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科技大學 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江蘇 鎮江 212003)
教育部于2010年6月啟動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精神率先開展的一項重大改革舉措。計劃實施期限從2010年到2020年,主要目標在于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
“卓越計劃”代表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我校積極跟進,全力實施。這是實現建設一流造船大學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學??畿S發展的關鍵契機。全校上下,從謀求學校發展的戰略高度,深刻認識實施“卓越計劃”的重大意義;從試點專業扎實做起,積極推進,穩步擴大實施范圍,務求成功。我校將在導向政策、資源投入等方面給予最大的保障和支持。國內部分高校對卓越工程師的培養也展開了一定研究。
海洋工程與技術作為我國船舶工業未來發展的戰略重點,同時也是我國的新型產業,對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國內各主要相關高校均積極設立了海洋工程專業方向[1-2],擴大人才市場的占有率。由于海洋工程本身屬新型產業,加之海洋工程裝備設計、制造、安裝和維護本身的復雜性和涉及領域的多學科性,目前我國相關高校在進行海洋工程專業方向人才培養仍處于探索階段,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培養模式。
“海洋工程與技術”專業是我校為配合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大發展于2011年新增的本科專業,旨在培養德、智、體等諸方面全面發展,基礎扎實,知識面廣,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具備現代海洋工程裝備設計、研究、建造的基本技能和管理基礎知識,計算機編程及應用能力,能在海洋工程裝備設計、研究、制造、檢驗、使用、教育和管理等部門從事技術和管理方面工作的海洋工程學科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尤其側重為國內各大海洋工程企業和地方海洋工程企業培養基礎扎實、專業知識面廣、動手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2011年秋季開始招生,報考人數較多??梢钥闯鰧W生對“海洋工程與技術”專業卓越工程師班的熱情和期盼。我院也積極組織相關優秀教師對卓越工程師班進行授課和專業指導。
1)加大宣傳。通過教師研討會、學生宣講會、校企協作會、政府協調會等多種形式,加大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宣傳力度,讓學生、教師、社會都了解國家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2)規模適度。在國內行業部門的研究院大都轉制成企業,創新能力和研發實體沒有完全建立的情況下,卓越工程師的培養規模應適度。試點期間,工程型的規模控制不超過30人。
3)特色培養。以海洋工程裝備設計或制造項目管理型工程師培養為重點,以工程執業的基本資質為導向,借鑒國外優秀工程師培養的先進經驗,探索并形成具有“工文交融”特色的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
4)分類指導。以“工程教育”為重點,建立“工程”與“管理”、“工程”與“技術”相融通的課程體系。
5)構建體系。樹立“現代工程師”的人才培養觀念,從制度保障、組織管理、實施方案、培養目標、培養模式、教學模式、管理模式、資源建設、質量監控、企業合作、政策支持等各方面構建卓越工程師培養體系。
6)完善機制。完善與卓越工程師培養相配套的機制體制,如工程學習、企業實訓、獎學獎勵、學業規劃、執業培訓、接續教育、教師聘任、師資培養、人事考評、兼職教師、校企聯盟等運行和管理機制和體制問題。
1)良好的辦學基礎、先進的試驗條件,完全能夠滿足擬設“海洋工程與技術”專業的本科教學需要。擬增設的海洋工程與技術專業隸屬于江蘇科技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我院的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是江蘇科技大學最具優勢的傳統學科和特色學科,經過70余年的建設與發展,已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在江蘇以及全國造船界均享有聲譽?!按芭c海洋結構物設計制造”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培育建設點、“十五”、“十一五”江蘇省重點學科?!按芭c海洋工程”一級學科于2008年7月獲批江蘇省首批一級學科重點學科。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是國家特色建設專業、國防科工委重點建設專業、江蘇省品牌專業,同時也是江蘇省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秘書處以及江蘇省船舶先進制造技術中心掛靠單位。學院現擁有“江蘇省船舶先進設計制造技術重點實驗室”、行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江蘇省船舶先進制造技術中心”和科技公共服務平臺“江蘇省船舶數字化設計制造技術中心”。完全能滿足對海洋洋工程專業本科生開設軟件教學、試驗教學的任務。
