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輝,張 艷
心血管疾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發病人群主要為中老年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習慣的改變等等社會因素,影響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病因素越來越多,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居高不下。心血管疾病的預防與治療已成為醫學界一項艱巨的任務。張艷教授系遼寧省中醫院主任醫師,遼寧省名中醫,從事心血管臨床及科研工作三十余年,在治療心血管疾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現就其臨床經驗介紹如下。
中醫學講究整體觀念,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整體,人本身五臟六腑、奇經八脈亦為一個整體。人體生理相連,病理機制相關,一臟病則影響他臟,所以在辨證治療時必須明確疾病的相關性。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主神明,都說明了心臟的重要性。心臟病變無論心悸或怔忡、胸痹,一旦發病必然牽連他臟病變,臨床表現除心悸、胸痛、手足青至節等癥狀外,往往會伴有氣短、喘息、不寐、亦或納差、小便多或少、大便秘結或便溏等其他各個臟腑病變的臨床表現,治療疾病不可頭痛治頭足痛治足,要重視整體觀念,辨證論治。須知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要利用這一特點,潛方用藥注意兼顧,總體上使人體恢復陰陽平衡,“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氣血調和,從而達到藥到病除,百病不生的目的。心血管病多發于中老年人群,“人過四十,陰氣自半”。張艷教授在治療心血管病時常常以“益氣活血”為主,如當歸、丹參、川芎等,而幾乎不用水蛭、三棱等破血藥物。因破血藥藥性峻猛,耗氣傷血,而心血管病患者本身年老體虛,再用峻猛之藥更會使氣血失調,疾病難愈。
病因病機是發病的根本,病因病機明確,是采取正確治療方法的基礎。張艷教授在辨明病因病機時除重視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的基礎上,更注重辨別氣血的虛滯盈虧,以及痰濕血瘀等病理產物的影響?!秲冉洝分赋觯骸叭酥姓撸c氣而”。“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從而說明氣血是構成人體、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要素,來源于水谷與呼吸,化生于臟腑,既是構成臟腑的基本物質又是產生臟腑經絡功能活動的動力,也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產物。氣血是正氣之本,神明之機,因此氣血失和是疾病產生的根本原因。無論感受外邪,還是飲食、勞倦、七情所傷都會導致機體氣血失和;氣血失和又容易招致邪氣的侵襲。《素問·陰陽應象論》云:“定其血氣,各受其鄉,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調和氣血的根本目的在于氣血通暢,各守其位。治病求本,本于正氣,關鍵在于疏其氣血,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張艷教授推崇清代醫家王清任先生調氣活血的組方思想,清代王清任主張“治病之要訣,在明白氣血。無論外感內傷……所傷者無非氣血。氣有虛實……血有虧瘀”。認為血瘀多由氣虛所致,創立了補氣活血方劑。在臨證時主張謹守病機,重視氣血的虛滯盈虧,發展了王清任調氣活血的組方思想,“心主血脈”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機是血脈不和,心血的運行依賴于心氣的推動,所以心血管病的治療方法主要以調和氣血為主。提倡應用“調氣和血”,益氣活血治療心血管疾病取得很好的療效。
3.1 熟知藥性,寒熱平調 藥有寒熱溫平,功能有一二三四,功效相近之藥,何止一味。不同藥物的各種功效又有相同之處,故而欲選出治病祛邪的最佳藥物并非易事。還有一些藥物的最佳功效和主治,方書尚未記載,若想知道這些,則要求醫生必須苦心鉆研,才能有所發現,才能在療疾去病組方過程中,組成至妙之方,獲收奇異之效。因此,深究藥性,實為醫生組方之關鍵一環。張艷教授說:“熟知諸藥之藥性,深諳仲景之方論”,只有這樣才能在杏林之中顯示出自己的風格。
治病之方,藥之寒熱乃據病之寒熱而選。而同一方中,寒藥熱藥并用,有時令人費解,殊不知寒熱之氣雖異,共為一方,異氣同行,旨在寒熱并治,陰陽雙調,共奏功效。亦因臨證之中,多數病例寒熱錯雜相兼、惟程度不同而已,或熱多寒少,或熱少寒多,或寒熱相當。故治病之方,寒熱并用可收陰陽雙調之功,雙相調解之力。恰當匹配寒熱藥物之比例,令方既針對病因病機關鍵又符合機體內涵,才能組成至微至妙之方,才能正確理解老師之教。張艷教授在臨證時應用二陳湯配合白芍酸寒、黃連苦降等寒涼的藥物以制約溫藥之熱性,起到寒熱平調,調暢氣機的作用,通過調理脾胃,培補氣血生化之源,從而達到治療心血管疾病的目的。此等組方用藥之玄妙,非一日之功可得,必須持之以恒,不斷學習研究,方可獲得組方理論之真諦。
3.2 精研藥量,深思考究 一般醫生閱讀資料,觀看處方,一見藥物平平,均為普通常用之藥,缺無峻力之品,便以為這張處方無可取之處,隨手棄之。哪里知曉所棄方劑中寓有奇妙的配伍法度,精湛的劑量比例。因此學習前輩處方時,必須仔細推敲,才能悟出其中奧妙所在。學習處方組合之玄機,不僅在于藥物的種類,還要著重學習藥物的劑量和配伍。吾師常說“仲景三承氣湯,藥物組合之妙,劑量變化之絕,是選藥組方的最好模式”。處方用藥并非乖張才能顯效,實為奇方,而恰恰看似一張簡單無奇的方子,只要辨證準確,必能顯效,亦可堪稱精品。一張處方,用同一種藥物,不同的劑量,所起到的藥效不盡相同。例如張艷教授臨床應用桂枝10 g~20 g,夜交藤20 g~30 g,川芎15 g~20 g,丹參20 g~30 g,葛根20 g~30 g,半夏6 g,根據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況,體質狀況,氣血陰陽的狀態,藥量斟酌應用。從而在治療疾病時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藥物的療效,避免出現虛不受補,或閉門留寇的不良后果,讓吾輩處方需膽大心細,深思考究。
3.3 善用經方,繼承創新 經方已在臨床各科中得到廣泛的應用,臨床中辨證準確應用經方療效明顯。心血管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難治病,仲景經過大量的臨床實踐,總結出了一套關于心痛、胸痹、心悸等證的治法,如“心動悸,脈結代,炙甘草湯主之”“胸痹短氣,瓜蔞薤白白酒湯主之”“心下悸,茯苓甘草湯主之”。張艷教授常用炙甘草湯治療氣陰兩虛型心律失常,配伍二陳湯或溫膽湯治療痰濕瘀阻型心律失常,瓜蔞薤白半夏湯治療痰濁阻滯型心絞痛,四逆湯治療陽脫型心源性休克,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陽虛型竇性心動過緩,房室傳到阻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治療心腎不交型心臟神經官能癥等。使用經方時必須深刻分析適用的病機,組方的用意,藥物組成,功能主治,師其法而不泥其方,臨床病證復雜多變,醫生應隨證而變,在主方不變的情況下,根據兼證對原方酌情加減。同時,由于年代的久遠,《傷寒論》錯訛殘缺,實為難免。我們要用臨床實踐去檢驗,去粗存精,這或許也是我們繼承先人的成果,欲為之創新所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