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麗,徐家立,葉 民
患者,女,33歲,因“雙下肢漸起性麻木、無力5天”入院。一周前有感冒病史,伴有上腹部、后背部疼痛不適,無反酸、噯氣,就診于外院予香砂養胃丸治療,未見明顯好轉,逐漸出現雙下肢麻木、無力、脹痛,5d前癥狀逐漸加重,不能獨立行走,外院行頭顱CT、腰椎MRI未見明顯異常。為求進一步診治入我院。入院后查體:生命體征平穩,心肺腹部查體未見明顯異常。神經專科檢查:意識清楚,言語流利,雙眼球各方向運動靈活,無眼球震顫、復視,雙瞳孔等大等圓,直徑3mm,對光反射靈敏,額紋、鼻唇溝對稱,咽反射存在,伸舌居中,雙上肢肌力、肌張力正常,雙下肢肌張力減低,右下肢肌力近端4級,遠端3級,左下肢肌力近端2級,遠端1級。指鼻試驗準確,跟-膝-脛試驗無法完成,腱反射(-),病理征(-),雙下肢淺感覺減退,腦膜刺激征陰性。入院后行胸椎MRI提示:胸腰椎輕度退行性改變。頭顱MRI未見明顯異常。入院后腰椎穿刺檢查:腦脊液(CSF)總蛋白1 265mg/L,余正常。3周后復腦脊液總蛋白1 873mg/L,余正常。肌電圖提示:雙側脛后神經F波異常,感覺檢測波形正常,但檢測中無刺激感覺(結合患者臨床,符合下肢近端神經損害表現)。血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基本正常。入院后診斷:吉蘭巴雷綜合征。給予丙種球蛋白20g/d、改善循環、營養神經等對癥治療。2d后患者出現癲癇發作,電解質示血鈉106 mmol/L,血清滲透壓271mOsm(kg·H2O),尿滲透壓786 mOsm(kg·H2O),轉入ICU予重癥監護,給予限水利尿、補充高濃度氯化鈉及藥物對癥治療后,復查血鈉正常,未再有癲癇發作,恢復良好。
該患者符合吉蘭巴雷綜合征的診斷標準,起病前有明確的感染病史,基本對稱的雙下肢遲緩性癱,腦脊液蛋白-細胞分離現象,肌電圖提示周圍神經損害等,診斷無誤。病程中突然出現癲癇發作,電解質血鈉僅106mmol/L,血清滲透壓271mOsm(kg·H2O),尿滲透壓786mOsm(kg·H2O),排除了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引起的低鈉血癥外,給予高濃度氯化鈉治療后血鈉正常,未再有癲癇發作。考慮患者合并了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分泌不當綜合征。
抗利尿激素是一種主要由下丘腦視上核,室旁核的神經細胞合成的8肽,合成后運送于垂體后葉并貯存于該處。ADH的分泌受血漿滲透壓及循環血容量的影響。抗利尿激素分泌不當綜合征是由于疾病或藥物的影響使下丘腦的ADH釋放增加,或異位ADH的分泌使ADH的水平過分升高,目前多見于腫瘤。ADH水平的增高導致細胞外液水容量的擴張,結果出現稀釋性低鈉血癥。目前認為抗利尿激素分泌不當綜合征與迷走神經傳入的中斷有關,也可能是壓力感受器反應的重新安排。其主要診斷依據為:血清鈉常降低[常低于130mmol/(kg·H2O)];尿鈉常超過20mmol/L;血漿滲透壓降低(常低于270mOsm/L);尿滲透壓超過血漿滲透壓。該患者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而且也除外了由于甲狀腺、腎上腺、心臟、肝臟、腎臟功能異常引起的失鹽,尤其是與腦性鹽耗綜合征相鑒別[1,2]。
吉蘭巴雷綜合征嚴重時可以累及呼吸肌而危及生命,表現為不適當抗利尿激素分泌綜合征,體位性低血壓,肺不張,發作性副交感神經活動障礙等[3]。這些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引起的癥狀同樣很兇險,需要引起重視,對于合并抗利尿激素分泌不當綜合征的患者,只要排除了相關疾病,給予對癥處理,大多預后良好,但是補充鈉鹽時一定要緩慢,避免血鈉升高過快引起的腦橋中央髓鞘溶解癥。
[1] 李爽,周瓊,蔣代文,等.惡性腫瘤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當綜合癥的臨床分析[J].現代腫瘤醫學,2010,18(2):371-373.
[2] 商書霞,陳樹春,章冬梅.低鈉血癥為首發癥狀的小細胞肺癌一例[J].河北醫藥,2011,33(4):639.
[3] 史玉泉,周孝達.實用神經病學[M].第3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