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應雄 吳志鵬 李濤 張少博

隨著產業分工的深化和消費水平的提升,商品交易市場原有的單一商品集散功能已不能滿足現代生產和消費方式的需要。功能的綜合化、集成化是市場今后發展的方向,必須積極主動適應這種趨勢,大力推進市場功能集成化。可以概括為增強市場的“三大功能”、建設“三個一批”。
——拓展市場綜合服務功能,培育一批率先引導市場提升發展的市場強縣(市、區)。有條件的市場要建設物流中心、會展中心、檢驗檢測中心、研發設計創意中心、教育培訓中心、融資服務中心以及商品信息、商品價格等公共服務平臺;建立以產業為基礎,市場為依托,集倉儲、物流配送、旅游購物、流行趨勢發布于一體的市場服務綜合體。
——強化市場助推產業發展功能,整合一批與產業互促共進的省級現代商品交易市場集群。要依托市場商品信息和采購需求高度集聚的優勢,探索市場與產業集群合作機制,提供市場實時動態信息,推動眾多服務市場的中小微企業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通過引進、搬遷、整合等方式,集聚形成一批鏈接上下游產業的多功能、多層次的商品交易市場集群,促進商品交易市場與各類產業集聚區、物流園區、電子商務園區的融合互動,提升市場引導、服務產業轉型升級功能。
——強化傳播浙商文明和市場文化的功能,做強一批輻射全國的省重點市場。正是以誠信經營為主體的市場文化和浙商文明,為浙江贏得了信用資源和人脈資源,使浙江市場長盛不衰。傳播文化和商業文明,是專業市場發展的最高層次,也是浙江的軟實力。要把增強市場文化傳播的功能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使浙江的市場建到哪里,就把浙商文明傳播到哪里。要重點扶持專業特色鮮明、市場業態先進、產業帶動作用明顯、在同類市場占有較大份額、輻射全國乃至全球的省重點市場,示范帶動全省商品市場提升發展。
電子商務大勢所趨,市場信息化既能提高交易效率,又能降低交易費用,還方便群眾生產生活。市場的生命力在于交易效率的提高。我們要看到:制約電子商務發展的薄弱環節是信息網絡和資費政策。一是速度慢。目前浙江省固定寬帶接入速率約為2M,遠不及日本韓國100M(金融危機后日本韓國進一步提出固網寬帶1G入戶的目標),與兄弟省份也存在差距。二是收費高。據阿里巴巴的數據,1000億元的營業收入,支付給電信運營商的的費用高達400多億元,占40%以上。這比我國物流成本高達18%的情況還要嚴重得多。要把市場信息化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網上網下市場的融合發展作為主攻方向,打造提升浙江市場競爭的新優勢。
——以建設智慧市場為目標。形象地說,傳統市場要往高速公路上跑,一定要插上兩只翅膀,一只是科技網絡,一只是現代物流。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與先進經營管理手段,加快改造提升傳統市場。鼓勵發展適合商品交易市場自身特點的網上交易模式,加強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的應用,完善交易支付安全認證、移動支付、物流配送等支撐體系。加快建設商品交易市場管理信息系統、信息查詢公告系統、聯網監測監管系統等,提升全省市場的信息化水平。要大力發展快遞物流,民營快遞也是浙江省一大特色優勢,杭州開始打造中國快遞之都,假以時日,發達的實體市場、網上市場和快遞物流“三位一體”構成浙江市場新優勢。
——以培育網商為重點。網商是市場交易的新生力量。浙商在互聯網領域顯現了驚人的創造性和驕人業績,全省網上市場成交額從2004年的167億元,到2007年的1318億元,猛增到2011年超過1萬億元,每年都以幾乎翻番的速度增長。淘寶網是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平臺,網商500多萬個,用戶達3.7億人,今年1-9月,平均每天交易30億元、1.2億人、2000萬張單、占了快遞量的60%以上,預計旺季四季度交易額將直線上升。要大力培育和引進網商,使商品交易市場成為網商采購平臺和實物體驗平臺,通過網商推動有形市場與無形市場融合互促發展。
