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偉,馮秋菊,趙 軍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ASO)是血管科常見病、多發病。有文獻報道在歐洲發達國家,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是未患該病患者的4~5倍[1],在我國本病發病率有增高趨勢,60歲~75歲人群中發生率為17%。盡管醫療技術發展迅速,但目前仍然沒有能夠治愈這種疾病的方法。本研究應用益氣活血化痰通絡湯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參照1995年10月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周圍血管疾病專業委員會修訂的診斷標準,選取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Ⅰ期、Ⅱ期門診及住院患者60例,其中男52例,女8例,年齡49歲~85歲(74.2歲±15.4歲)。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0例,兩組在年齡、性別、并發基礎疾病等方面經統計學處理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口服腸溶阿司匹林0.1g,每日1次,靜脈輸注前列腺素E1 10μg,每日1次。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益氣活血化痰通絡湯治療。方藥組成:黃芪25g,當歸15 g,丹參15g,川芎15g,半夏10g,石菖蒲10g,瓜蔞12g,陳皮10g,茯苓10g,地龍10g,炙甘草6g。用煎藥機濃煎,每劑取汁約300mL,封袋分裝每袋150mL,每次1袋,每日2次口服。療程:兩組均為4周。
1.3 觀察指標 觀察臨床癥狀、血管功能[踝肱指數(ABI)]、血脂、血液流變學指標、肝腎功能及不良反應。
1.4 療效評定標準 參考1995年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周圍血管疾病專業委員會修訂的近期療效標準。療效評定采用尼莫地平方法:療效百分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基本痊愈:療效百分數≥95%;顯效:療效百分數≥70%,且<95%;有效:療效百分數≥30%,且<70%;無效:療效百分數<30%。比較治療前后ABI及改變情況。根據治療前后ABI及其變化進行血管功能療效評定。
1.5 統計學處理 數據分析采用SPSS15.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的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同組治療前后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兩組癥狀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癥狀療效比較
2.2 兩組血管功能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ABI比較(x±s)
2.3 兩組血脂及血流變學指標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血脂及血流變學指標比較(x±s)
2.4 不良反應 兩組每2周測定1次血尿常規及肝腎功能,兩組化驗指標均未見異常。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動脈粥樣硬化累及周圍動脈并引起慢性閉塞的一種疾病,以下肢大中動脈狹窄、閉塞和血栓形成為病理基礎,以患肢末端發冷、麻木及間歇性跛行、靜息性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嚴重者可伴組織壞死感染。下肢動脈粥樣硬化作為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一個表現,與冠狀動脈有著相似的病理生理基礎,可反映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2]。本病屬于祖國醫學脫疽或脈痹等范疇,主要病機為氣血不足,痰濕內生,陰陽失調,屬本虛標實之證,應用益氣活血化痰通絡法治療該病效果顯著[3]。
本方中黃芪為君,大補元氣,益氣活血,托毒外出,臣以當歸、丹參、川芎,且黃芪善壯衛氣,當歸善入營血,兩者相配又有調和營衛之用,瓜蔞、半夏、石菖蒲理氣化痰而不傷正,地龍為蟲類藥,具有走串搜絡通瘀和脈之效,陳皮、茯苓健脾化痰共為佐藥,炙甘草益氣補中調和諸藥為佐使之品。全方標本兼顧,攻補兼施,調節營衛,補元氣以助血行,散痰濁化瘀痰以通脈,諸藥合用共奏氣血和順經脈通利之效。
本研究表明,益氣活血化痰通絡湯聯合西藥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在臨床癥狀改善、血管功能改善、降低血脂、改善血流變學指標方面均優于單純應用西藥,且無明顯毒副作用,值得推廣。
[1] Criqui MH,Langer RD,Fronek A,et al.Mortality over a period of 10years in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J].New Englang J Med,1992,6:326-381.
[2] Bucciarelli P,Srámek A,Reiber JH,et al.Arterial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therosclerosis:A possible contribution of medium-sized arteries[J].Thromb Haemost,2002,88(6):961-966.
[3] 陳敬賢,陳咸川.益氣化痰通絡方對股動脈粥樣硬化和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的影響[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0(2):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