2)與國內知名海洋工程企業簽訂全面戰略合作協議,開展產學研聯合辦學,擁有多個海洋工程的實習基地,完全能夠滿足本科教學需要。江蘇科技大學不斷拓寬辦學途徑,積極開展國際間的教育、科技交流與合作。先后與海軍政治部、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中國艦船研究院、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單位建立了全面合作關系;與俄羅斯、烏克蘭、美國、法國、澳大利亞、印度、日本等國積極開展合作科研和合作辦學。與江南造船集團公司等一批著名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為了拓展合作領域、滿足對海洋工程方向人才培養的需要,學?,F為江蘇省海洋工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副理事長單位,而且與國內知名海洋工程裝備制造企業南通中遠船務工程有限公司、江蘇熔盛重工有限公司、煙臺萊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等簽訂了全面的戰略合作協議。其中與南通中遠船務工程有限公司、萊福士開展產學研結合的聯合辦學,江蘇熔盛重工有限公司、煙臺萊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為海洋工程方向的實習基地。因此江蘇科技大學擁有良好的產學研辦學條件,多個海洋工程方向的實習基地,為海洋工程方向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寶貴的資源條件。
3)擁有一支滿足本專業教學需要的優秀教師隊伍,具備完善的名師上講臺的保障措施及切實可行的政策和保障機制。擬增設的海洋工程專業隸屬于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擁有江蘇省普通高校優秀學科梯隊1個,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學科梯隊1個,省級優秀學科帶頭人1個,省“333”工程第三層次培養人選3人,省“青藍工程”跨世紀學科帶頭人培養人選1人,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培養人選1人,省“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干教師9人,教育部高等學校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2人。
在海洋工程專業方向配有專職教師1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講師3人,助教1人,另外,還聘請兼職教授5人,均為海洋工程領域的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和企業的技術總工程師。專職教師中“青藍工程”跨世紀學科帶頭人培養人選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培養人選1人,省“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干教師2人。
4)專業建設目標明確,特色顯著,措施得當,已取得了初步的建設成效。我校的海洋工程專業建設目標為:將海洋工程專業建設成為省內領先、國內一流的省級品牌專業,并在海洋工程先進制造技術、先進管理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海洋工程結構力學性能、水動力學性能等方面形成顯著的特色和優勢,教育教學理念先進,師資力量雄厚,培養學生質量高,成為我國,特別是江蘇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最重要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
目前學校在江蘇省船舶數字化設計制造技術中心的平臺上積極開展海洋工程與技術的科研工作,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累積海洋工程與技術技術方向的科研項目經費已經超過2 000萬元,在海洋工程與技術技術方面形成了顯著特色,為人才的培養奠定了基礎。為了滿足市場對海洋工程專業人才的需要,學校已經在原有的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基礎上配備了相關的師資隊伍和實驗設施,設立了海洋工程方向,學生可以在三年級時自愿進行方向選擇,接受專業課程的學習和培訓,目前已順利運行6年,每年平均為海洋工程相關企業輸送海洋工程專業人才20人。
培養具備健全人格、能力突出,具有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背景,海洋工程裝備設計與制造特色,滿足海洋工程領域對高層次復合型專業人才的需要,基礎寬厚、視野開闊、發展潛力大、創新意識強、工程素養突出、綜合素質優秀,掌握海洋工程裝備設計基礎理論與海洋工程裝備現場制造的專門知識與關鍵技術,具有競爭力和發展潛力的卓越工程人才。
首先,具備海洋工程裝備設計流程、制造流程、資源配置與管理的一般性和專門的工程技術知識,掌握海洋工程裝備項目需求分析、設計方案、制造技術中的關鍵核心技術,了解本專業的發展現狀和趨勢。掌握與海洋工程相關的自然科學、數學、工程、經濟管理知識,并具有創造性地將這些知識應用于海洋工程裝備項目設計、制造流程管理的潛力。系統掌握海洋工程共性理論、方法的基礎上,對海洋工程裝備設計體系,制造流程中的關鍵技術和方法有專門的了解和掌握。
其次,具有不斷獲取知識,緊密追蹤學科與技術發展動態的能力;通過深入海洋工程與技術企業工程實踐,了解海洋工程裝備項目設計、資源配置、項目管理控制的新興技術和需求,具有能夠創造性地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技術和現代工程工具,分析了解海洋工程裝備制造項目實際應用問題的能力。同時具有進一步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創新性。
具備較好的表達能力、交往能力和團隊管理能力。
具備良好的思想修養、職業道德,體現出對職業、社會、環境的責任感。
本科階段采取校企聯合培養的“3+1”模式,3年在校學習,累計1年在企業實習和畢業設計。創設校內學科導師加校外工程導師的“本科雙導師”制來配合完成人才培養。實施雙導師制專業的所有學生,均按專業和興趣組成學生團隊分屬不同的導師組,導師為團隊建立檔案和能力培養計劃,通過實踐項目來組織實施。學生團隊管理由成員輪流擔任負責人,以培養組織、管理和協調等多種能力。
培養方案以學生工程實踐能力、海洋工程項目管理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為核心,以工程實踐與項目實踐為主線,劃分為通識教育、大類學科基礎教育、海洋工程專業教育及工程實踐3個層次、4個環節。培養方案突出設計了包括工程基礎課程群、專業基礎平臺課程群、海洋工程與技術專題課程群、工程應用類課程、能力拓展、企業項目實踐等教育內容,使學生有興趣、有研究、有實踐地學習專業領域的知識,逐步地、系統地增長工程實踐能力、項目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
