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園園
術后尿潴留是指膀胱內充滿尿液但不能自行排出的癥狀,是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若不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則可能導致膀胱過度膨脹,造成逼尿肌損傷[1]。臨床常用留置導尿管進行術后尿潴留的防治,給患者帶來一定的痛苦和不便,且可能造成尿路感染。本院采用耳穴壓豆結合中藥熨燙治療肛腸術后尿潴留50例,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8年9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對收治的肛腸病患者進行手術后,有50例患者并發尿潴留,其中男22例,女28例;年齡21~78歲,平均年齡41.5歲。50例患者中,痔瘡22例,肛瘺15例,肛周膿腫10例,其他3例。50例患者中有44例采取腰低麻醉,6例硬膜外麻醉。所有尿潴留患者術后超過8 h未排尿。
1.2 方法 手術前2 h,對患者采取耳穴壓豆干預。方法:用王不留行籽貼壓耳穴,取主穴膀胱、腎、三焦;配穴:皮質下、尿道、內分泌。術后按此法每隔30 min刺激一次,30 s/次,共刺激3次。
術后配以中藥敷在肚臍周圍。中藥配置:干姜10 g,附子 10 g,燕白 10 g,木香 10 g,香附 10 g,炙甘草 10 g,地龍 10 g,桂枝10 g,麝香3 g。用法:將以上中藥碾成粉狀,包于細紗布內,加熱至60℃左右,敷于臍周。
1.3 觀察患者的首次排尿時間、排尿量,并做好記錄。
本組共50例尿潴留患者,經耳穴壓豆結合中藥熨燙治療后,44例順利排尿(其中42例首次排尿時間為3~5 h),有效率為88%,無效6例。
3.1 肛門直腸手術后尿潴留的原因 (1)骶管麻醉骶神經而引起排尿困難。(2)術后肛門區的疼痛導致盆隔部的尿道外括約肌和膀胱頸部肌肉痙攣。同時,肛門前面的外括約肌淺層和會陰中心體,尿道括約肌.球海綿體相連,因肛門疼痛而痙攣,引起尿道括約肌收縮,導致尿潴留。(3)術后肛管內敷料填塞過多,過緊,壓迫尿道,或填塞敷料的刺激,引起尿潴留。(4)患者列腺肥大和其他泌尿系疾病引起的尿潴留。(5)患者精神緊張,手術切口疼痛,不習慣床上小便等。
3.2 耳穴壓豆法干預的機制 耳穴是耳廓與機體臟腑、經絡、組織器官、四肢百骸相互溝通的部位。根據中醫經絡學說的原理,取穴膀胱、腎、三焦等,具有調節五臟六腑和通利水道扶正的作用。再通過穴位刺激及艾灸的溫通,調節機體功能,通過神經反射擴張尿道平滑肌,抑制細纖維痛覺傳導,有解痙鎮痛之功,通過神經體液因素,調節免疫功能,改善循環,促進毛細血管對滲出物質吸收和組織的修復。調節大腦皮層和皮層下中樞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治療神經性尿潴留[2]。此外,耳穴壓豆可有效提高尿潴留患者膀胱內壓力,使膀胱收縮,進而排尿。熨燙所用中藥木香、香附具有理氣藥溫里的作用;地龍、桂枝可通絡利尿、通陽化氣的功效;干姜、附子、燕白有回陽通脈的作用炙甘草調和諸藥,補中益氣。將本方研磨成粉狀,用紗布包裹加熱至50℃ ~60℃,敷臍中命門、丹田諸穴,可溫經通絡、芳香通竅,有助于膀胱功能的恢復。
在敷藥過程中要密切觀察患者的臨床反應,如出現腹脹、腹痛等,應及時采取導尿術導尿,避免膀胱過度膨脹而引發其他并發癥。中藥熨燙治療溫度在50℃ ~60℃,宜置軟毛巾之上,不直接接觸皮膚,以免局部皮膚燙傷。
尿潴留是肛腸手術的常見并發癥,不利于患者的術后康復。尿潴留的引發因素較多,發病率較高,盡管在肛腸手術后,采取了相應的護理措施,如聽流水聲、會陰沖洗、按摩等,能取得一定的療效,但仍然有一部分患者無法順利排尿,給患者帶來一定的痛苦。放置導尿管能幫助患者有效排尿,但是給患者帶來較大的不便和痛苦,且容易引發泌尿系統感染。所以,臨床護理中需要尋找方便且有效的護理措施,對肛腸手術患者進行術后干預,以避免尿潴留的發生。臨床實踐證明,耳穴壓豆結合中藥熨燙對與肛腸術后的患者進行術后干預,效果不錯,能有效降低尿潴留的發生,同時能方便有效地減輕尿潴留痛苦。該法易于操作,安全無毒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
[1]沈曲,李崢.術后尿潴留的預防和護理進展.中華護理雜志,2005,30(3):223-225.
[2]黃麗春.耳穴診斷治療學.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1:10.