——以阿里巴巴和義烏小商品城“強強聯手”為示范。浙江省擁有全球最發達的實體市場,義烏市場擁有7萬多個攤位,引進了6000多種知名商品設立總經銷、總代理,每天吸引20多萬國內外客商來市場采購,常駐外商14000名,經批準設立的境外公司企業代表處3000多家;又擁有全球最大的網上市場,阿里巴巴是全球最大的B2B電子商務平臺,注冊會員5600萬個,業務輻射19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是任何地方不能夠和浙江相比擬的獨特優勢。既要讓實體市場“上網”,又要創造條件讓無形市場“落地”。目前,阿里巴巴和義烏小商品市場已經開展合作,如果這兩個世界第一的市場強強聯手、優勢互補,那么浙江市場的影響力將得到極大提升。
品牌不僅僅是一件商標和商號,更是競爭力和附加值的綜合體現。浙江是市場大省,但市場品牌的力量還沒有充分釋放。要樹立“品牌立市、品牌興市”的理念,爭創“市場品牌”,打造“品牌市場”。
——市場經營戶要“銷”品牌。大力推進上市商品的品牌化,鼓勵市場經營戶既要賣“名牌”,更要賣“民牌”;鼓勵品牌企業在市場設立總經銷、總代理、特約經銷等現代營銷方式,提高市場上市商品品牌率;鼓勵和幫助市場經營者自創品牌,經營服務品牌,積累無形資產。同時,引導市場經營戶成為小規模納稅人,成為企業,從而推動市場經營戶轉型升級,做大做強。
——市場舉辦者要“創”品牌。大力實施市場品牌提升戰略,加強市場品牌注冊、經營、管理與宣傳,導入企業形象識別系統;有一定知名度的市場要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盡快注冊服務商標、防御商標等;鼓勵市場注冊集體商標等,并授權經營戶使用;積極支持市場爭創馳名商標、省著名商標、省知名商號,提升品牌市場知名度。
——政府部門要“扶”品牌。加大對商標品牌等知識產權的保護,嚴厲打擊假冒偽劣,保護市場主體創建品牌的積極性。依托市場建立一批品牌培育基地,建立商品交易市場品牌指導站,加大對商標品牌的保護,培育一批適應市場特點的“小而專”、“小而精”、“小而特”的自主品牌。同時,積極舉辦一批小商品、紡織品、皮革服裝、五金博覽會等知名會展和品牌會展,鼓勵市場經營戶以市場的名義組團參加世界各類展會,擴大市場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實現“經濟大省”到“經濟強省”的新飛躍,離不開“市場強省”的強力支撐,提高浙江市場的國際化水平是“市場強省”的根本出路。
——抓好義烏改革試點。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是國務院批復實施的“四大國家戰略舉措”之一。要以此為契機,建設世界領先的國際小商品貿易中心和國際商貿名城,加快推進市場國際化。隨著9月7日義烏開始試行“市場采購”貿易方式,政策發力,出口大增,預計全年出口至少新增20億美元,為全省出口多貢獻1%。要通過國際貿易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創新,形成更加有利于外貿轉型升級的新型貿易體制框架。
——抓好輸出市場。據估算,目前浙江至少有5000多億元民間資本進入全國專業市場行業,浙商在省外、國外創辦的市場有2000多家,其中天津、成都、昆明、無錫等地出現1000-3000畝的浙商大市場,100畝以上的市場已突破1000家。同時,浙商境外創辦的專業市場有60多家,遍布6大洲,像巴西、南非的中華商城,迪拜、韓國的中國商品城等,成為浙江人經濟的一大亮點。浙商在省外國外創辦的市場,市場經營戶達400多萬人,每年帶動銷售4000多億元浙貨。要鼓勵重點市場走出去,堅持做到輸出經營戶、輸出品牌、輸出管理、輸出浙江產品“四統一”。海寧皮革城“四個同步輸出”的經驗值得推廣,市場從原來5萬方發展到今天的省內100萬方、省外60萬方,江蘇、河南、四川、遼寧的市場欣欣向榮,北京、黑龍江正在洽談之中。到省外境外開辦分市場、中國商品交易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通過輸出品牌、輸出管理等多種方式,構建和延伸國際市場營銷網絡,把更多的浙江產品賣到世界各地。
——抓好指數導向。浙江省發布指數多、首創性強、影響力大,領先全國。從2006年開始,浙江在全國首次發布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中國小商品價格指數”,至今發布的各類“浙江指數”已有20多種,其中柯橋紡織指數、中國塑料價格指數、中國繭絲綢嘉興指數等有較大的市場影響力。浙江省已經具備影響和引領某些行業價格的條件。要鼓勵支持實體市場、網上市場和特色產業集群打造更多價格指數,提升在塑料、船舶、繭絲綢、鋼鐵、化工、煤炭、海水產品等行業的定價話語權;加快搭建“浙江價格指數平臺”,以提升浙江產業話語權,加快推進產業集群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