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平,王 雅,熊 婧
不穩定型心絞痛是臨床上常見的心臟疾病,其反復胸悶、胸痛、心悸,癥狀發作頻繁,患者癥狀往往比較嚴重,生活質量差。臨床上抗心絞痛治療的主要用藥為硝酸酯類、鈣離子拮抗劑及β受體阻帶劑、他汀類藥物、阿司匹林、氫氯吡格雷。在心絞痛的治療中,硝酸酯類藥普遍用于穩定型心絞痛。它可減少其發作頻率,使心電圖ST-T的改變得到極大程度的恢復,但長期使用也會產生耐藥性,從而影響抗心絞痛和改善血液流變動力學的效應。而且對于嚴重的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使用上述藥物效果并不盡如人意。本研究在常規治療心絞痛的基礎上使用腦心通膠囊聯合曲美他嗪(TMZ)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取得較滿意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 典型胸痛發作;心電圖有明顯缺血性ST-T改變;既往行冠狀動脈造影已確診為冠心病,近來患者癥狀發作更頻繁;排除冠狀動脈痙攣及心肌病、瓣膜性心臟病、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等。
1.2 病例選擇 選擇2011年1月—2012年2月在我院心血管內科治療的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68例,其中男37例,女31例。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齡(53.8±7.3)歲;對照組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齡(54.1±6.5)歲。兩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口服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和硝酸酯類藥物、β受體阻滯劑,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口服腦心通膠囊(步長制藥集團生產)3粒,曲美他嗪20 mg,每日3次,連續4周。觀察治療前后心絞痛癥狀發作情況及心電圖改變情況。
1.4 療效評定標準
1.4.1 心絞痛療效[1]顯效: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疼痛發作次數、程度及持續時間明顯減輕;無效:癥狀基本與治療前相同。
1.4.2 心電圖療效[1]顯效:心電圖恢復至“大致正常”或達到“正常心電圖”;有效:ST段的降低,以治療后回升0.05 m V以上,但未達到正常水平,在主要導聯倒置的T波改變變淺(達25%以上者),或T波由平坦變為直立;無效:心電圖基本與治療前相同。
1.5 統計學處理 兩組數據均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心絞痛癥狀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心絞痛癥狀療效比較
2.2 兩組心電圖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心電圖療效比較
不穩定型心絞痛是臨床高發疾病,主要是由于冠狀動脈內粥樣硬化斑塊不穩定、心肌供血減少而導致的心肌耗氧量不足。以往的抗心絞痛治療主要應用硝酸酯類、鈣離子拮抗劑及β受體阻滯劑、他汀類藥物,雖然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療效仍不夠理想。采用中西醫結合的辦法,應用腦心通膠囊和曲美他嗪聯合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獲得了更好的效果。
歐洲多中心試驗及其他國外研究表明[2],TMZ是有效的抗心絞痛藥物。它具有心肌細胞的保護作用,對冠心病及心衰有改善作用,對冠心病患者有靜息收縮功能,即心肌收縮性和每搏量能有效增加,從而改善外周灌注,并能降低神經激素的釋放。
腦心通膠囊由黃芪、丹參、桃仁、紅花、乳香、地龍、全蝎等16味純天然中藥經科學方法精制而成,其中內含大量血栓溶解因子(BDF),能迅速融解血栓,加速側支循環的建立,改善血液微循環,降低血液黏度,降低血膽固醇,使沉淀于血管壁的脂質、膽固醇逐漸從管壁移至血液中參與代謝,減輕粥樣斑塊的沉積從而減輕動脈管壁的狹窄進程,其機制可能與通過減少蛋白質水解酶、線粒體、受損的血管內皮釋放,抑制了凝血途徑的激活有關[3]。腦心通屬于水蛭制劑,曲美他嗪為改善心肌代謝藥物,在常規抗心絞痛藥物基礎上應用腦心通膠囊和曲美他嗪,可明顯改善心肌供血,緩解患者癥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1] 張運,張其梅,鄭穎.通心絡膠囊在心臟X綜合征中的應用[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10(10):82-83.
[2] Polonski L,Dec I,Wojant R,et al.Trimetazidine limits the effects of myocardial ischaemia dur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angioplasy[J].Curt Med Res Opin,2007,18(7):389-396.
[3] 李曉明,閆莉.步長腦心通對老年人冠心病合并血脂異常32例臨床療效觀察[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8,2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