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英 孫海霞 牟曉秋
68例頸椎病的康復護理體會
孫海英 孫海霞 牟曉秋
目的探討頸椎病患者康復護理方法。方法回顧性分析68例頸椎病患者康復護理資料進行分析。結果68例患者經康復治病及護理工作治愈、顯效率達80%以上。結論緩解頸椎病的臨床癥狀和預防復發,使患者熟悉預防頸椎病的相關知識,康復護理是防止并發癥的重要措施。可提高醫療護理質量,使患者早日康復。
頸椎病;康復;護理
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病,頸椎間盤退行性變是頸椎病發生的最基本原因,頸椎病早期均采用非手術療法,消除癥狀,其次是恢復功能和防止復發。康復治療應著眼于恢復其正常的生物力學關系。減少對神經根、椎動脈、脊髓的刺激和壓迫[1];緩解頸部、肩部、臂部肌肉的痙攣;減輕神經根的水腫、粘連;重建和保持頸椎的穩定性。選取臨床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頸椎病康復治療的68例患者臨床康復護理體會分析如下。
本組68例頸椎病患者,男42例,女26例;年齡36~65歲;病程3個月~13年。根據CT檢查及臨床癥狀、體征確診,X線片顯示頸椎生理曲度改變和/或椎體不穩。交感神經型34例,神經根型15例,椎動脈型18例,脊髓型1例。
2.1 保持正確體位 指導患者糾正頭頸部的不良體位,注意保持正確體位。因工作或其他需要頭頸部固定于某一體位時,需定時改變體位。桌面高度原則上以能夠使頭、頸、胸保持正常生理曲線為準。每天上下午均需全身活動5~10min,根據各人自身情況選擇工間操、慢跑、散步等。選擇硬度適中的圓枕或有坡度的方形枕[2]。枕高因睡姿而異,平時習慣仰臥位者,枕高調至枕中央在受壓狀態下8~15cm為宜,置于頸后,使得頭部保持略帶后仰姿勢;習慣側臥位者,將枕高調至與肩等高水平,注意左右交替左右膝關節微屈對置。目的是使頸椎在睡眠時置于生理前突位置,避免過伸過屈位對頸椎造成的硬力損害,使得頸部及肩胛帶肌肉放松,解除頸部肌肉痙攣。
2.2 頸圍(托)護理 在頸椎病急性發作期,按需選擇適宜的頸圍或頸托,可起到制動和保護作用。固定頸椎于適宜的位置,支撐頭部重量,減輕其對頸椎的壓力,限制頸椎過度活動,減少關節面間的相互摩擦,有利于炎癥反應的恢復,預防頸段脊髓或神經根的進一步損傷,適用于頸椎病急性發作的患者。急性期限過后應去除,以免長期應用導致頸部肌肉萎縮或關節僵硬。
2.3 牽引的護理 牽引前嚴格掌握適應證,并讓患者大致了解牽引的原理、作用,以取得患者的配合。牽引的重量和時間應根據患者的自我感覺適時調整。牽引過程中應注意觀察,一旦發生頭暈、惡心等異常狀況,應立即停止牽引治療。
2.4 給藥護理 嚴格按醫囑給藥,掌握給藥途徑。要按時送藥,協助患者服下,交代其注意事項,觀察藥物反應。
2.5 手術后康復護理 患者術畢回病房,病房護士與護送醫師一起平穩搬動患者,固定頭部,保持頭、頸肩、髖在同一平面,防止扭曲及頭部擺動,去枕平臥,頸部兩旁置沙袋或配戴頸圍固定頭部,頸圍松緊適度,避免壓瘡或固定作用欠佳。如有異常立即通知醫師。患者有憋氣、呼吸急促、表淺,提示有喉頭水腫的可能,易并發窒息,需嚴密觀察,妥善處理。頸椎前路手術者,如出現呼吸困難、頸部增粗,為頸深部血腫壓迫氣管所致,應立即配合醫師床旁剪開縫線,放出積血。頸椎后路手術出現呼吸困難,多為局部血腫壓迫或水腫所致,應立即準備氣管插管。對不伴有頸部腫脹的呼吸困難,多系喉頭水腫所致,應立即行氣管切開。頸椎手術,床旁應常規備氣管插管及氣管切開包。注意觀察傷口有無滲血及血腫形成,如切口滲血量多,應及時更換敷料。傷口引流管的護理:常規放置引流管,注意觀察引流液的量、色,有異常報告醫師;根據血壓、脈搏和引流液多少判斷有無活動性出血。
頸椎病是慢性病,恢復也是需要一定時間的,且術前病情輕重不一樣,向患者婉言說明焦慮對身體健康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對患者的合作與進步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并利用護理手段給予患者身心方面良好的照顧,從而使焦慮程度減輕。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脊髓功能損害表現,加上手術部位的特殊,害怕手術會影響說話、進食,術后效果不滿意及疼痛等,容易產生恐懼、焦慮、悲觀等心理反應,故要針對患者出現的心理反應進行護理:向患者及其家屬說明手術的必要性;請脊髓型頸椎病治愈的患者現身說法,介紹手術期間無痛,術后疼痛持續時間及止痛方法,使患者有充分心理準備,配合治療;說明情緒與疾病關系,良好的心理狀態會促進機體康復,否則相反。配合治療、護理、康復。患者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消除悲觀、急躁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這是一種心理康復療法。只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才有可能配合術后的康復護理活動,也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恢復。
[1]李紅,柳鋒.60例頸椎病病人的治療與護理.護理研究,2003,17(IB):78.
[2]戚翠媛,非手術綜合治療頸椎病的康復效果.頸腰痛雜志,2007,28(5):409-410.
163001黑龍江大慶油田總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