不識字及略識字的船員;第二級教授能閱讀普通書報及能作簡單文章的船員;第三級教授知識較高能作百字以上文章的船員。[11]此外民生公司還成立職工教育聯合會,努力使公司學校化,以每一個機關為學校教育組織,依據程度高下劃分班次,要求教師因時因地因材施教。
三、學用結合,學以致用
盧作孚在他的演說和著作中講到:“由經驗整理出的因果關系即理論知識”,他認為實踐就是人們根據已有的因果關系做出行為指令,并將其指代為訓練。“今天中國什么都不缺乏,只缺乏人——只缺乏訓練的人,所以根本在先解決人的問題——解決人的訓練問題。”[12]因此可見,盧作孚強調的是理論與實踐兩者均衡,沒有理論作為前提和支持,所謂的實踐只是盲人摸象,無具體意義。同時,他還明確指出了舊式教育的弊端,“今天以前讀書是一種專業。”讀書被認定為擠入統治階級的方式,與工業、農業、商業是無聯系的。而盧作孚認為正確的方式應該是以理論教育為前提,并在生活中加以內化,將其作為指導社會實踐活動的工具。
在學校教育方面,盧作孚在辦學過程中強調:“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教學生讀幾句死書,應如何訓練他們認識自然,認識社會,并訓練他們對人、做事和各種生活的能力。”[13]他說:“人不貴徒有抽象的知識,貴能隨時隨地解決具體的問題。”[14]為此,他在教育改革中提倡學用結合和培養學生“自學、自治、自理”的能力。盧作孚尤其強調學生實踐的重要性,盡量給予兒童反復練習并學會運用經驗的機會。他曾說過,因為教育上的意義是教人學習,教人從實際生活中去實習,“我們要知道,學騎馬,要在馬上學,學游泳,要在水里學,學習機器,要在機器面前學。”[15]因此,他提出“自己的教育理想,第一打破教科書,即不用教本,最低限度亦只能選擇教本當中一部分適當的教材,作為一部分的教材,其余自學生環境中選出來。第二打開校門,使學生日常能與自然和社會接觸,不但要讓學生到自然界或社會里去,而且要讓社會的或自然的教材到學校里來。”[16]在此思想的指導下,他創辦了北碚實用小學和兼善中學,他創辦北碚實用小學的目的,正是為了改革一般學校教人讀死書的陳舊方法,進行新教育的試驗,培養兒童有應用知識的能力,有正當的行為,以便將來成為有益于社會的人,[17]而兼善中學因為具備這些教育特點,后來社會上流傳了這么一句話來贊揚它:“舍得干,讀兼善”。
在民眾教育方面,盧作孚認為社會教育的目的是輔助人們、指導人們改良實際的生活——改良他們家庭的生活、職業的生活、游戲的生活、個人飲食起居的生活。[18]如:他號召民眾開展衛生運動,愛清潔,預防疾病增進體質,傳播健康知識,對于提高民眾的整體衛生意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教育與實際生活直接掛鉤。在北碚的鄉村教育中,盧作孚特地設立轄區民眾教育辦事處,負責民眾教育工作,同時設置了一個民眾問事處,幫助人們解疑書信和寫契約;開設一個職業介紹所,幫助失業群眾找工作,服務于需要人手的單位。
在職工教育方面,盧作孚主張員工培訓不應僅局限在死的書本上,提倡留意實際生活。他認為“讀書只能作為求知識的幫助,不能只從書本上求知識。我們應從野外去獲得自然知識,到社會上去獲得社會的知識。”[19]因此他要求:凡岸上工作人員在星期日或偶在工作休息之時間,船上工作人員偶在停船之時間,必整隊到有意義的地方參觀,如電廠、自來水廠、機械工廠或其他機械工業、化學工業之工廠、農場,其他公司之輪船、兵艦、飛機辦理優良之學校,學習如何把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20]
四、以身作則,帶頭示范
俗話說:“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盧作孚教育思想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帶頭示范。他強調:從行為上去影響別人,自己讓人佩服,才會收到教育人的效果。[21]
在學校教育方面,盧作孚認為教師是學生知識傳授和行為影響的導師,不但要有豐富的知識,而且還要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質、學識學風等方面也以身作則,這樣才能真正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盧作孚剛到合川縣中就任監學和數學教師的時候,并不是很受學生的尊敬,一些老師也看不起他,出難題讓學生提出來考他,他便一道一道的在黑板上把那幾道題演算起來,一邊演算,一邊給學生們講解。學生們聽得入了神,老師也深深欽佩他的才能。從此以后,盧作孚和全校的師生,不分上下,打成一片,親密無間,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
在民眾教育方面,盧作孚常常親自參加宣傳教育。如1931年1月16日的《嘉陵江日報》就刊登了他親自為峽防局的職工、士兵及各校師生作《世界交通問題》報告的消息,甚至當峽防局平民俱樂部晚上為北碚民眾放映世界交通的幻燈片時,盧作孚還親自來熱情地為觀眾進行講解。《嘉陵江日報》刊載:“手持傳聲筒……腳登一條長板凳,兩目望著檔布(幕布)。口中不斷解釋幻燈片里的各時代的車和船等。”[22]他認為這是對民眾深刻的刺激和影響,是給民眾灌輸新思想、新觀念的良好時機。
在職工教育方面,盧作孚也率先垂范,從各個方面去影響、教育職工。在教育職工要有艱苦樸素的精神時,他帶頭穿上“麻布”中山裝。“麻布”中山裝是由北碚三峽染織廠出品的一種黑白線交織而成的芝麻色粗布縫制的,十分樸素。在他的影響下,民生公司的全體員工,都穿上了這種樸素、整齊的短服。從此穿“麻布”中山裝蔚然成風,遠近聞名,“連不在民生公司的人也仿效起來”。[23]
本著對教育的熱愛和追求,盧作孚一生中的大多數時間都致力于教育實踐,他不僅提出了一套全面的、系統的、獨創性的教育思想,同時在教育教學方法上,既善于吸引國內外的優秀成果,又不乏大量的真知灼見。他的這些教學主張閃耀著近現代教學改革的思想火花,他的教育理論及實踐,為我國現代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1][15][17][21][23]盧國紀.我的父親盧作孚[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4:380,36,57,77,165.
[2] 盧作孚.如何徹底改革.嘉陵江日報,1948(4).
[3] 盧作孚.各省教育廳之設立.盧作孚文集[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
[4] 盧作孚.如何改革小學教育.盧作孚文集[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639.
[5] 盧作孚.教育方法與暗示.盧作孚文集[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5.
[6][7][16] 盧作孚.一場錯誤的經歷.盧作孚文集[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528.
[8] 盧作孚.教育月刊發刊詞.盧作孚文集[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6.
[9][20] 盧作孚.本公司之職工教育運動.盧作孚文集[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337,338.
[10] 孫恩山.盧作孚和他的長江船隊[J].亞洲與美國,1944(6).
[11] 馬小奇.民生公司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303.
[12] 盧作孚.中國的根本問題是人的訓練.盧作孚文集[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298.
[13] 盧作孚.四川人的大夢其醒.盧作孚文集[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75.
[14][19] 盧作孚.怎么樣做事—為社會做事.盧作孚文集[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57,57.
[18] 盧作孚.鄉村建設.盧作孚文集[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92.
[22] 盧局長實施平民教育.嘉陵江日報,1931(8).
作者簡介:馬麗(1972-),女,河南鄢陵縣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電話:13838809319;地址:河南省洛陽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