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架
審視正在開展的“平臺戰爭”
□文/鄭渝川
《平臺戰爭:移動互聯時代企業的終極PK》
[韓]趙鏞浩著吳蘇夢 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年9月版36.00元

有別于此前百多年的數次企業“戰爭”風潮,中國企業在移動互聯時代掀起的“平臺戰爭”,頻度之快和程度之激烈并不遜色于國外——特別是美國以及日本、歐洲、韓國、印度、巴西等。這是一場同步的平臺“戰爭”,參與和共享重新塑造了中國商業文化及規則,在消費環境分散的前提下,企業競相角逐平臺領導力。
書中,趙鏞浩指出,平臺愈發重要。首先,因為平臺正日漸發揮出提升企業效率的杠桿效應,例如,騰訊借助旗下拳頭產品Q Q所聯系的龐大用戶群,進而長期采用跟隨進入戰略,成功涉入互聯網領域多個產品領域。其次,有利于構筑強大的經營模式,構筑競爭對手難以逾越的進入門檻,并蠶食其收益來源。第三,讓服務變得公用事業化,使用戶形成極強的依賴,并持續、大批量的完成購買。第四,平臺可以借助技術進化,讓企業運營盈利的難度降低。
趙鏞浩認為,強勢企業之間發生的權力更替,以往曾多次出現,消費家電和網絡的連接是正在進行的這一輪“平臺戰爭”中爭奪最為厲害的商機或者說“主戰場”,平臺企業巨頭及跟隨企業之間的“合縱連橫”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競爭發展的面貌。他認為,企業必須思考“如何在縱向上對自家的消費家電實施平臺化和互連,同時又在橫向上讓自家產品連接上外部的主要平臺”。趙鏞浩說,消費者、移動互聯網牽涉到的各行業各類企業,都將面臨“既分散又統一的世界”,平臺企業巨頭還將進一步壯大。
《從西潮到東風:我在世行四年對世界重大經濟問題的思考和見解》
林毅夫著余江譯
中信出版社
2012年9月版59.00元
經濟學家林毅夫提出觀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前的國際貿易不均衡的根源并不在中國的匯率政策。同時,他也對解決歐洲債務危機、恢復全球經濟增長、構建新的國際貨幣體系等熱點問題進行了分析。

《別了!華爾街大鱷:金錢與靈魂的終極角力》
關于翻譯的研究,從“信、達、雅”到后來的“三美”理論,都有他們的必要性。但是總的來說,不論是什么作品的翻譯,都不僅僅需要傳達字面的意思,還應該根據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做適當的調整。對于英文電影字幕翻譯,有它自己的特色。字幕是為了讓觀影者了解電影情節,有文化交際的功能。與此同時,字幕翻譯的語言一般比較大眾化,在邏輯性與藝術性等方面有著特殊的要求。
[美]安東尼·斯卡拉穆奇著鄭磊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2年9月版39.80元
從失意潦倒的業務員到知名投資專家,有關華爾街的秘密和故事都在本書中。作者是亞洲首富李嘉誠的上賓,也是好萊塢商戰電影《華爾街:金錢永不眠》的技術顧問。

《掘金黑客:馬克斯·維京地下網絡犯罪之王》
[美]凱文·保爾森 著 王軍 等譯
電子工業出版社
2012年10月版49.00元
某個膽大妄為的聰明家伙發動了對線上犯罪網絡的惡意接管,這個犯罪網絡足以從美國經濟中攫取數十億美元……本書的故事就從這里開始,其中充斥著各種涉及到信用卡號碼、假支票、假護照、被竊銀行賬戶等的商業網絡犯罪。
選摘自《免費》
[美]克里斯·安德森 著,蔣旭峰等譯
中信出版社
2012年10月版68.00元

免費世界
是否買個冒牌的路易·威登包這一決定不涉及道德評判,只關乎產品質量、社會地位和風險的化解。如果人們手中有錢,他們寧愿買正品,因為通常情況下正品質量更可靠,但大多數人只能買得起冒牌貨。
就像各大粵語流行音樂下載網站,盡管它們銷售情況日漸慘淡,卻聲名鵲起,盜版產品不僅利用他人的設計作品賺錢,而且成為了這些設計作品的零成本品牌推廣形式。一個冒牌古奇包仍自稱“古奇”,而且處處皆是。這就產生了混合結果:負面的“替換效應”(盜版產品奪走了由正版開發的客戶需求)與積極的“刺激效應”(盜版產品創造在別處能發揮作用的品牌知名度)相結合。
2007年,中國市場調查集團在中國大城市消費者中開展了調查。調查中他們發現了一種非常實用的盜版仿冒方法。這些消費者明白原裝正品與盜版產品間存在的差別,且如果價格能負擔得起更傾向于選擇正品。有時他們會買一件正品,而后其他全部用仿冒品。
研究人員肖恩·賴因報告指出,一些月薪400美元的年輕女性自稱她們愿意省出三個月的薪水去買一個價值千元的古奇手包或一雙巴利女鞋。在一家跨國公司上班的一位27歲女士承認她確實買過冒牌貨,但她說:“如果你穿太多冒牌衣服或用太多仿名牌手包,你的朋友就會知道,所以你并不能愚弄任何人。最好還是用正牌貨?!?/p>
這突出了數碼產品和實物商品間的差別。盜版的數字產品與正品質量相差無幾,但通常情況下冒牌實物產品卻與正品差別巨大。經歷了多年低劣有時甚至含有有毒物質的國內假冒兒童和寵物食品丑聞后,中國消費者高度警惕在灰色經濟中與購物相關的風險。
赴香港旅游以購買正版奢侈品的大批消費者,便是內地普遍存在的對設計師作品進行剽竊仿制等違法行為所產生的效應的明證:消費者非常關注西方世界的奢侈品牌,他們將這些奢侈品與風格和品質聯系在一起,而且在能負擔得起時他們熱切希望能買到真品。隨著國內經濟發展,他們的購買能力也越來越強。從經濟的角度看,盜版或仿制行為刺激的市場需求要比它滿足的需求更多。
冒牌貨實際上對正品特別是時尚圈的正品有益這一觀點并無新意。在經濟學中,這一觀點被稱為“盜版悖論”,由法律教授卡爾·勞斯蒂亞和克里斯托弗·斯普里格曼首創。
悖論源自支撐時尚經濟學的一種基本的兩難困境:消費者不得不喜歡當年的設計風格,而且需要很快對它們感到不滿意,這樣他們才會“移情別戀”到下一年的設計作品。與高科技企業有所不同,服裝公司不能辯稱下一年的設計模板表現力更出色——它們只是看起來有所不同。因此,它們需要另找理由使消費者不再迷戀于今年的設計風格。解決方案就是:將一種專有設計方案轉化成某一大眾商品廣泛復制。設計師作品的神秘性被到處充斥的廉價復制品暴露無遺,而有辨別能力的消費者不得不繼續尋找獨具一格且款式新穎的服飾。
這就是勞斯蒂亞和斯普里格曼所說的“誘導性過時”。復制使得時尚很快就從其最初的追隨者延伸到社會大眾,迫使最初的追隨者尋找更新的時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