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科
(浙江諸暨市中醫醫院 311800)
褥瘡是因神經營養紊亂及血液循環障礙,局部組織持續缺血、營養不良而發生的軟組織壞死。褥瘡是臨床護理工作中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1]。本文對引起褥瘡相關因素進行病例對照分析。
1.1 對象與方法 我們選擇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2460例患者的病歷資料,將發生褥瘡的50例患者設為觀察組,按1∶1選擇病情相似且未發生褥瘡者的病歷資料作為對照。比較分析兩組性別、年齡、體重指數(BMI)、營養不良(血清蛋白≤35g/L)、臥床時間、照顧者與患者的關系(家屬/護工)、照顧者對壓瘡的知曉情況、是否實施侵襲性操作、發病季節方面的差異。
1.2 褥瘡相關因素比較 觀察組男性16例,女性34例;對照組男性30例,女性20例。兩組性別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89,P<0.01)。兩組褥瘡其他相關因素比較詳見表1。
由表1可見,觀察組的BMI高于對照組,臥床時間長于對照組,年齡大于對照組,營養不良、護工陪護所占構成比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壓瘡知識缺乏構成比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侵襲性操作構成比與夏季發生構成比兩組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壓瘡的發生是由于身體組織受壓過久,皮膚經常受潮濕、摩擦等物理刺激,加之全身營養不良等因素作用的結果。易感因素包括年齡、性別、BMI、營養狀態、臥床時間、照顧者與患者的關系、照顧者對壓瘡的知曉率、侵襲性操作、住院季節等[2-3],但褥瘡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褥瘡組)的女性、年齡大、肥胖、營養不良、臥床時間長、護工陪護的構成比,明顯高于對照組(未發生褥瘡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筆者認為,老年患者皮膚松弛干燥,皮下脂肪萎縮、變薄,皮膚易損性增加;全身微循環較差,皮下有效毛細血管減少;隨著年齡增加活動能力降低,免疫力下降;胃腸吸收功能也較差,出現不同程度低蛋白血癥和貧血,從而導致壓瘡發生的危險加大[4]?;颊郀I養不良對免疫功能有不良影響,嚴重的蛋白質缺乏常伴有中性粒細胞功能下降,發生褥瘡的幾率因此相對較高[5]。有報道,護工照顧發生褥瘡的幾率是家屬照顧的2.7倍。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來越多,久病臥床無親屬照顧,親屬往往請家政人員來完成居家護理工作。家政人員的壓瘡知識缺乏,未按時翻身及更換體位而導致壓瘡發生增加。本文觀察組的壓瘡知識缺乏所占構成比雖低于對照組,但亦高達34%。
[1] 李小寒,尚少梅,錢曉路.護理基礎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81-82.
[2] 白繼容.護理學基礎[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7:207.
[3] 蘇敏,趙敏新.老年患者院前壓瘡帶入的調查及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5):468-467.
[4] 王泠.壓瘡的管理(一)[J].中國護理管理,2006,6(1):62-64.
[5] 何華英,杜峻,王素芳,等.壓瘡危險因素預測及預防護理研究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05,20(9):803-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