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舟
過去十年間,中國面臨著極其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卻始終保持發展上升的勢頭。很多國際觀察人士公認,在世界大國中,過去十年中國是成長最突出也最穩定的。單從外交和國際戰略角度觀察,外交的保駕護航在中國取得各方面成就上功不可沒。

2005年9月15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發表題為《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重要講話。
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外交的顯著發展之一,是向國際社會鄭重提出了推動建立“和諧世界”的倡議。這一思想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歷代領導人外交思想的繼承與豐富,是新的時代背景下中國人的國際貢獻,符合內外重大需求。
近十年來,國際形勢愈發復雜多變,而中國社會政治保持穩定、經濟實力快速增長,海外利益不斷上升。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提出的“和諧世界”理念,與某些西方國家的強權政治反其道而行之,強調有差異有分歧的各國各地區應當相向而行、求同存異,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和諧世界。
應當說,它呼應了世人的愿望,針對多數國家的焦慮,把中國和平自主、促進發展的原則立場做了新的宣示。這種外交理念之所以在現階段提出,不光是由于中國具備了更大的實力和自信,也緣自于國內“和諧社會”發展新目標的推進,是與戰略機遇期進入到一個新階段、科學發展觀強調重視國內均衡發展和人民幸福感的總體方針對接的。
“和諧世界”是對未來的探尋,是基于現狀又超越現狀的世界觀、認知觀和方法論。它實質上體現出成長到新階段的中國必然提出的更高的國際社會建設思想與國際道義追求。
中國外交思想、理論和實踐中十分引人注目的一點,是在政治高層指導下由中國外交人直接倡議和推動的世界主要大國間的戰略對話。

2011年2月26日,中國駐馬耳他大使館工作人員舉著國旗歡迎從利比亞撤離的中方人員。
其中,有元首會晤后逐漸形成的高層交往與對話機制(包括元首年度互訪、議會領導人年度互訪、總理定期會晤、國家安全磋商等),涉及全球不同地區的近20個全球性大國和地區強國,幾乎涵蓋了所有戰略樞紐地區的關鍵角色,而且建立起不同形式、更加多樣的高層對話機制和協商平臺,范圍涉及雙邊和地區性乃至全球性的各式重大領域和問題,如反恐、維和、軍控、防擴散、能源安全、防務合作、地區安全、熱點掌控、聯合國改革等議題,很多超出雙邊關系的范圍,顯示出大國的責任感與對彼此作用的看重。
中國外交部門有意識引導方向,積極配合政治高層建立的這些戰略對話,與以往外交渠道的磋商對話相比,有一些新的特點與發展趨勢。
首先,它把規劃好與我有利的大國關系視為統籌全局、維護機遇期的大戰略布局的先手棋,尤其是視作維護和平與發展的國際格局持續向前的關鍵著力點。
其次,所謂“戰略對話”,主要是與重要國家討論大事和趨勢,而不是面面俱到、事無巨細地解決部門案子,從而保證國家領導人和對外關系始終有正確的方向感,不被一時一事的波折和變動所干擾。仔細查驗中國與各大國戰略對話后發表的外交公報或各種文本,不難看出這種識大體、算大賬的戰略思維。
再次,中國高層官員多次指出,戰略對話不求消除分歧,不指望馬上解決具體問題,而要談一些看似比較“虛”、實則關乎對話雙方根本利害的議題,加深對彼此重大關切的認識。
例如,中美近幾年的高層戰略對話,多次、反復、深入、細致地探討了“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議題,對其哲學理念、現實根據、存在的機遇和挑戰、認知上的主要分歧等,做了前所未有的意見交換。
最后,戰略對話也對本國民眾和輿論起到積極引導、安定人心的作用。例如,從近年中美關系的軌跡可以見證,每年一到兩次的高層戰略對話總是在需要的時刻出現,對于某些處在危急狀態的棘手事務,對于兩國百姓的一些焦慮看法和大眾媒體的熱門話題,潛移默化地起到了“糾偏”或“降溫”的作用,有效防止了極端民族主義情緒的蔓延。
而今,大概全世界沒有什么人會相信兩岸之間在近期會發生大規模軍事沖突,周邊國家對“臺獨”引發中國動武的擔心煙消云散。相反,兩岸間的貿易額和人員往來量的增長均在整個東亞地區位居前列,曾經有過的軍事對峙緊張局面大幅降溫,“和平與發展”越來越成為一種得人心、難撼動的趨勢,不僅兩岸人民從中受益,國際上對于新態勢也有更多好評。
是什么引起如此巨變?黨的十六大以來,新的對臺政策被納入中國的國際戰略和全球棋局中加以統籌。在臺海問題上的“創造性介入”,主要體現為三大步驟:
第一步,拒絕依李登輝、陳水扁等人的挑釁采取行動,主動不再強調“統一時間表”,而是把人們的目光及心態引向“和平發展的兩岸關系”的建構上,從而為爭取更大的國際支持和主動性奠定基礎。
第二步,有條件地引入“美國因素”,用其利、避其害,使之總體上有利于營造于我有利的國際氛圍,有利于降低兩岸的軍事對峙局面。最近這些年,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把陳水扁之類的激進“臺獨”勢力列入了美國的“黑名單”。事實上,讓美國人對激進的“臺獨”勢力加以約束,也算是一種把臺灣問題的“國際化”,但這種“國際化”和借用是與中國的總體戰略相配套、相適應的,在對臺事務的處置上開辟了于我總體利大于弊的新局面。
