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棟 吳先寧
萬水何以朝東
——讀陳延武新著《萬水朝東——中國政黨制度全景》
◎文/張 棟 吳先寧

中國擁有自己獨特的同時也是行之有效的政黨制度,但這種為歷史和實踐驗證為優越的制度安排,并不能在西方的政黨理論框架中得到有效闡釋。中國的政黨制度既非西方意義上的一黨制亦非多黨制,那么它是怎樣的,它又何以是這樣的,就成為需要由中國學人自己來研究和解答的問題。陳延武先生的力作 《萬水朝東——中國政黨制度全景》正可謂因問設答,應時而生。
陳延武先生在統一戰線工作中服務多年,常年從事中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事業,對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運作有深入的理解,由他來對中國政黨制度的歷史和現實進行研究闡釋,也可謂正得其人。
翻開陳延武先生的著作,萬水朝東這一獨具特色的標題令人眼前一亮。全書的結構是把辛亥革命以至當下,中國政黨格局的演變歷程劃分為九個階段,分呈于九個篇章:第一章“移植與異化”,講述民初共和初建,對西方政黨制度的模仿和失敗;第二章 “順勢與紛爭”,講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分裂的歷史進程;第三章 “分化與覺醒”,講述在舉國抗戰的背景下,中間黨派向國共兩翼分別集結的趨勢;第四章 “凝聚與收獲”,講述抗戰之后,為追求國家新前途,各民主黨派在反獨裁、反內戰的過程中逐步做出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的歷史抉擇;第五章 “成長與憧憬”,講述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通力合作,多黨合作制度的建立和發展;第六章 “挫折與停滯”,秉筆直書反右以至文革的歷史教訓;第七章 “撥亂與重啟”,講述文革結束后,各民主黨派恢復,中國政黨格局走出歷史泥潭的重要轉折;第八章 “繼承與創新”,講述改革開放背景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新格局的制度化、正規化,參政黨制度定位的明確化;第九章 “同心與發展”,介紹中國政黨制度的當代實踐和中國共產黨與各參政黨同心應對時代機遇和挑戰的新格局。每個階段的主要特征都動態呈現在標題上,每章的題目言簡意賅、工整明快,使人望文亦可生義。
不要說個體在歷史洪流中的作為并非是偶然的、不是難以把握的,作為一種政治的成敗利鈍,一派政治力量、一種政治綱領的起落浮沉更常常因應形勢變遷,透出歷史的必然。這就如同分子在微觀世界中做著無法預測的布朗運動,但它們所構成的物體的運動在宏觀世界里卻可以用牛頓定律加以簡潔的描述。 《萬水朝東》一書用詳實的史料、準確的描述將近代以來,中國人在挽救民族危亡、追求國家富強獨立、追趕現代化潮流中的種種努力和探索一一娓娓道來,把理論闡釋內蘊到歷史敘述中,把中國政黨制度形成和演化的機理和脈絡放進歷史變遷的宏大敘事中,不作說教、不下斷語,但萬水何以朝東,其理自現、其義自明。
《萬水朝東》一書力圖對中國政黨制度作全景展現,并且成功做到了這一點。在這一展現中,我以為有三大特點尤其值得稱道。
一是宏觀視角與細節描繪相結合。當代中國政黨制度的最大特點是多黨合作,合作基于共識,也即各民主黨派對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一致認同。本書一大貢獻就是從大歷史的視角對這種認同形成的脈絡和路徑做出生動的闡釋。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一直面對民族危機和現代化轉型的雙重壓力。一面是外敵環伺,一面是內亂紛爭連綿不絕,同時還要在這種條件下,為農耕文明向現代文明的轉化建立新政體,探索新思想、找到新道德。雙重壓力構成了各種政治綱領,各派政治勢力的時代使命,他們的實踐過程同時也是歷史選擇的過程。共識的達成不是靠口號的宣導,而是各黨派在應對其使命的實踐所導致的人心向背。本書對這一過程的敘述有一顯著的特點:不是由作者大段闡發議論,而是由時人自說自話。從梁啟超名文《過渡時代論》中晚清整個知識階層的迷茫困惑,到辛亥后孫中山: “無量頭顱無量血,可憐購得假共和” 的感慨,到孫中山接受英國記者采訪時 “俄國稻草”的妙論,到陳獨秀 《國民黨四字經》的詼諧,到 “七君子”獄中的抗戰題詞,到蔣介石 《中國之命運》對獨裁的鼓吹,到外國記者對重慶和延安的觀察,到黃炎培日記和老舍與妻子對話中對共產黨的評論,通過這種典型的史實,具體生動地展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歷史必然;歷史嬗變的脈絡、人心走向的轉折從一個一個細節中自然浮現。
二是歷時研究與共時研究相結合。對中國政黨制度發展演化的歷史脈絡的闡述是一種歷時研究,與之對應的是對其現狀的分析,對執政黨和參政黨在現實政治過程中的作用和結構關系的共時研究。本書的歷時研究足以說明政黨制度變遷和形成的必然性,而其共時研究則通過各參政黨的特點和作為以及他們與中共之間的互動和合作機制的描述梳理出中國政黨制度運行的當代機理。所謂 “全景”,正是歷時與共時兩種研究的結合。
我國八個參政黨,其職能在參政議政的大方向下各有其不同面向,在本書中不但介紹了這些區別,更把這些區別內化到歷史演進的敘述中。中共中央指導當代政黨制度的幾個綱領性文件,是多黨合作歷史發展經驗高屋建瓴的總結,也是指導這一制度不斷發展完善的指針,本書理所當然對這些文件進行了細致的分析闡述。同時,還多次引用周鐵農等參政黨領導人物的言論,來對當前多黨合作制度安排背后的時代要求和理論思考作出解釋,還以大量案例來對各參政黨在政治交接、自身建設、參政議政、社會建設諸方面的作為進行了深入說明。這就從共時角度對多黨合作的性質、地位和在當代中國民主建設中的作用,作了全景式的展示和分析。
三是研究之嚴謹性與普及之生動性相結合。一本書,作為研究之用需要嚴謹,作為普及之用需要生動。把兩者結合起來是一個高難度的動作,要把這一動作做得完美,既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又要化繁為簡、深入淺出,這等功夫非大家不能為。本書的說明論證使用了大量的案例和數據,客觀而詳實,每有闡發,則必有其據,李金河教授評論本書: “富于鮮明的現實性、針對性,其立場是客觀的,其姿態是開放的,其論證也是準確的。”尤為難得的是,本書語言流暢,讀來毫無艱澀窒礙之感,能讓讀者在一個嚴肅話題的探討中獲得閱讀樂趣,開卷之后便要一氣讀完,掩卷之后猶有余味。以優美語言作嚴肅思考,所謂好書,不外如是,樂讀之人,不應錯過。
(責編 盧淼)
專家筆談“三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