1)通識教育。按照工程人才培養的共性要求和培養高素質社會人的要求而設置,并為推進全面素質教育奠定基礎,包括綜合基礎和基本技能兩個模塊。
在綜合基礎模塊中,設置了由 “政治思想理論課、體育、歷史”等系列課程構成的必修課程,由人文科學與藝術、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系列課程構成的選修課程。一方面滿足對學生思想品德、身心健康、人文科學與藝術、社會活動能力等各個方面素質培養的要求,另一方面滿足工程建設對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方針、政策、法規知識的要求,使學生能正確認識工程對于客觀世界和社會的影響,理解工程專業及其服務于社會、職業和環境的責任。
2)在基本技能模塊中,主要設置有計算機類、英語類、科技文獻檢索、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線性代數、船舶與海洋工程導論等課程。重點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良好的中外文溝通、表達與寫作能力、獲取信息能力,基本工程與科研素養以及良好的競爭能力。
3)大類學科基礎教育。培養海洋工程人才必備的數學、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經濟管理學科基礎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包括工程學科基礎和大類專業基礎兩個模塊。
4)在工程科學基礎模塊中,設置結構力學、流體力學、工程力學等力學類基礎性課程,以及電子電工技術、電子電工技術實驗、工程力學實驗基礎等課程,使學生掌握扎實的學科基礎理論,得到實踐技能訓練。
5)在大類專業基礎模塊中,設置海洋工程基礎、海洋平臺設備與系統、專業英語、海洋工程法規、動力裝置與電氣設備、海洋工程環境學、海洋工程結構與性能實驗等基本理論與實驗課程,培養工程人才在大類學科專業領域中必要的基礎知識和能力,建立科學思維方式、研究方法,實現海洋工程背景下的大類專業基礎知識教育。
6)專業教育。重點設置海洋工程裝備設計與制造的核心理論課程,主要包括海洋平臺結構與制圖、海洋平臺設計原理、海洋工程結構物制造技術、海洋工程項目管理與控制、海洋平臺強度、海洋石油開發工藝與設備、海洋工程制造應用軟件、海洋平臺生產設計及軟件等理論課程,使學生在大類專業基礎教育的基礎上,建立海洋工程的整體知識框架,了解海洋工程裝備設計、制造流程、掌握其中的關鍵技術,形成專業知識復合,逐步形成從平臺總體設計、結構設計、生產設計到海工項目運行控制、運營管理整個過程的系統性、綜合性和創造性的思維品質,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設置了實踐環節,主要包括校內的海洋平臺結構設計、海洋平臺生產設計、計算機應用上機以及校外企業實踐環節,如能力拓展、社會實踐、企業認識實習、企業生產實習及平臺總體設計、企業海工項目實踐及畢業設計,使學生深入掌握海洋工程專業領域的工程理論和應用知識,培養學生該專業方向所必須的工程實踐能力。
“海洋工程與技術”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中的一個亮點就是在企業的學習培養,這是區別于其它非卓越工程師班培養的重要特性之一。
使學生具有海洋工程領域企業實踐經驗,掌握海洋工程裝備項目設計、建造流程中的關鍵技術、能夠勝任海洋工程與技術項目中的關鍵崗位、具有適應海洋工程領域發展需要的高端卓越工程師及精英人才為培養目標,為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證。
在學校進行的通識類教育、大類學科教育以及海洋工程專業基本理論教育基礎上,與我國知名海工制造企業聯合基礎培養具有海洋工程領域基礎知識、掌握海洋工程裝備設計、建造流程中關鍵技術、并熟悉海洋工程裝備設計、制造項目的運行方式、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知識,能夠從事海洋工程裝備的初步總體設計、結構設計及生產設計,能夠勝任海洋工程與技術項目中的關鍵崗位的精英型工程技術人才。
本專業學生在企業階段主要學習海洋工程結構物制造技術、海洋工程項目管理與控制、海洋工程技術前沿(企業講座)等結合企業實踐的基本知識、接受企業的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及平臺總體設計、企業海工項目實踐及畢業設計等現代海洋工程師的基本實踐性訓練,具有進行海洋工程裝備初步總體設計、結構設計、生產設計及海工項目組織管理的基本能力。
實行“工程教育不斷線、創新實踐不斷線、企業合作不斷線”的課程配置體系,豐富實踐環節和企業學習的內容,注重工程系統的思維訓練、注重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使用海洋工程專業計算軟件和計算工具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訓練和實踐教學。
每年從新入校的海洋工程專業方向本科生中選拔30人(初次招生時,招生規??刂圃?0人),實行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師的培養,采用 “3+1”模式,即學生在校學習的總實踐為3年,1年左右的時間在海工企業完成相關的專業課程學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和其它實踐環節的學習。
[1] 王東旭,馬修真,李玩幽.艦船動力“卓越計劃”培養
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44-46.
[2] 劉文定,燕 飛.卓越工程師培養探究專業課程體系模式[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2(1):44-46.
[3] 張會霞,郭廷良.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J].船海工程,2011(4):46-47.
[4] 劉 剛,黃 一,張 崎,等.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與校企合作探討[J].船海工程,2011(4):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