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見照, 馬 瑛
(云南省陸良縣中醫醫院, 云南 陸良 655600)
筆者2010年1月~2011年6月在糖尿病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丹紅注射液治療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30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型糖尿病合并周圍神經病變患者30例,均為本院門診患者,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52.6±5.2)歲;糖尿病平均病程(6.6±3.2)a,DPN平均病程(3.8±1.4)a。
1.2 診斷標準 2型糖尿病診斷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HO)1999年公布的診斷標準[1],DPN參照常用標準[2]。糖尿病有下列表現之一者可以診斷為DPN:①肢體感覺、運動神經病變表現為麻木、疼痛、蟻行感、發涼、肌無力等;②深淺感覺明顯減退,跟、膝腱反射明顯減退或消失;③肌電圖示神經傳導障礙,運動神經傳導速度<45 m/s,感覺神經傳導速度<40 m/s。
2.1 基礎治療 所有患者均給予糖尿病常規治療,包括飲食控制、口服降糖藥物、使用胰島素,將血糖控制在正常或基本正常范圍。
2.2 周圍神經病變治療 丹紅注射液(生產廠家:菏澤步長制藥有限公司,規格:10 mL/支,批號:101114,國藥準字Z20026866)20 mL加入250 mL生理鹽水靜脈滴注,1次/d,連用4周為1個療程。
3.1 療效標準 顯效:臨床癥狀消失或顯著改善,深淺感覺及腱反射基本恢復正常,肌電圖檢查神經傳導速度提高5 m/s以上或正常;有效:臨床癥狀及深淺感覺、腱反射有所改善,肌電圖檢查神經傳導速度提高1~5 m/s;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深淺感覺、腱反射無改善,肌電圖檢查神經傳導速度無明顯增加或降低。
3.2 治療結果
3.2.1 臨床療效 顯效12例,占40%;有效10例,占33%;無效8例,占27%。
3.2.2 運動神經傳導速度變化 見表1。

表1 30例治療前后運動神經傳導速度變化比較 ±s,m/s)
治療組治療后神經傳導速度比治療前明顯提高,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非常統計學意義(P<0.01)。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和主要致殘原因之一,其發生率在60%以上。其發病機理目前尚未完全闡明,但普遍認為DPN并非單一因素所致,不但與維生素缺乏及糖代謝有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與糖尿病微血管病變密切相關。根據DPN以肢體疼痛、麻木、發涼等為主癥,屬中醫學“痹證”、“血痹”等范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主要病機為氣血虧耗、氣滯血瘀、血行不暢、脈絡瘀阻。丹紅注射液其主要成分為丹參、紅花。《本草正義》中記載:“丹參,專入血分,其功在于活血、行血,內之達臟腑而瘀滯,血行則瘀祛絡通”,是為主藥;紅花具有活血通絡、祛瘀止痛作用,是為輔藥,二藥相輔祛瘀生新,除邪而不傷正,共奏活血通絡、祛瘀生新之功。從臨床療效看,表明丹紅注射液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顯著,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張惠芬,遲家敏,王瑞萍,等.實用糖尿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66~167.
[2]寧光.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診斷和治療[J].國際內分泌代謝雜志,2006,26(3):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