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吳可人
中心城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和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地區GDP的比重,已普遍呈現一升一降的變化趨勢
當前,浙江中心城市功能正在發生深刻變革,“服務”加速走強,占GDP比重已經超過“生產”,越來越成為促進城市加快發展的新動力。這里有三組數據作證。
——中心城市經濟結構向服務型轉變。進入“十二五”以來,11個中心城市服務業增加值合計占這些地區GDP的比重繼續提高0.5個百分點,而二產增加值合計占GDP的比重進一步下降0.5個百分點,初步呈現向以服務經濟結構為主的轉型。
——中心城市提供服務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進入21世紀以來,11個中心城市服務業增加值占其全市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中,8個城市(除去溫州、湖州和紹興)呈上升態勢,表明中心城市正在面向區域積極擴大服務。而湖州和紹興服務業占全市的比重略有下降,則是由于市區占全市的發展空間相對較小。
——中心城市集聚全省優質服務資源。以科技創新要素為例,11個中心城市高校數、在校學生數、在校研究生數占全省比重,以及國家級科技孵化器和重點實驗室占全省比重大致在九成以上;發明專利授權量占全省的69.4%。
綜觀世界城市發展,服務功能的發展程度是衡量城市發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在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和社會發展方式進行深刻轉型,中心城市資源環境約束逐步加大、區域城鄉空間格局加快重構,全球經濟疲弱拖累出口增長等的多重作用下,向“服務型”城市轉型,是浙江中心城市的客觀要求和必然選擇。

一方面,中心城市生產優勢將進一步褪去。“十一五”時期,11個市區單位工業用地增加值年均增長8.5%,低于全省其他地區5.7個百分點。與此同時,省域網絡化空間格局,削弱了中心城市地理中心的區位優勢,進而弱化了制造業在中心城市布局帶來的物流成本較低的選址優勢。這種狀況促使制造業主動退出中心城市,在更廣泛的區域布局。
另一方面,中心城市服務優勢正在逐步形成并不斷強化。中心城市具有較強的資金、信息、人才等要素集聚優勢,在現代社會節奏大幅加快的狀況下,中心城市在面對面交流上的重要地位更加凸現,并且形成服務業發展的優良環境。中心城市以商貿、金融、科技、信息、文化、教育、衛生等為代表的第三產業投資占城市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逐年提高,就是一個佐證。
未來一段時期,立足省內產業發展基礎和特色優勢,應對國內外服務業發展新趨勢新要求,堅持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并重,立足省內和輻射省外并重,重點加快中心城市三類服務發展。
一是立足制造業基礎,大力發展與之相配套的生產服務。充分發揮中心城市人才、技術、信息、資金等高端要素集聚優勢,積極培育壯大科技研發、產品設計、品牌策劃、市場營銷、現代物流、金融服務等生產服務行業,不斷提高中心城市生產服務業在全省的比重,著力把中心城市打造成為以生產服務業集聚為特色的全省轉型升級加速器。
二是應對居民消費升級趨勢,大力發展品質型生活服務。定位于接軌國內外先發地區的窗口、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的引擎,把滿足全省人民的新要求和新期待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高水平發展商業、文化、教育、衛生等生活服務業,促進中心城市生活品質不斷提高,人的自由發展空間不斷拓展,著力把中心城市打造成為以高品質生活服務業為支撐的全省人居環境和人力資本提升驅動器。
三是面向區域乃至國內外服務需求,大力發展外向型服務。充分發揮資源、產業、政策等優勢,積極面向國際國內市場提供特色服務,著力發展對外貿易、生態旅游、海洋物流、金融服務、服務外包等優勢服務業,鼓勵引導省內對外投資向服務業集中,加速浙江國際要素自由流動,著力把中心城市打造成為承接先發地區輻射、引進高端要素的主平臺。
而在加快中心城市向服務轉型的過程中,順勢推進周邊地區生產功能的增強,從而形成中心城市以服務為主、周邊地區以生產為主的新型分工格局,將成為這一戰略成敗的關鍵一環。這種城鄉新型分工格局的確立和強化,既有利于中心城市專注于發展服務,提升對于自身和全省的服務水平,又有利于周邊地區專注于發展生產,為中心城市乃至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空間、勞動力、原材料和生態等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