第三步,緊隨全球經濟的步伐,以經貿帶動和平,通過積極的“三通”政策,削弱“臺獨”勢力的根基,用反對挑釁的方式促進兩岸和平。大陸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在重慶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不僅為兩岸產業發展和民生帶來新契機,更大大加快了海峽雙方走近合作的步伐。
最近這些年,中國外交官在國際舞臺上的斡旋活動明顯增多,而且用中國人獨有的思考與耐心,在危機地點和事件中取得了良好成效。
2007年11月間,中國政府特使、外交部常務副部長王毅出使緬甸,在這個國家內外交困又拒絕聯合國及東盟調解的關口,憑借兩國傳統友好關系及中國人的智慧與細致,最終說服緬甸政府采取和解政策,同意接待聯合國秘書長代表及與國內不同政治派別進行對話,從而使高度危急的局面得以緩和,也令中國外交的調解能力讓東盟國家及國際社會刮目相看。
更重要的是,它還向世界表明,中國不像某些西方大國那樣粗暴施壓、強人所難,而是在巧妙勸和的同時,用真誠朋友的態度,鼓勵緬甸國家的政治對話與民主化進程,以落實和推進國際社會的共同愿望及利益作為自身行為的標準之一。
另一個典型事例來自中國與蘇丹的近期關系。眾所周知,蘇丹在最近的十幾年間如同一個國際社會的“棄兒”,一直飽受各種批判和制裁。而中國恰好在這段時期介入陷于困境的北部非洲,幫助這個國家利用自然資源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同時在外交上幫助蘇丹政府解脫國際困境、努力回歸國際大家庭。
朝核問題六方會談機制可以作為第三個事例。從2003年始,中國先是舉辦有朝鮮、美國、中國參加的三方會議,繼而作為東道主承辦包括上述三國加上韓國、日本和俄羅斯參加的六國會議,迄今為止在近八年時間內已舉辦了多輪多方會談,形成了一種被廣泛稱為“六方會談”的朝核問題解決機制。這是第一個建在中國的國際防核擴散平臺,是中國第一次主動介入和大力推進的地區多邊安全機制。不管這中間多么曲折,公平地講,沒有任何其他的方式能夠代替它的作用,六方會談機制最終將被歷史證明其不可或缺性。
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外交思想與理論的另一個突出進展是,決策過程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外交為民”方針,社會和公民個人日益成為國家外事服務的中心目標。
這些年,從理論和實踐中觀察,中國的外交更加注重百姓的實際利益和需要。比如說,更加看重“黃油”而不是“大炮”,努力學會招商引資、帶動國人和貨物“走出去”等新手段,同時加大領事保護力度,密切關注中國公民個體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瀏覽一下中國外交部網站就會發現,有關“領事保護”、“領事新聞”、“領事知識”、“領事論證公證”、“僑務工作”、“公民出國注意事項”及“特別提醒”等內容,占據了不斷更新的界面之相當大的空間。這些信息從安全警示到使領館提供的相關保障,從氣候災害警報到各國禮儀介紹,從旅游風光到經商勞務,內容全面、涵蓋廣泛,為中國公民走出國門提供了便捷服務。
最近幾年,外交部在保持國家形象和禮賓外交最低必要性的同時,大力削減了國事出訪和接待方面的繁文褥節;外交部政策研究司等的主要負責人多次上外交部網站回答中國網民的提問,使這個建立不過幾年的網站成為中國政府各部委里點擊率最高的網站之一;外交部新聞司專門設立了“公眾外交處”,定期舉辦“公眾開放日”,邀請各界民眾代表參觀外交部并與部司領導見面。
隨著“以人為本、外交為民”等新政口號的逐步落實,中國政府的外交風格變得更加務實和注重人性,更加關切普通百姓的生計與愿望,更加適合日益多樣化和多元化的社會需求。
“數說”中國對外援助
自新中國成立至2009年,中國累計向161個國家以及30多個國際和區域組織提供援助,累計對外提供援助金額達2562.9億元人民幣。其中,無償援助1062億元,無息貸款765.4億元,優惠貸款735.5億元。
成套項目
幫助發展中國家建成2000 多個與當地民眾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各類成套項目。
人力資源開發合作
為發展中國家在華舉辦各類培訓班4000多期,培訓人員12萬人次。目前,每年在華培訓發展中國家人員1萬名。
援外醫療隊
對外派遣21000多名援外醫療隊員,經中國醫生診治的受援國患者達2.6億人次。2009年,有60 支援外醫療隊,共1324名醫療隊員,分別在57個發展中國家的130個醫療機構提供醫療服務。
緊急人道主義援助
緊急援助近200 次。其中,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嘯發生后,開展了對外援助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緊急救援行動,向受災國提供各種援助共計7億多元人民幣。
援外志愿者
向19個發展中國家共派遣405名援外青年志愿者,向全球70多個國家派遣漢語教師志愿者共計7590人次。
債務減免
與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和大洋洲50個國家簽署免債議定書,免除到期債務380筆,金額達255.8億元人民幣。
(內容引自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1年發布的《中國的對外援助》白皮書,數據截至到2009年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